像講到考績的這件事,我覺得這是職場之痛,因為我知道你說考績自己打,其實在職場上,像企業很習慣打考績,第一次是先自評,自評完之後,然後主管再評,但是職場工作者最討厭的是自評,因為大家都知道那是沒有用的,也有人自己評百分之百的,因為他真的覺得自己做得不錯。
大家就不會走這個冤枉路。
可能中間開完會之後,回去思考又有新的,每次一直推翻,這個東西是不是也會因此被迫拉長時程?
我想到了,我們又有更好的想法?
你的下一次會議是建立在上次會議的結論跟逐字稿上,我比較疑惑的是,結論完,也有明確的方向,到下次開會中間的灰色地帶,如果我是參與者,我想到更好的方式,該怎麼辦?如果每次的會議是建立上一次的,這樣才會有進展,可是如果中間想到更好的,再翻案上一次的開會結論,這樣是不是回到原點?
因為你到公務部門,你建立會不要白開的機制,因為我都會以企業的心態來學習你的方式。
這到底應該怎麼辦?你會怎麼看?
只是站在企業的立場要怎麼用呢?因為企業第一個會想省成本?通常開會是臨時找一個同事,然後做今天輪到你來做摘要紀錄,可是今天如果是用逐字紀錄,企業想的是會額外花成本,但如果我是員工,我會覺得這樣很好,因為每次開會,逐字很清楚,我接到命令要做什麼事的時候,我再看上次的會議才知道我清楚講了什麼,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像每次做紀錄,因為企業開會,每次也會有人做紀錄,但是我們都是做摘要式的紀錄,其實老實講,我會覺得有跟沒有一樣,因為摘要式紀錄是不完整的,所以你會建議企業開會的時候,也是用逐字的方式嗎?
其實你是在縮短大家築塔的成本。
你在每次的採訪裡面,會留下語言的紀錄,所以它的關聯是什麼?因為語言很容易因為個人各自解讀,今天是所有的東西公開,至少大家白紙黑字知道標準在哪裡,像這樣嗎?
所以你今天學到、體悟到的,你就分享出去?
什麼時候開始?
在這個過程中,你就一直開始付出,開始試著哪一些地方可以共創?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思考沒有贏家跟輸家?維根斯坦,有一本書在寫《天才的責任》,想請教你,你自己的天才的責任是什麼?我看到他說:「天才是最高的道德,因此也是每個人的責任。」這句話我看不懂的這個意思,你認為在某個領域裡面是很有天分的人,他的責任到底是什麼?
無論你是在帶團隊、協作會議等等,其實就像我們講的大家會覺得你是選每一邊站,但對你來說,你的思考不應該是贏家、輸家來評定一件事,每個人都有可能性,你用協作的方式把這個可能性,大家拉出來,每個人都有被照顧到的感覺?
這個部分我覺得很重要,其實不只是小孩子,包括像現在在職場工作的,都會有這種失落感,一旦學了這個技能,但是這個技能被取代,就會覺得自己被淘汰,然後又很害怕AI時代的來臨,如果作為領導者是這樣思維的話,他要如何管理員工?也就是思維要如何開拓這個界限?我承認人並不是機器,但是我聘你進來,我很多機器都可以取代,我要如何看待人的部分?
命定論的感覺?
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天生我才必有用這件事,但是這兩個其實也沒有什麼牴觸,我所謂「沒有牴觸」是我覺得講得非常對,但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是我們後來窄化了還是?
就像你上次所講的,親子溝通其實是向上管理,因為小孩就是沒有給自己的邊界,而是我們一直給自己教育體制的框架,他們被安進去這裡面,但是因為我知道之前你在參與課綱的時候,其實就有個生活的,就是把那些勞作都拿掉,那就是引導他。
我們一直把人當作有用、沒有用,但是問題是現在很多機器都可以取代有用的這件事,所以大家現在失落感才會很大,如果從小就一直被教得有用,然後學到新技能,然後機器又取代,這個社會集體的失落感就會很大。
有些重複的,我就直接看那些工作紀錄就好了,謝謝。
我懂了,這個回歸到職場,這點很棒。我理解了,非常謝謝今天非常精彩的分享。
所以這個尊重就是尊重他帶來獨有的經驗,不管是好或者是不好。
你說得對,其實真正的癥結是在向上管理的這件事,但是要如何跟這些已經有想法的人來談下放權力或者是共創?
所以不需要我們?
最後一個請教你,其實這樣談下來,如果今天要對正在學習中的青少年或者是小孩講話,我怎麼去鼓勵、建構他的知識體系?因為看你的知識體系,我覺得很棒,有科幻、傳統,你的思考展開,讓你現在做這些事,像協作、共創,這些我都覺得是很棒的。我們要如何跟他們講?
但是如果你看到未來的話,你會想要改變它嗎?
所以你自己怎麼看命定論跟自由意志?
對!你說得對,無論姐妹們在行酒令的時候,那些都有一些預測思考出來。
但是看了很多遍,我不知道,你看了對它的感覺是什麼?
應該是說後面我看不下去,就是後面的筆調完全換了人了。
我也是。
我瞭解了。其實我一直很想請教你紅樓夢,你看了很多遍,而且我後來很迷脂硯齋的批注。
對。
你的KPI⋯⋯
對,這句話很有意思耶!可以再請教你多一點嗎?因為這個也是在工作場合上,一個領導力新的思考?
你這樣會讓我想到有個外籍的採訪你,他問你領導力,你說領導力就是「掌握所有」的科學,我覺得這句話很有意思,可以再請教你嗎?我覺得這個讓我覺得耳目一新,我們認為的領導力是power、用氣勢壓你,但是你認為的領導力是科學的?
如果都幫他們設計好呢?因為其實我都在看協作會議的時候,我其實很佩服,通常企業的開會,有的時候比較強勢,明明已經有很好的方法了,你們就聽我的,就不用聽剛剛的足夠好,這邊有更好的,但是就像你講的,並沒有帶來好的結果,因為其實就是十年才會發生,你逼大家兩個月發生,結果就變成⋯⋯
為什麼你會覺得是幻覺?
可是你怎麼有自信是只要可以接受我的,兩個月之後就可以變好,難道沒有很強力介入嗎?
對,沒有跟你共創這個「更好」。
但是你有想到要去說服他們嗎?
就像你剛剛講的,大家有共同價值,這個決定可能不是很好,可能是粗略的共識,可是你的意思是,比你看到A,其實可以有更好的A?
我很好奇,在這個片面當中,然後創造了一個共創的記憶,但是大家選擇了B,可是你其實有很多多元價值,而你看到其實A會比較好,那怎麼辦?
你從什麼時候形成這種「我不拘泥於我自己的價值」?因為通常看很多,會有「知識障」,要怎麼去破除?尤其你看了這麼多這麼多的「知識障」,你並沒有去教,我覺得這個不容易,看了這麼多書之後,你是怎麼樣培養自己?
那包含看其他的四書五經呢?因為我們看到你分享很多,但是四書五經,我一再想說這些經典給你的思考又是什麼?
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把你的階級定死了。
其實又回到共創。
因為是開放性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