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太多父母碰到這個問題了,當小孩子自己提這個的時候,當年因為你是很有自己的目標,你知道要幹麻,但是如果我的小孩今天就是不想去學校,就是單純拒絕去上學,這個時候該怎麼辦?
你講得對。今天一個小孩子很情緒要求,比如他今天跟他的母親說,他今天不要上學了,因為現在已經是普遍的現象,在我的周圍,很多的父母的小孩來到國中或者是高中的時候,其實很多都已經拒絕上學了,在當年你可能是屬於比較少數,但現在已經變成很普遍了,當小孩跟父母說他不上學,怎麼辦?
我們要把小孩子當成大人一樣的對待,有些小孩子不見得理解大人的行為模式。
其實共同的經驗就是找出共同的語彙。像這個方式是否適用在親子溝通上?
等於是找到共同的語彙,才可以往下走。
還有哪一些你覺得可以分享焦點討論法?或者你覺得還有可以運用的方式?或是在職場上的人可以學習的?
這個運用很廣,包含在網路的回應上,我覺得那些回應非常有趣,像網路上也很多直接截你回應的圖,那個回應是雙重效果,因為你把對方拉回焦點跟意義,第二個其實是情緒的回振作用,把他拉回理性的方式,這是很特別的方式,你是運用在很多方面,也就是從2014年學到這個技巧?
為何要用這個方式?
那時你已經轉問顧問了?
我覺得這個很有趣,從焦點討論到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你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焦點討論的方式?
但是也有的人會質疑並不是專業的人來帶,會不會到時討論不夠專業?
所以在職場上可以利用這樣子。以記者來講,如果我是跑職場的,但是今天要開科技的,或許我可以當主席,因為我不懂,我反而變Humble。
對,但後來常常讓我們在下面的人覺得你講了算了、我們何必發表意見?
我覺得這樣講很有意思,我把你的思考放在職場上,通常在職場開會,常常主席都是我們認為他最有資格來主持。
我終於看懂了,想說為何他來擔任。這個是你那時協作會議特別這樣子?
通常有一個主席。
其實在協作會議當中,這部分要請教你,因為焦點討論法,其實你在培訓的時候,你也有影片,也就是告訴大家有這個,我有去看你們的協作會議,我很好奇,怎麼樣去培養協作會議裡面控場的人?因為當你在主場的時候,你其實很清楚,如何把事情拉到焦點裡面去,今天如果你不在場的時候,如何去培訓一個人能夠在協作會議當中,可以真正達到協作會議的目的?
我這樣聽起來,忽然覺得gap很大,其實你這樣一講就懂了,但如果你沒有這樣講的話,可能大家會覺得就像你剛剛講的,可能變成紙本,只是搬過來又搬過去而已,所以其實明明很簡單的概念。
我懂你的意思了!
我的問題是,這個是要對領導者講或者是對員工講?對於數位轉型這塊,到目前臺灣各個產業的發展,你會有什麼建議?
我會這樣問是,其實很多公司的員工對數位轉型這塊很頭痛,因為數位轉型是上面喊著要,但是有時下面轉比較快,上面轉不過來。
這幾年大家都在談公司數位轉型,大家現在對於數位轉型這塊有很大的迷思,你怎麼看?因為你在各種協作會議或者是什麼,其實你都有聽各個不同產業心聲⋯⋯你怎麼看?現在數位轉型這麼痛苦,本來過去可能只是一種選項,但是現在已經變成必要⋯⋯
但是這個番茄鐘你會只設定在工作中?
番茄鐘是工作的時候用?
你是兩個都用?
因為你在番茄鐘之前,你用的是什麼?
因為其實你有談到,當大家都在異步的時候,你要求要同步的時候,就必須要花一些規則來做這件事。
所以這部分你怎麼去看?番茄鐘去年打到引起這麼多人的效應,後來還衍生成番茄醬,你怎麼去看這個引起大家的共鳴?
我當時在思考一件事,其實那時我們談的主題本來不是談這個,但是因為我意外聽到你講這個,所以我把這個抽出來講,結果沒想到意外打到很多工作人的心聲,看到大家對於番茄鐘的思考時,我在想的是,一定打中了大家的痛點,大家在做事是很不容易專心,這個要請教你,因為長期以來,你都必須要靠自律的方式來做你的工作,不論是遠距或者是當顧問。
像去年引起大轟動的番茄鐘,我那時採訪的時候,我隔天醒來看到臉書也嚇一大跳,沒想到我訪問你寫這篇文章,引起這麼大的影響力。
只是你後來變成顧問?
所以到後來你離開,有一段時間,你是在當自由業者?
這個是指整個組織開會,但是如果今天你的專案是要跟其他同事開會,你們自己會訂怎麼樣訂規則?而且都是用英語回答,而且是跨時區,我不知道這個會不會碰到什麼困難?
通常跨1、2區或者是3區,大家都已經快崩潰了,9個時區要怎麼協作?當然這裡面有講好幾點到幾點是共同開會的時間。
你做一個專案要跟九個時區的同事合作?
所以那時候開會問那三個問題,「你昨天做了什麼、你今天早上做了什麼、有什麼卡住」,但是我們開會說「你明天要做什麼、你這個禮拜要做什麼」,為何少這個?
可是你會不會在那邊思考,那到底什麼是屬於大人的假?怎麼樣拿捏?
當年是用接力賽的方式?
到現在思考再回去看,還會有不妥的地方嗎?也會有不盡如意的地方嗎?
其實在Socialtext是完全非常理想的遠距工作?
畫質不好時,乾脆沒有這個必要了?
喔!我滿好奇的,有人說遠距開會的時候,看到臉孔會有壓力,反而聽聲音反而可以聽出來這個人,今天的心情好不好,對於遠距開會到底是開放臉孔好或者是聽聲音好,你過去的想法?
接下來,你進入Socialtext,我很好奇為什麼要例會、站著?
這很有趣,也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大家又各自發展成他可以的,所以這時候就已經在share你的想法跟思考。
對,我覺得這個思考很棒,其實你自己一個人做得更快,但你等於是開放你的腦裡迴路,讓大家覺得原來是這樣,在迴路當中又可以加進去是什麼,也就是變成集眾人之事。
所以這樣子回來,等於接續的是李焜耀的傲爾網?
所以從10幾歲到24歲這兩趟下來,你回到職場,對你應該有不同的想法跟思考,你開始有什麼樣不同的變化?
透過分享的思考?
像你16歲的時候,大家都知道你是有gift的人,你從擁有到慢慢開展,什麼心情讓你慢慢展開?
這段時間我就在思考,因為這樣走下來你就是游牧民族,網路是大平原時代,你本來是以一個擁有者,因為你擁有技術,但是你這樣子慢慢走,其實你後來變成給予者,我覺得這段經歷是很特別的,什麼時候開始讓你覺得從擁有gift的人,變成決定要share的人?因為這個share影響到後來,包含很多事都是共享、共創的方式,因為擁有這件事,你曾說道原住民文化,那個價值觀是誰share最多,他才是最值得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