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個想要請教的,我覺得詩歌跟程式語言是很相輔相成,相同處在哪裡?是因為都有邏輯性嗎?其實學程式語言也會去讀詩歌,就像你也是一樣,反過頭來對學寫程式有什麼幫助?
我懂,其實是一個成熟的過程,我瞭解了,謝謝。
但是一般的天才並沒有像你小時候說明天就不見到來的經驗,要如何放棄這種執著?因為一般來說,我覺得這個是人性,我如果有這個才能,我會覺得很高興,我並沒有覺得明天會不見的這個威脅。
我還是想要請教你,作為你在各個領域上,你覺得天才的責任是什麼?我看到這本書之後,就一直在想什麼?
這個例子滿好。因為這個就是互動的過程?
所以文字現在變成是障礙了嗎?因為現在既然有這麼多新的科技起來,我們要如何看待文字的這件事?我會這樣問因為我們還是在閱讀,因為閱讀還是有文字,但是文字的這件事,要如何重新看待它?因為文字有很多力量,有創造力,但是他有破壞力,我不知道現在來思考文字的這件事,是不是有新的想法或者是解構的方式?
不再只是文字了?
我會這樣問,其實文字一直是大家很集體共同使用的,但你對於文字、書、書店都有一些新的思考,所以文字的這件事,你怎麼來看這件事?對你來說,其實是一種互動的?
你曾經講過,現在有科技,先於語言來創立共感,語言的這件事帶來多少的陷阱?會帶來怎麼樣的陷阱?因為我在看維根斯坦的時候,一直覺得語言的這件事是要打破,他認為非語言其實有更多的空間存在。
其實還是回到自己以身作則的情況?
這種放到組織裡面,要如何營造自然而然的環境?
你熟讀老子,想要請教你,如何用老子的管理來管理一個組織、領導力?其實上次你有提到。你上次有講到老子是open的心態?
其實應該是反過來,應該先創立自己的自我價值,可以這樣講嗎?又是共創的經驗?
原來如此。回到剛剛一開始請教你的,我其實對於向上管理這一個部分還滿感興趣,所謂的「向上管理」是指為人父母、師長,我們要如何培養小孩來成為無用之人?這個哲學的思考很大,就是不要讓他被輸贏的框架框住,你過去的受訪,我看了滿感動,我們今天社會建立了這樣的機制,但是贏家只有少數的人,因為贏家只有一點點,然後大部分的人都是輸家,就會是社會的氛圍,所以我覺得要打破這樣的思考,要如何培養這樣的心態?
如果現在你又創業了,你要怎麼樣去評核員工?我用「評核」好像又不太符合你的標準,所以我才想請教你,如果你今天創業了,然後下面又有員工,員工也期待有年終獎金、紅利等等,但是又會覺得每個人表現不一樣,應該要怎麼去才完善、激發他們⋯⋯你會怎麼評定員工?
不好意思,我想再繼續請教,我會這樣問是因為我們看到滿多創新的企業,後來我們聽到很多名詞,像「扁平」或者是「平行」、「打破階級」,從KPI到OKR,我可以感受到這些越來越新的企業,其實是希望能夠不要用這麼傳統的評定方式,但新的OKR或者是其他的方式,也還是一個評核的方式?
你創過業,在企業組織當中,你要如何評定一個員工呢?每個人都各自有才能,也許這個人才能完全吻合公司的方向,但是有些人的才能沒有公司的方向,但是他的能力在這個團體還是有作用性,我們該如何評定這些員工?不應該是傷到他們?而是怎麼樣才是公平?
或者一些證據之類的?
那如果把自己打得很低的員工,你明明覺得他表現得不錯,怎麼辦?
因為主管不評,大家不就是全部都打甲?
在國內企業一定都有陞遷,但又想要學你這樣的方式,那應該怎麼辦?你說簽了個滿分,但是企業還是有一個制度,因為考績最後會回歸於年度、年終將獎金的比例調配,應該給誰,甲等就應該給他多少比例,但如果員工是打自己考績的話。
那如果是這樣的話,一個主管要如何陞遷好的員工?也就是如果是考績自己打,作為主管要怎麼樣真正公平對待員工?
作為主管,如果考績都自己打,那到底要如何評定自己人呢?我很好奇當初你在Socialtext的時候,你們如何評定員工的表現?
對,因為在他自己的認知裡面他做到百分之百了,但是也有人做得好,但是過度謙虛,一律都只有給自己60、70。
像講到考績的這件事,我覺得這是職場之痛,因為我知道你說考績自己打,其實在職場上,像企業很習慣打考績,第一次是先自評,自評完之後,然後主管再評,但是職場工作者最討厭的是自評,因為大家都知道那是沒有用的,也有人自己評百分之百的,因為他真的覺得自己做得不錯。
大家就不會走這個冤枉路。
可能中間開完會之後,回去思考又有新的,每次一直推翻,這個東西是不是也會因此被迫拉長時程?
我想到了,我們又有更好的想法?
你的下一次會議是建立在上次會議的結論跟逐字稿上,我比較疑惑的是,結論完,也有明確的方向,到下次開會中間的灰色地帶,如果我是參與者,我想到更好的方式,該怎麼辦?如果每次的會議是建立上一次的,這樣才會有進展,可是如果中間想到更好的,再翻案上一次的開會結論,這樣是不是回到原點?
因為你到公務部門,你建立會不要白開的機制,因為我都會以企業的心態來學習你的方式。
這到底應該怎麼辦?你會怎麼看?
只是站在企業的立場要怎麼用呢?因為企業第一個會想省成本?通常開會是臨時找一個同事,然後做今天輪到你來做摘要紀錄,可是今天如果是用逐字紀錄,企業想的是會額外花成本,但如果我是員工,我會覺得這樣很好,因為每次開會,逐字很清楚,我接到命令要做什麼事的時候,我再看上次的會議才知道我清楚講了什麼,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像每次做紀錄,因為企業開會,每次也會有人做紀錄,但是我們都是做摘要式的紀錄,其實老實講,我會覺得有跟沒有一樣,因為摘要式紀錄是不完整的,所以你會建議企業開會的時候,也是用逐字的方式嗎?
其實你是在縮短大家築塔的成本。
你在每次的採訪裡面,會留下語言的紀錄,所以它的關聯是什麼?因為語言很容易因為個人各自解讀,今天是所有的東西公開,至少大家白紙黑字知道標準在哪裡,像這樣嗎?
所以你今天學到、體悟到的,你就分享出去?
什麼時候開始?
在這個過程中,你就一直開始付出,開始試著哪一些地方可以共創?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思考沒有贏家跟輸家?維根斯坦,有一本書在寫《天才的責任》,想請教你,你自己的天才的責任是什麼?我看到他說:「天才是最高的道德,因此也是每個人的責任。」這句話我看不懂的這個意思,你認為在某個領域裡面是很有天分的人,他的責任到底是什麼?
無論你是在帶團隊、協作會議等等,其實就像我們講的大家會覺得你是選每一邊站,但對你來說,你的思考不應該是贏家、輸家來評定一件事,每個人都有可能性,你用協作的方式把這個可能性,大家拉出來,每個人都有被照顧到的感覺?
這個部分我覺得很重要,其實不只是小孩子,包括像現在在職場工作的,都會有這種失落感,一旦學了這個技能,但是這個技能被取代,就會覺得自己被淘汰,然後又很害怕AI時代的來臨,如果作為領導者是這樣思維的話,他要如何管理員工?也就是思維要如何開拓這個界限?我承認人並不是機器,但是我聘你進來,我很多機器都可以取代,我要如何看待人的部分?
命定論的感覺?
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天生我才必有用這件事,但是這兩個其實也沒有什麼牴觸,我所謂「沒有牴觸」是我覺得講得非常對,但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是我們後來窄化了還是?
就像你上次所講的,親子溝通其實是向上管理,因為小孩就是沒有給自己的邊界,而是我們一直給自己教育體制的框架,他們被安進去這裡面,但是因為我知道之前你在參與課綱的時候,其實就有個生活的,就是把那些勞作都拿掉,那就是引導他。
我們一直把人當作有用、沒有用,但是問題是現在很多機器都可以取代有用的這件事,所以大家現在失落感才會很大,如果從小就一直被教得有用,然後學到新技能,然後機器又取代,這個社會集體的失落感就會很大。
有些重複的,我就直接看那些工作紀錄就好了,謝謝。
我懂了,這個回歸到職場,這點很棒。我理解了,非常謝謝今天非常精彩的分享。
所以這個尊重就是尊重他帶來獨有的經驗,不管是好或者是不好。
你說得對,其實真正的癥結是在向上管理的這件事,但是要如何跟這些已經有想法的人來談下放權力或者是共創?
所以不需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