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把你的經驗來當作膜拜,比如來找你討論、採訪跟寫書的人真的很多。
對,這個部分沒有辦法問你,因為你就是這樣成長。
因為你有上天給你的禮物,但是我覺得你的父母也給你很好的狀況,如果沒有這樣的話,你會發展成怎麼樣?
這個跟自律沒有關係?
所以你會特地為了今天的學習來選書?
所以效果是一覺起來,就會很清楚睡前看到的那個論述?
然後用不打斷的方式。
如果睡前看書會多久?
這樣我懂了,這種open-minded的方式,的確是會增加記憶力,因為就是不打斷,這個部分我很清楚,所以是很好的訓練。一開始訓練你會建議大家先怎麼做?
所以並沒有從它的身上學到東西。
所以有點像自己反而是封閉的,因為你跟他辯論,只是強化原本的立場。
如果我從到尾,一直在過程中,不斷地跟他激烈辯論,但是回歸到睡眠,也會造成另外一種結果。
就是透過這樣的練習,這樣的練習讓我再去看書的時候,就是試著不去打斷作者、不批判,但是平常看書不就是這樣一直看下去?
這點很重要,就是彼此認真聽對方講的話,聽完之後有點像摘要我剛剛聽到你講的是什麼。
但是我一方面又覺得應該要focus在你講的話,因為你講的話會延伸我接下來繼續再問的,所以要不打斷的這件事要如何練習?
怎麼樣叫做不要在腦裡打斷對方?換一個角色來看,我自己是採訪你的人,當我在採訪你的時候,我不由自主在想說下一題要問你什麼,當然這個是職業的本能。
但是要怎麼去練習?
但是像睡眠這件事,我覺得最近你應該常常被問,大家無法理解睡覺前看資料、睡眠中學習,我覺得大家很好奇,因為沒有人講過這件事,你忽然給我們新的天地來想說睡覺的時候可以學習,我覺得臺灣人對學習的這件事很熱衷,尤其以工作者來說,很多人下班之後還是去學習,我看過一個作家,他說在飛機上看到大家拿著東西學習,想說都已經出門渡假了、就放過自己,所以睡眠學習就變成熱衷的。
對他們呢?大家來問你經驗,重複問了很多問題?
無論來訪問你的人,不管是來自媒體或者是不同的產業,我發現他們會請教的是,這些事讓我很好奇,反應的是什麼?大家是急著要找一種方法,或是你是i-con在那邊,當然你是一個非常open-mind,大家問你什麼,你就很開心分享。
看了這麼多採訪,我其實滿好奇,很多人把你當成大神看,就是希望能夠在你這邊學到一些東西,像會請教你工作、睡眠、讀書的方法,你自己怎麼看?有時會把你當成浮木,還不到最後一根稻草。
即使你不在這邊上班,並不會2點到10點睡?
因為你10點就關機,也就是10點以後就休息了。所以這個是睡對時間?
該做的就停在這邊。
但是當你在忙,像過去這兩、三個月,你忙得要命,會影響到你的睡眠嗎?
你曾說,如果今天少睡兩個小時就補眠,我聽到這邊我就開始很好奇,但是通常我去補眠的時候,我覺得效果很差,我昨天熬夜、早上起來精神不好,所以覺得今天要利用白天補眠,但因為不在平常正常的活動範圍之內,所以突如其來的補眠,因為我不可能一躺下去就睡好幾個小時,可能就是補一個小時,但是醒來就會覺得頭昏腦脹,這個是體質的問題嗎?
所以就是要讓身體回到正軌,該休息的時候就要休息。
我看到這些採訪的時候,我有點疑惑,其實大家都會碰到熬夜或是為了做什麼事,隔天早上一起來,可能我年輕的時候,我還會覺得精神很好,還是一樣出去做事情,因為你還年輕,我那時在想說這是因為體質的關係?
為什麼?
對,那不是,只是因為立場不同。你訓練自己專注力的方法,很多採訪你都有提到,你自己會劃分,你工作的時間是7點,接下來就是你的時間,你的手機10點以後就徹底關機,那就是時間的劃分。這是一種專注力的訓練嗎?
但是有的時候打斷,我用普世的話來問,有時打斷跟你磁場不合的人,就是「省得我煩心」。
好處是什麼?
所以聽力的訓練,應該是說就是透過這種方式,我讓你完整講完,有交集再反應你講的話?
至少有交集?
自己就先設牆了。
大家很習慣說「磁場不合」,其實另外的意義是,我已經在批判了,我認為你的立場跟我的不一樣,那已經批判,所以就先堵住了。
我懂了。所以才會不先批判?
為什麼會這樣想?
這個很難。其實你在受訪的時候,主持人也跟你說過不下判斷的這件事,他們也覺得很難,因為通常看書一、兩頁,我就開始下判斷,為何會有這樣的思考?
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我問一位長者,因為他一直覺得人往越高的地方是喪失聽力,因為習慣布達、講他的命令,但是他喪失了聽力,但是人一旦喪失聽力,可能會誤讀或解讀錯誤下屬跟你講的事情是什麼,所以他才會去做另外一種訓練。因為傾聽,你的心要很安靜。
其實談到聽力的這件事,你在談傾聽的力量,我注意到你每次受訪的時候,你是真的很認真聽完對方問你什麼,然後你才給答案,你從什麼時候覺得聽很重要?
這個是很好的改變。
對,反而是要從給予出發。
因為我們還沒有真正體驗到。
我們還沒有到封閉的狀況。
因為你不只是在實體,你也在虛擬世界,你如何來看這群人?
當然國外有很多媒體報導,因為這群疫情而受到影響,人生這個階段,應該是豐富的,但是現在碰到這樣子,所以他們對於很多舊有的體制或者是未來,都是迷惘的,因為我們這些舊的人也沒有辦法告訴他,因為我們以前沒有碰過這麼大的疫情,也就是疫情過後會變成怎麼樣、應該怎麼走。
回到Z世代思考。今天18歲到25歲的年輕人,大家都稱為網路原住民,他們是網路原住民,但實體的世界,舊有的還是停在這邊,我覺得這個世代,我個人的想法是覺得很可憐,像我常常覺得如果我在這個年紀,因為沒有疫情,我可以到處跑、到處去做我想要做的事情,但是疫情把你們關在家裡,只能上網,我覺得你們看起來很悶。我不知道你如何來看這一群世代的人?
如果沒有呢?因為其實你靠自己就可以去學習很多事情了,但是你卻還有這個部分。如果沒有的話?
所以實體的接觸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