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就是要讓身體回到正軌,該休息的時候就要休息。
我看到這些採訪的時候,我有點疑惑,其實大家都會碰到熬夜或是為了做什麼事,隔天早上一起來,可能我年輕的時候,我還會覺得精神很好,還是一樣出去做事情,因為你還年輕,我那時在想說這是因為體質的關係?
為什麼?
對,那不是,只是因為立場不同。你訓練自己專注力的方法,很多採訪你都有提到,你自己會劃分,你工作的時間是7點,接下來就是你的時間,你的手機10點以後就徹底關機,那就是時間的劃分。這是一種專注力的訓練嗎?
但是有的時候打斷,我用普世的話來問,有時打斷跟你磁場不合的人,就是「省得我煩心」。
好處是什麼?
所以聽力的訓練,應該是說就是透過這種方式,我讓你完整講完,有交集再反應你講的話?
至少有交集?
自己就先設牆了。
大家很習慣說「磁場不合」,其實另外的意義是,我已經在批判了,我認為你的立場跟我的不一樣,那已經批判,所以就先堵住了。
我懂了。所以才會不先批判?
為什麼會這樣想?
這個很難。其實你在受訪的時候,主持人也跟你說過不下判斷的這件事,他們也覺得很難,因為通常看書一、兩頁,我就開始下判斷,為何會有這樣的思考?
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我問一位長者,因為他一直覺得人往越高的地方是喪失聽力,因為習慣布達、講他的命令,但是他喪失了聽力,但是人一旦喪失聽力,可能會誤讀或解讀錯誤下屬跟你講的事情是什麼,所以他才會去做另外一種訓練。因為傾聽,你的心要很安靜。
其實談到聽力的這件事,你在談傾聽的力量,我注意到你每次受訪的時候,你是真的很認真聽完對方問你什麼,然後你才給答案,你從什麼時候覺得聽很重要?
這個是很好的改變。
對,反而是要從給予出發。
因為我們還沒有真正體驗到。
我們還沒有到封閉的狀況。
因為你不只是在實體,你也在虛擬世界,你如何來看這群人?
當然國外有很多媒體報導,因為這群疫情而受到影響,人生這個階段,應該是豐富的,但是現在碰到這樣子,所以他們對於很多舊有的體制或者是未來,都是迷惘的,因為我們這些舊的人也沒有辦法告訴他,因為我們以前沒有碰過這麼大的疫情,也就是疫情過後會變成怎麼樣、應該怎麼走。
回到Z世代思考。今天18歲到25歲的年輕人,大家都稱為網路原住民,他們是網路原住民,但實體的世界,舊有的還是停在這邊,我覺得這個世代,我個人的想法是覺得很可憐,像我常常覺得如果我在這個年紀,因為沒有疫情,我可以到處跑、到處去做我想要做的事情,但是疫情把你們關在家裡,只能上網,我覺得你們看起來很悶。我不知道你如何來看這一群世代的人?
如果沒有呢?因為其實你靠自己就可以去學習很多事情了,但是你卻還有這個部分。如果沒有的話?
所以實體的接觸也是有的?
我覺得很特別的是,你是一個國小不停換學校、國中就離開體制,其實實體的社群比較少?
我覺得這點很有趣,其實在你的工作紀錄上跟訪談上,你有提到,你進入這樣的體系,大家都在自己的本位主義。
你在接近學習的過程或者是後來的成就,你有沒有什麼作為成功的目標?
如果今天我脫離確認的價值?
其實面臨的是對於成功的想法是傳統的,你自己怎麼看?因為你看了很多,無論是論文或者是數位的東西,你如何來看成功的這件事?因為你很早就脫離這種成功的軌道,然後你自己去建構,但你又是入世的,你怎麼看這件事?
成功或者是不成功,當你來到中年的時候,或許你會很痛苦,我會用中年是指因為談到Z世代,Z世代的父母其實就是中年,可能就是50歲。
我們再回到成功反思的這件事,這件事要好好請教你,成功的這件事大家不停在自我解構,現在進入職場工作,什麼是成功?當你好不容易覺得這是成功的時候,可能一個社會現象、全球的局面,又重新顛覆了你對成功的思考。
我懂了,那應該是營造一個環境。
對,正因為我們學了要求要完美的句型,所以當你講的時候,就會想說是不是忘了加was、is。
你說可以用英文來思考,可以具像一點來講嗎?如果我今天是個父母來請教你,如何教小孩用英語來思考?
其實談到英文,很多的採訪都會問你英語能力要怎麼建立,我在看這些採訪的時候,我其實覺得很有趣,英語是自通,因為從小就要學英文,但是要讓大家知道怎麼都開不了口,當然也有很多學很好的,但是很多父母會覺得學英文是心上的一根刺,要讓小孩好好學英文。
所以其實是小說的想像力帶給你更多的小說?
你是說看《魔戒》小說的時候?
《哈利波特》吸引你的方法是什麼?
是因為切入的觀點吸引到你。
對,這是過去在媒體的經驗。其實臺灣滿多理工的人,或者是數位時代,大家看這些,像文學的愛好,你都會看哪一些文學、詩歌?像近期你分享的傀儡花,在那之前?
這個很重要。過去在做報導的時候,都會希望理工腦的人,能夠多希望接觸文學方面,我們比較市儈一點,會說對你的工作是好的。
所以像文學是從小就在看?
已經把想像空間拿掉了。
是左、右腦的平衡?
一頁2、3秒?
你在分享、讀書的時候,你看的有工具書、小說。
訪問中都有提到過,很多書你都會看,在文史哲上,包含你喜歡詩歌,而且你說你喜歡翻譯,為何你喜歡翻譯,你說因為二次創造的過程?
那個是什麼時候去看這本書?
又來到共創?
是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