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很特別的是,你是一個國小不停換學校、國中就離開體制,其實實體的社群比較少?
我覺得這點很有趣,其實在你的工作紀錄上跟訪談上,你有提到,你進入這樣的體系,大家都在自己的本位主義。
你在接近學習的過程或者是後來的成就,你有沒有什麼作為成功的目標?
如果今天我脫離確認的價值?
其實面臨的是對於成功的想法是傳統的,你自己怎麼看?因為你看了很多,無論是論文或者是數位的東西,你如何來看成功的這件事?因為你很早就脫離這種成功的軌道,然後你自己去建構,但你又是入世的,你怎麼看這件事?
成功或者是不成功,當你來到中年的時候,或許你會很痛苦,我會用中年是指因為談到Z世代,Z世代的父母其實就是中年,可能就是50歲。
我們再回到成功反思的這件事,這件事要好好請教你,成功的這件事大家不停在自我解構,現在進入職場工作,什麼是成功?當你好不容易覺得這是成功的時候,可能一個社會現象、全球的局面,又重新顛覆了你對成功的思考。
我懂了,那應該是營造一個環境。
對,正因為我們學了要求要完美的句型,所以當你講的時候,就會想說是不是忘了加was、is。
你說可以用英文來思考,可以具像一點來講嗎?如果我今天是個父母來請教你,如何教小孩用英語來思考?
其實談到英文,很多的採訪都會問你英語能力要怎麼建立,我在看這些採訪的時候,我其實覺得很有趣,英語是自通,因為從小就要學英文,但是要讓大家知道怎麼都開不了口,當然也有很多學很好的,但是很多父母會覺得學英文是心上的一根刺,要讓小孩好好學英文。
所以其實是小說的想像力帶給你更多的小說?
你是說看《魔戒》小說的時候?
《哈利波特》吸引你的方法是什麼?
是因為切入的觀點吸引到你。
對,這是過去在媒體的經驗。其實臺灣滿多理工的人,或者是數位時代,大家看這些,像文學的愛好,你都會看哪一些文學、詩歌?像近期你分享的傀儡花,在那之前?
這個很重要。過去在做報導的時候,都會希望理工腦的人,能夠多希望接觸文學方面,我們比較市儈一點,會說對你的工作是好的。
所以像文學是從小就在看?
已經把想像空間拿掉了。
是左、右腦的平衡?
一頁2、3秒?
你在分享、讀書的時候,你看的有工具書、小說。
訪問中都有提到過,很多書你都會看,在文史哲上,包含你喜歡詩歌,而且你說你喜歡翻譯,為何你喜歡翻譯,你說因為二次創造的過程?
那個是什麼時候去看這本書?
又來到共創?
是你自己的?
James Joyce為何你很喜歡?因為的確是很多經典,像青年的藝術畫像,你如何看他的作品?為何他會吸引你?
抱歉我跳來跳去。其實你自己很喜歡讀各種經典,當然大家也問過你很多,像老子《道德經》,但是我看到一個很好奇的,James Joyce,你很喜歡讀他的書?
等於是可以交互使用,等於多了一個工具?
所以其實是正好準備的融合整合了,所以等到正常以後,可能會帶來的改變是?
你會期待做什麼?因為你在108課綱之前,你本來就是12年國教的課發會委員,108課綱很多人請教你,當時還沒有碰到這次的疫情升溫,遇過這次之後,其實我覺得疫情可能還沒有這麼快停止,所以在教改的這條路上,經過這樣子,你還會有哪一些新的想法或者是思考?
我覺得你的詞很好,現在很多事情都可以透過外掛把那些去蕪存菁,真正要去教的思考核心點在哪裡。
數學其實是邏輯思考的訓練。
而且立刻被制止。
家長作為一個旁觀者,到底應該要怎麼去面對這樣的狀態?像疫情後的升溫、改變,大家也體驗過遠距辦公跟教學,你怎麼看?如何跟家長講?到底遠距教學的好或者是會帶來怎麼樣的想法與改變?
可是經過這兩、三個月很弔詭,他們渴望去學校,當然遠距教學的時候,我觀察到他們很enjoy,因為他就開了好幾個視窗,老師只是一個視窗,可是電腦一關上,我又長期待在家裡,沒有辦法跟人互動的時候,第一個月很興奮,第二個月很無聊,第三個月已經開始期待了,所以這種心態您怎麼去看?
就學習來講,現在網路世代的小孩,上課對他來說很無聊,我可以理解,而且本來就會分神,分神本來是很普遍、正常的事,但是分神的這件事,在學校是被嚴厲懲罰的,所以很討厭去學校,他在家裡過得很自由。
對,但是現在你看,我們被數位轉型兩、三個月了,因為被迫這樣子,所以你自己怎麼看?你本來就是站在WFH這邊,但是現在看到整個臺灣的改變,你自己怎麼觀察?
那時候其實很多人,像國外的想法會覺得沒有感同身受的感覺,但是5月的疫情升溫之後到現在,一些改變你自己怎麼觀察?我記得去年採訪你的時候,當時還在談遠距的方式。
其實疫情一直是我一開始想要請教你的,很多人在思考,因為這個全球的議題,大家都在思考疫情的改變,如果問去年的話,臺灣比較不會思考。
我們回到共好的這件事,你等於是脫離世俗又返回世俗,到現在又更入世,因為在入世做一些共好的事情,這個體制其實還沒有改變。
這個很難吧!
所以一路這樣子。你的研究做多久?
你這樣講很有趣,像有些訪談你也有提到,你要先去找一個問題,是不是建立知識體系的方式?因為找一個問題,一定是你想要知道的事情,那才是缺口。
回到你的知識建構體系,當你又脫離那種競爭,你已經不需要了,但你在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你如何建構決定要往的學習方向?
還是你父母跟你的互動當中,有怎麼樣的例子,讓這群人父母可以學習?當然我們知道你的父母很開明,在成長的過程中,是用平行的嗎?
所以其實「教」拿走之後,你父母是如何用虛心的心態來跟你相處?這個部分其實很多父母也是會持著自己父母的身分,有時虛心放下跟小朋友一起討論的時候,小朋友可能感受到要跟他一起平等了,但他年輕氣盛語言就會刺激,就會覺得受到傷害,好歹我是你的媽媽、爸爸。
因為對於很多家長,這個是很茫然的,即使他是成人,也在面對新世紀的挑戰,在公司也是面對新的挑戰,所以今天要讓他教導小孩、面對先生,我覺得大家心理都是心虛的,因為大人都不知道怎麼辦,尤其是社群網路,上次採訪您,您說成年人其實反而是青少年,青少年反而是成人,所以要用這樣的資歷來帶他的小孩,要如何知識建構的過程?因為小孩可能很早就在摸網路了,因為知識建構就自己在摸索,他幹怎麼辦?
知識建構的過程,是不是可以跟我們分享?
如何建構這個知識體系呢?因為你在建構這個知識體系當中,我很好奇是因為這個部分對於你後來成年之後,你其實又回到菁英主義的社會,我總覺得你是既融入又脫離,這個很特別,但在那之前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讓你再回到,你並沒有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