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會有哪一些工作讓你覺得嚮往,也就是他們的工作方式讓你嚮往?
愛沙尼亞你也有去過?
其實你去接觸了,他們都已經形成那個文化了,然後看到每個人都貢獻自己百分之幾,然後你去參與他們,這個很特別,哪一些國家讓你印象深刻?
你那時臺灣是很少見的。
我覺得這兩年是很棒的經驗,這兩年你看到大家的工作方式,跟你原來的工作方式有什麼不一樣,或者是對你有怎麼樣的想法跟啟發?
你24歲那時候其實是2,000年出頭的時候,你在這些不同的國家,你也看到他們的工作方式,對你有怎麼樣的影響⋯⋯因為歷經多久?
不同的國家你都是用英語,他們也會講英語?
所以大家就說「ok,你就來這邊」。最長的待多久?
大家都是在同質性的社群?
24歲是去哪裡?
可是你第一個踏進去的是日本嗎?
我覺得這個是太有趣了,也就是你中途離開職場,然後去某個地方,或者是去放鬆一下,給自己一個gap year。但是你的理念很特別,有點像是接力賽,你一開始先去日本,就是一開始你都不會去想說要鼓起勇氣⋯⋯我看到這段的時候,我想說是不是要鼓起勇氣,你要先跟對方講說要去那邊,也想說他會不會答應之類的。
所以你開始壯遊的時候,是離開這個開始?
因為這樣子而離開資訊人?
你選擇的路就是這個技術開發下去,越來越好,越來越永續。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因為後來這家公司,一開始其實是有在做賺錢,但是沒有多久就收了,所以再回頭回來,你這樣的決定是對的嗎?
所以你的傾向是不是為了有人來投資,而來加入這個?你的想法比較偏向那個?
10幾歲的理念不合是怎麼樣的理念不合?
所以你一樣會碰到職場的傳統情況,像理念不合?
那時候你不需要負責這塊?
所以從一開始在資訊人時,你當時對工作的概念是什麼?
後來我去查國外Socialtext,你們本來就是在做這塊,我覺得這塊真的很有趣,後來因為公司購併,所以這個對於工作者來說,這個是你走完,大家很多不同工作型態的旅程,15年走完,31歲。
接下來你又去Socialtext,我覺得很有趣,這個是開啟全新遠距的,終於來到本來就適合你的方式。
我覺得很有趣,因為是只有五個人的團隊,裡面只是提一下,可能因為走在前面,後來因為營收的關係,但是也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因為內部創業要帶五個人,我覺得在工作的分配上或者是思考上,這又是新的方式。
對,剛好你又去矽谷,你去矽谷正好碰到矽谷那時候是最蓬勃發展的時候,又給你一個新的刺激,你經過壯遊、本土企業,然後又去那邊看到一個新的創新企業,我覺得很有趣,我應該好好請教你這一段,再加上你回來之後,因為李焜耀的⋯⋯傲爾網算是創業嗎?
那時李焜耀一定是最有想法。
我覺得這個是工作上的壯遊,因為那時你看到open source運動,決定仿效,就是去隨機造訪一個地方,壯遊回來之後你加入明碁,這是很好的經歷,因為是臺灣本土企業,又是傳統的組織,你在那邊可以體會到本土企業怎麼運作。
今天想請教你工作方面的,我發現你在短短15年經歷了不同的職場,你從16歲因為搜尋快手,加入資訊人,你那時候才16歲,這個是你第一次踏入職場,當然後來可能因為意見不合,這個是職場本來就會碰到的。
對。好,非常謝謝你。每次我回去都要思考,然後再來請教你。
其實越看不到的,一開始要把規則講清楚。
謝謝。我忘記問你,其實我們現在很多都在網路上工作,跟不同的人透過網路來聯絡,在網路工作上,有哪些工作的禮儀,是不是可以教一下我們?無論是講話或者是工作態度上,因為有的時候看不到面,忘了直來直往,忘了修飾,習慣直來直往,所以在網路工作上的禮儀?
這種減敏會讓你心平氣和?
這需要訓練多久?從先創造,然後一直去刺激,告訴這個不好的經驗。
對,你有提到精神按摩的這件事,所以是很有效果的方式?
等於自己先去想美好的經驗?
你一樣覺得互動是很重要的。我最後一個問題想要請教,我覺得減敏的這件事,我覺得很重要,有時我們對於一個環境太敏感,也是造成對身體造成壓力,所以我覺得你有做到減敏的這件事,你怎麼做的?可以跟我們分享嗎?我覺得這個部分太重要了,我們扛了很多不同的壓力,那個壓力會導致大家各種情緒。
所以回歸到最後,也就是人與人的接觸還是很重要,像你在社會創新中心一樣?
所以是發展出各種?
所以並沒有去年會覺得很樂觀,像大城市的那些高樓大廈終於可以關掉,公司不用負那麼高的房租,因為這個是大家都 work from home,這個是太樂觀的烏托邦世界?
對,為什麼經過一年的實驗下去,公司又覺得不可行?
提到WFH的這件事,最近在注意到外媒的報導,我想到一年前在做WFH的時候,那時看了很多外媒報導,發現大家都說在家工作是未來趨勢、不可逆,所以在去年的時候,很多的公司也都宣稱說要永久,但最近的跡象是開始要求你要回來上班。
如果要求這個部會,兩個人都是平行的?
這就是為什麼你那時說一個部會派一個人來,因為那是不同?但是兩個人就不對了?
對。
我會這樣問的是,今天我們很自由的是每個人按照你工作的方式,但是作為管理者,因為有財務的壓力或是業績的壓力,又會擔心沒有期限式的管理,要怎麼一年之後可以跟上面報告成績在哪裡,因為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我不知道要怎麼思考?
像大聲工作做法的這件事,年輕的世代,大家已經很習慣網路了,但一個公司的組成,一開始可能3、4個人,就是秉持當初的初衷來想一件事,開始變大的時候,再去看那些新創公司的時候,財務幾乎都不及格,所謂的不及格就是大家都用本夢比來思考,但是忘了回歸到一個組織,最後的傳統,財務的數字還是要拿出來。
但除了身分轉換,在參加這7個不同的NGO,因為7個是有需求,7個會分掉你很多時間?
所以其實是很好不同轉換身分的一種方式?
像你現在有7個NGO的組織,這7個NGO的組織,等於是你不同的角色?怎麼樣可以協助你?因為我覺得這個很有趣,7個NGO是協助你透過不同的分身、思考角度來看一件事?
所以大家還是把斜槓停在兼差的概念,這樣聽起來是你感興趣的題目,你一直在努力,反而其他是外圍,因為你必須連結各種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