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上來講就不多說,基本上還是希望可以透過資訊的串整來給予身體健康監測的報告,給予訓練課程的回饋。
這個是我們那時做社區營造的模式,這個社區營造的模式,當然團隊裡面是伊甸基金會的人,我後續有再跟他討論一次怎麼執行,他們是現有對接的場域,也許到時候找時間會再針對場域來作完整性的測試。
依據這樣的概念,原本公司做的健康平台再加上另外一個社會創新管理師的課程所學,跟這一群課程夥伴建立樂活健康的系統,樂活健康的部分,政委可能都有聽過,我稍微再補充一下,依據這樣的客戶端跟需求端的精進流程,其實我們那個時候除了黃金教練這塊,也有進一步討論到待用課程的這件事,所以有可能我們接下來走這一塊的時候,會比較著重在社會影響力的這塊,而不會思考是不是一開始要賺很多錢為目的來做這些事。
因為公司的產品很多,我目前的做法是現有的、物理性的整合資訊,可以放進來的我就自己先放進來,所以希望做這樣的中西合併的模型,然後來做一些健康方面的監測或者是修改,就是調整,也就是從內而外都可以做得到。
我跟老闆在討論的過程中,因為我是偏向做解剖學分析相關的醫學分析,他是在中醫的這塊滿在行的,公司是在做系統整合的公司,所以我把我的理念跟他的理念稍微做一下綜整,希望可以建立中西合併的虛擬模型出來,裡面除了原先在做的這些解剖相關的模型外,需要把中醫經脈、血液動力學的概念加進去放到我的模型中,然後再開始用一些治療手段的刺激,來響應跟循環式修正,進一步來達到身體的平衡。
所以我跟老闆討論這件事的時候,是有想說是不是有個方式可以從健康的時候就開始有這樣的紀錄,我們當然是希望發現問題或者是我們所謂預測出可能會產生什麼問題時,就給予一個修正的法則,這個法則就可以把亞健康的區域縮小、不健康的區域縮小,就可以達到精準健康。
但是現在運用這樣的系統來進行亞健康的評估時,就可能會遇到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是你知道會產生什麼問題。
我也是這樣想,但是實際上想要讓這樣的人更多。所以餘命會影響社會議題,大概已經被標註滿清楚了。我跟老闆在討論這件事的時候,我也歸納給他看,從不健康跟亞健康的精準醫療這塊,已經進行滿多了。我們有在探討這樣的醫療行為,像醫療院所每次去可能是一個或是兩個或是三個的儀器在作檢測,像這樣的做法找出來的原因,是不是會有點片面或者是斷面的問題?
前面這些就不用講太多……
我也覺得很完整,非常感謝你,我重新再看的時候,我覺得收獲又更多了,今天不耽誤你用餐了。
過去這六次的採訪,你有沒有對這本書的建議或想法?
好,我理解了,感謝。
因為你那時在 Socialtext 的時候,你們在研究這個題目,所以透過這種方式,孤單單就會消失嗎?
因為我記得你以前也會固定去紫藤蘆,或者還是會在實體裡面找個聚會的時間?
對,我剛剛講窄了,其實你這塊比較寬。
我會這樣問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脫離傳統組織,變成自由的工作者,一開始脫離傳統組織的時候,很開心不用開會、聽老闆嘮叨了,但是經過半年之後就發現變孤單了,那個孤單會因為也不太好意思再去吵以前的朋友、同事,線上的社群,如果我又不愛電玩,那怎麼辦?因為真的我周遭越來越多人變成自由工作者了。
因為要跟他約時間。不見得像同事或者是朋友,可能要約時間,大家共享同一件事,但是其他時候還是很孤單?
但還是很孤單啊!
我懂了。其實遠距的這件事,之前採訪過你,你也有講過,你在 Socialtext,後來你發現遠距大家要克服的其實是孤單的這件事,你有舉例,可能你在遠處,可能同一個時間一起某個⋯⋯
所以其實也是用空白的心態?
因為你在幾個採訪裡面有提到這件事,這要怎麼講?是指看事情的方式嗎?是用一種俯瞰的角度或者是?因為國外的採訪者問,你可能回答個幾句,但是我覺得滿有意思的,這個東西應該要如何引用或者是延伸?
我有一個英文單子不太理解,你講「Full-width space」。
就是慢慢建築迭代上去?
這麼多的科幻小說,你比較傾向人的未來是怎麼樣的狀態?
所以也有可能在我們這一代,可以看到很多事都可以交給機器去做,所以人的未來要怎麼思考?
因為他們都提到「Culture」這本書,這本我沒有看,但是想要請教你,為何這一群科技的巨頭很迷他的書?
因為你也有提到另外一個科幻小說,像蘇格蘭的 Iain M. Banks,我發現原來像 FB 的祖克柏、Elon Musk 都在看這本書。
這其實也可以延伸到,就像你談的「粗略共識」,我個人有自己幾個點子,像我上次談到的,我一開始就提出來,就決定要這麼做,但其實是提早讓大家沒有參與?
你這樣讓我想到一句「提早優化是萬惡之首」。
我一直以為是財務的關係,因為很多人會歸咎新創公司很有理想、設計感,但不擅財務,我不知道這件事,你怎麼看,財務真的是關鍵嗎?還是你剛剛講的那個比較重要?
這個沒有辦法很靠個人,而是把想法 open 出去之後,大家的想法、客戶的想法會一直不斷進來?
但這個 idea 夠好,也有可能會成功,但成功之後,也會變得更危險,因為你還是緊緊擁抱?
所以如果反推回來,如果創業容易失敗,因為這個 idea,我緊緊抓住、不肯分享、透露?
如果有個使命,再加上 idea,就可以往前創業?
所以你會很鼓勵大家創業嗎?
我以為所有的都要透明,還不見得要那樣子?
至少 mission 這方面要讓他完全知道?
因為完全透明,客戶才可以真正知道你要做什麼。
所以一開始自己的想法跟要怎麼做,必須要完全透明?
這個又回到共創,你可以跟你的客戶一起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對,你上次有提到這個,我忘了進一步請教,我覺得這個很有意思,但是不太懂。
其實我們很多年輕朋友都是新創的,是不是可以跟他們建議?你如何看創業的這件事,你也踩過一些雷,你會提供怎麼樣的建議?通常創業是有很好的點子出來,又趕快把它付諸實現,我相信很多創業都從這邊開始,但是接下來可能大家會碰到一些撞牆期,這部分有什麼建議?
剛剛談到創業,你說過你創業 4、5 次之後,你才比較知道怎麼創業?
所以等於上自己處在 open mind 的狀態下?
當然有個很清楚,像那種需要背誦的就交給機器人,但是除去這些,要如何講說無用的這件事,其實是非常有用的?
有一個還是不太理解,我們之前有採訪你,有提到「無用之人」的這件事,那時是說有用的東西交給機器去做,因為它可以去處理,我們要怎麼培養小孩成為「無用之人」?我怕這個觀點我講錯,所以我想要再請教你。
對,我覺得這點是非常有趣的。
其實你談到副本的這點,我很有感,因為無論誰來採訪,都會把逐字稿、影片放上去,傳統的思考是把東西放上去就知道我要幹麻,但是我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享受到你所說共創的樂趣,因為我創造的這個部分給大家思考,就像我剛剛談到的,我看到其他的採訪,會讓我有更多的想像,所以我可以理解你講的,我做了這個副本,但是我並沒有拿走,而且你還有副本。
像現在歐洲實行的社會主義會不會比較好一點?比較接近你的狀況?
你一直強調共好,不必一開始不用這麼優化,或是把東西做到極致,讓大家一起投入,我覺得這是你所嚮往未來的世界,跟社會主義的異同有什麼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