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不只是CSR,因為那個產品線真的是為了公共利益,但是別的地方並沒有特別說我整個公司的使命怎麼樣。在這種情況下是可以說是社會創新組織,這個沒有問題,因為它有組織人來做社會創新。它也可以說是一家企業,這個也沒有問題。但是到底算不算社會企業?這個就是一個很大的爭議了。為了避免這個爭議,我們現在就都用「社會創新組織」稱呼。但是如果主張是公司型態,說「請叫我企業」,我們也不會反對它。
所謂的「社創企業」其實是一個過渡用詞,意思是有在進行社會創新的企業。這個有一個差別,就是社會企業一般來說,是整個企業的使命都是去達成公共利益。但有的時候是一家企業,裡面只有某個產品線是為了達成公共利益,而且有公眾參與。
社企一直都是所謂「社會企業」的意思。
一個社創的公共利益總是講得出來,所以就是明確的目的,這我們目前是用17項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來作分類,當然這17項裡面也有很多的細項,但是像你如果看資料庫的話,主要就是用這17項。
社創就是為了公共利益,然後允許公共參與,這個是社創的定義。
我們的區分方法就是那17個,也就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社創平台的網址,你們都有?
社創包含社企。
可能之前如果去找這邊的窗口,會覺得喊起來不太match,確實是這樣子,這個我們也理解。所以當然FinTech的那個space也是一個可能性,但是我想林口新創園也有可能符合您的需求。
如果是這樣的話,像林口有一個新創園,這個比較像這樣的狀態,因為本來就已經很國際化了,然後Microsoft、Amazon也都在他們那邊run,所以我倒覺得你看一下林口新創園說不定適合他,林口之外的未來沙崙也都會有類似的這樣國際校園,像這樣的startup只是在臺灣研發,其實最後是要賣到全世界的,這跟以前比較往內的這一些新創聚落大概不完全一樣。
ID bridge?
拘束力最高是公民投票,因為投票之後,接下來兩年,行政院、立法院都必須聽你的,所以公民投票是拘束力最高,也因此公民投票的連署,可能會需要使用自然人憑證。
所以文化的改變並不是一朝一夕,所以是讓開放政府,也就是公民不只是批評,而是也可以進來一起想解決方案,大概是這樣子,在這樣的過程中,線上的身分確認是很重要的,像台南市有一部分的預算,是要讓市民決定要怎麼樣使用,就要確認線上投票的人或者是提意見的人是台南市民,不然誰都可以提了,也就是需要身分認證的趨勢,如果只是提連署案,這一件事應該要討論,目前只是用簡訊,因為你辦一個臺灣門號的時候,就已經有做了KYC了,所以是相信電信公司的KYC,按照拘束力不同,有不同的層。
是有關係的。我們現在有線上的連署,只要達到5,000人,就可以要求某個部長給予具體的回應,如果是跨部會的,我每個月來開兩次協作會議,大家跨部會集思廣益,想說要如何解決塑膠吸管的問題,或者是我們之前開的會議是神豬祭祀的儀式,怎麼樣說服神明用什麼樣的別的儀式,包含跟靈界的溝通、超越人類的思考是我們常常處理的狀態。
是不是我到歐洲的時候,也許先當面聊一下?如果活動辦在7、8月的時候,大家比較有時間準備。
也可以啊!Glen Weyl本來就會來臺灣打書,他出繁體中文版,他7月會來。
所以現在就是找一些國際上沒有護照問題的朋友,他去傳達這樣的理念,所以其實我們也有一個movement,叫做「RxC」,我們的幾個理事,包括我、Glen Weyl,還有以太坊的主要發明人Vitalik Buterin等等,所以大概的方向是有綜合效果的。
目前我的情況就是,如果我要出席Davos,其實會有一些國際上的政治考量,所以那時Davos甚至寫一封信給我說,是不是等我不當政委再出席會比較好,我2016年就任政委時就接到這樣的一封信。
對,另外一個社創跟我同時當過微軟研究員的的經濟學家,也就是Glen Weyl也會把我在臺灣的一些經驗分享出去。
我大概2月22日晚上就會去,因為24日的Mobile World Congress是每年的行動通訊大會,那個我一定不會參加,我24日凌晨就走了。如果是約23日傍晚,我是有機會面對面聊天,不然我還有很多別的出國機會,好比像3月底、4月初也會到德國、阿姆斯特丹等等,這個離倫敦足夠近,看他們要不要過來,這個是非常好的。
好比像我2月23日整天會在巴賽隆納,其實我一面當數位政委,一面當一些國際NGO的理事會的成員,所以我並不是不能兼職,只是這個兼職要全遠距達成,但是這個兼職當然還是要院長批准,但是目前院長很願意批准,所以我已經有三個兼職了,這種國際性的NGO兼職,只要跟我的工作有綜合效果,這個是可以談的,但是就是要面對面談,我其中一個兼職會在2月23日整天待在巴賽隆納。
因為我還是會飛來飛去,也可以先面對面講一下雙方有哪一些彼此可以幫忙的地方。
如果他們可以接受遠距授課,我們就可以很認真來談,如果我跑到Cambridge是比較困難的,直接說不行,我們有很多遠距授課的經驗。
很樂意協助。我在哥倫比亞有一個Global Classroom,我也是在那邊有開課程,都是透過遠距,我在羅馬大學、蘇黎世大學這一些都是類似用Hologram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或者是直接開一個Zoom,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還有可以不用讓我這麼常調時差。
但如果是purely for profit的話,不是with profit for social good的話,那個部分我們大概不會是在我的業務裡面,所以這個是比較明確的區分。但是startup的朋友,不管是國發會陳美伶主委,或是龔明鑫政委,或者是經濟部的新創基地等等,因為這裡是合署辦公,從我的辦公室走到對面新創基地是很近的,但是那不是我主責的業務。
舉例來說,像尤努斯博士當時發明了microfinance,當年確實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來發明microfinance的這一種模式,像尤努斯基金會,當然我會在政府裡面跟他們進行一些討論。
我確實有跟很多startup朋友接觸,但是我接觸的都是for social good,這個其實有一點不太一樣,其實國際上也是同一個字,也就是Tech for Good,也就是為了公眾利益而開發出的技術,這邊是叫「社會創新」,這部份是我的業務,沒有錯。
不過比較具體需要我做什麼?這個聽起來是金管會就可以處理的事情?
謝謝。
有偽鈔的話,行動支付就很好推;如果沒有偽鈔,那行動支付就不好推,這個是一樣的道理。
2C那個比較難,要經過剛開始拍照就有價值。為何會有truepic?一部分是問我任何事的時候,名人都要拿著一張「我是誰,我真的接受鄉民發問,不是假帳號」,然後要拍一個照片來證實,不然沒圖沒真相,後來覺得photoshop真的太容易了,之前有很多領袖人物在上面寫什麼合成器,這個很猖獗,才會也這個生意,也許你可以看很猖獗,真的正在興起的部分,然後試著出這個對峙的產品。
第二個,你們的供應鏈用的人足夠多,以至於即使是他的公司倒了,這個鏈還沒有倒,基本上就是這兩個性質,或許往這兩個方向想一下。
照相可能只是其中一個領域,我們可以想像非常多的領域,像你在現場透過鑑識技術的應用,確保某一件事真的發生了,然後把這個東西變成在社交媒體上可以分享的物件,你的技術只是確保兩個,一個是可以很快的時間,把時間壓上去之後,下一步要做應用的人,一秒鐘之後就可以用了,這個是你的強項。
這樣的好處是這個證書本身自帶價值,因為未來有二、三次的應用,並不是在使用的當下感覺不到他的價值,取用是真的出現了增值了,才有價值,那個很難買,而是當場有一個truepic,分享就覺得至少不會懷疑這是假的照片,所以會覺得這個形狀或許可以考慮。
但是如果只是假裝一張照片太容易了,如果GPS信號不好,還要你重拍,當你拍的那一刻,不管是短片或者是照片,真的是在此時、此地用這個高度,像六軸旋轉的角度拍下來的,然後把這個雜湊放到供應鏈,就是賣這個服務,就是確保這個照片不是偽造的,也沒有修過圖,是直接跟相機的硬體層確認是在這個情況下拍了真實的照片。
所以要怎麼樣知道一個照片是假造的或者是真的,有很多判斷的演算法,但是你事後鑑識的成本很高,所以是賣事前的鑑識,你的手機裝了他的APP之後,拍照的時候就一面算演算法,GPS要收得到,旁邊有很多的塔臺、wifi,因為你同時假造這一些資料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有一家新創叫做truepic,他就是賣這個。他的做法其實很簡單,他其實先是用數位鑑識,好比像他們的技術是你真的拍一棵樹跟把一棵樹放到你面前拍他,其實這兩個會有些微的差異,因為呈現表面一定不一樣的。
其他的確實不容易,因為這很像我們做通訊協定設計的HTTP 1.0、1.1、2.0、3.0,你當然可以透過網路技術可以說在手機上比較不會斷訊,這個技術本身非常難作為產品,因為一旦大家採用了,大家就都會了,確實是這樣子。辛苦了。
或許可以讓這一種現有business intelligence技術,直接接到比較異質性的後媏去,這樣至少大家瞭解鏈上真的發生什麼是有幫助的,這也許可以是說出來賣的東西。
說不定這個技術本身也是很多人需要的。
你們怎麼實現的?是可以抽換後端嗎?
你們的SQL VM跟微軟的SQL VM沒有任何關係嗎?
可以省錢,而不能賺錢,就是這樣子。
這個很不容易。
因為這個在現在對臺灣的人來講,至少已經是一個解決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大問題,而且是已經解決特別好的問題,甚至已經出現網路效應了,所以我覺得這真的可以考慮軸轉一下,你們特別行的是軸,其他的部分就是轉。
但是如果你只是說的導入這一套系統就要做月租費,像slack,事實上只有你的時候可以這樣做,但是現在已經有別人了。
其實我們看像discource一直沒有倒,好像做得還不錯,主要的原因是畢竟自己架的比較少麻煩,所以還是可以賣SaaS,他要客製化,你就幫他叫做wire level,好比現在要導入telegram,但是沒有力氣改成我要的樣子,但是你要接到telegram上,你要怎麼樣客製化已經很熟了,是大企業裡面,私人特定使用的工具,這個時候就可以賣客製化的,這個對他來講是有價值的,有價值就會願意付。
對。因為這對這一些朋友們來講也很好,因為他們現在按照他們的傳統架構,比較難打進這一種國家監控比較厲害等等,也就是有敵意網路的地方,你們這個做法理論上是可以更好對抗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你賣的這個性質,而不是你的UI,你的UI不可能比他們好,說實在話。
這一塊的可行探索範圍,差不多已經被telegram、signal、wire,沒有什麼藍海戰略可以用,所以我會覺得如果這是你們主要的產品,是不是考慮這一些人,或者在開源社群,當然不是產品,像Discord、Rocket的軍火商,幫忙把性質提高,不是自己弄UI。
我想Joseph不是學生很多嗎?可以聽聽看年輕人的想法。我自己真的是覺得不要跟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打對台,凡是他要改變使用習慣的,大概就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