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估計是十月的第一週。
最後還有想補充的嗎?
科幻作品對您對未來的想像有什麼影響?
能否多舉一些像 Pol.is 或「世論地圖」這類「廣泛傾聽(broad listening)」的實作例子?
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文化,是否也影響了您的治理觀?
您如何看待「技術解決主義(technological solutionism)」?像是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這類的創業者,似乎相信科技能解決一切問題。
您與日本的數位廳(Digital Agency)有交流嗎?對「個人編號卡(My Number)」有什麼看法?
能否分享一個遭遇資訊戰或網路攻擊的具體案例?
威權體制與民主社會在「透明」這件事上有何根本差別?
這是否類似黑熊學院(Kuma Academy)在做的事?
單靠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教育足夠嗎?
疫情期間,臺灣如何避免社會因恐慌而分裂?
您在民進黨政府工作的歷程是?
您常強調垂直(vertical)機構與水平(horizontal)社群的差別?
為什麼「轉發」會造成極化?
這次選舉讓很多日本媒體與民眾關注到極右派的崛起,例如「參政黨」以及「日本優先」這類的訴求。這類「DIY」式的演講吸引了許多原本對政治冷感的年輕人,但結果也讓人不安。您怎麼看這種現象在各國幾乎都存在?
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採訪。想請您談談民主、政治與高科技的關係。日本剛在 2025 年 7 月 完成參議院選舉,您當時人在日本,也特別關注吧?
好的,感謝 Audrey,謝謝,祝你飛行平安。
很有趣喔,感謝感謝。其實你這次會在臺灣待多久?
你現在生活當中,什麼樣的東西是你覺得最近 AI 發展得更快速之後,又更便利、又更快的事情?
大概一分鐘可以講…你有計算過嗎?
謝謝 Audrey。你講話的速度實在還是沒有變慢。
最後一個問題,因為您在國際上走跳非常多,有沒有什麼其他國家的案例是您覺得臺灣也可以學習的?
那國外是怎麼看臺灣這邊的 AI 發展?
所以您現在還會常常跟政府單位討論嗎?像這次的 AI 新十大建設也有找您討論過嗎?
您講到這個說法,其實跟之前我們在跟簡立峰老師聊的時候也是這樣子的概念。臺灣有辦法成為這樣的示範國嗎?
最近國發會也提到要推「AI 新十大建設」,您覺得這算是我們鋪陳中長期治理的一個模式或方向嗎?
那臺灣會是什麼樣子的模式呢?
《商業周刊》關注產業發展和商業應用,市場力量能否推進 AI 更普及?但目前採用似乎仍集中在大型公司,中小企業比較少。
因為新加坡他們也是往這個路徑走,希望 AI 可以普及到百工百業。可是我們看評比數據,新加坡排得前面,臺灣卻很後面,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件事?
我們這次在比較其他國家時,會發現像美國分數很高,建設、人才、應用商業都是。新加坡也是。臺灣有需要向誰學習嗎?或者我們有沒有機會走出自己很有特色的 AI 國力路徑?
而且他甚至會抱怨,他甚至會有一點抱怨說「你最近給我的 loading 有點重」。
不過我現在用 ChatGPT-5,覺得他比 4 還要更聰明。
可是說老實話,我每次有問題在跟我的 ChatGPT 討論時,都很擔心這樣會消耗算力跟能源。我請他幫我弄一張圖片,他是不是真的很消耗資源?
我會有點擔心,會不會 AI 變成掌握在一些大企業手上的資產,甚至是做商業的壟斷。目前為止您覺得,它跟一般公民的距離還算遠嗎?
那您覺得現在總統盃黑客松已經有一些成功的良性 loop 在循環了,還可以怎樣再把它放到更國家戰略性的策略去做規劃?
那假設,就您來說,因為 2016 年前您就已經開始在推這件事情,那以目前您的觀察,您會覺得說臺灣很多的公共數據,包括醫療、交通,或是一些城市相關治理的,它有足夠開放嗎?
那我們可不可以說,其實數據這件事情,在我們談所謂的 AI 國力的核心的時候,它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
這件事情是不是跟健保署的資訊,它願意公開給大家來使用,其實蠻重要的?
那如果是在像剛剛講說產業、技術到產業,然後再回饋到治理,然後到可能真的推廣到全民的這種所謂的應用,這個有沒有一個案例是可以分享的?
那目前為止,在好幾屆了嘛,您有沒有看到說確實完成這樣子一個 loop 的案例或是故事?
當初那個總統盃黑客松,其實是在您的主導下開始的,那它也是比較是做開放、協作等等。您覺得這個東西要怎麼樣把它化為,就像我們剛剛講那三個層面,把它變成我們的養分?
這三個層面,Audrey 您有沒有覺得它有先後次序的優先順序?
那如果是以這三個層面來看,您覺得現在臺灣的部分,在哪一些上面其實已經有相當不錯或者是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了?哪一些是您覺得確實還是需要有一段路要走?
那假設從您的角度,您會怎麼看?因為現在大家都把 AI 這件事情當作一個很重要的議題,然後甚至國家開始會制定一些政策。那您怎麼看所謂「AI 國力」這件事情,它的內涵是什麼?
所以您也是覺得說,參考價值比較大,沒有什麼實質上面的意義?
主要就是想跟您請教一下,您覺得臺灣在這些應用面向上會比較落後一點嗎?
你這次在臺灣會待多久?
Audrey,我先跟您說明一下,我們預計在 9 月 18 號會出刊一個有關「看 AI 國力」的專題。裡面我們找了幾個評比,發現臺灣在基礎建設上分數相對高,可是其他的應用方面就相對比較後面。所以我們就發現,即便我們有世界最快的晶片,但在 AI 的應用或落地上面,似乎還不夠快。
您這次透過出書來傳達《多元宇宙》的想法,因為我們的媒體讀者很多是經營管理者和老闆,針對這樣的人,以及您剛剛提到的年輕人,有什麼樣的訊息想要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