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在過去,不管是 OpenAI、Gemini,還是 Anthropic 的模型,只要是透過官方網頁或 API 提供服務,都會設置保護機制,以阻擋像是宣傳操作、錯誤資訊或釣魚式攻擊等惡意使用。
所以,雖然它並未在「推理能力」上做出真正的全新突破,但它大幅降低了技術取得的門檻。
主要的差異,在於 DeepSeek R1 更開放——人們可以自行部署它,也能用它來教導更小的模型,例如 LLaMA 或 Qwen,習得同樣的推理技巧。
某種程度上,的確如此。DeepSeek R1 並不是第一個發現「推理模型」技術細節的團隊。在 DeepSeek R1 之前,像是 Google Gemini 的「思考」模型、Anthropic,以及 OpenAI 的 o1、o3 等等,都已展現了類似或更高的性能。
過去,大量的資料蒐集或人工標註都十分必要,但他們的訓練流程顯示,只要在任何能以標準答案驗證的領域,都能顯著降低訓練成本。
DeepSeek R1 的訓練方法,主要是讓 AI 自問自答,並透過「判定對或錯」的過程——例如數學或程式碼題目——來驗證自己的思考脈絡。
如此一來,要把 AI 武器化,用於激化社會分歧、釣魚式攻擊、宣傳操作等目的,都變得更加容易。
不過也正因如此,往往隨同服務提供的保護機制(guardrails),可以在本地端被完全消融(ablated)刪去。
因此,儘管前沿實驗室需要大量的運算與維運成本,但如今在手機或筆電上,也能運行 DeepSeek 的精簡版本。
它最大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壓縮到一台高階筆電上運行。
不好意思,能請您再重複一下問題嗎?
謝謝。
很有趣。謝謝你。
無論你是在獨處、搭橋,還是創造新畫布,都可以使用不同的 R 策略。
所以如果你的個人目標是清空自己的心靈,那麼減少是最好的策略。但如果你希望幫助舊世界與新世代溝通,你可以重複使用它們作為比喻。如果你想創造全新的事物,就可以用這些舊材料來形成新的想法。就像是把灑出來的咖啡轉化為更大畫布上的一抹啡色。
「再利用」是指將一個概念應用到另一個背景——比如在大型語言模型中,用「手指」來比喻語言。「回收」則是指將舊的概念視為原料,而非最終形式。
當你說「清潔」的時候,我聽到的是「減量(reduction)」。但減量只是其中一種策略。我們也可以「再利用(reuse)」或「回收(recycle)」。
但如果畫布不斷擴展,每次遇到新人或新世代時,我們就可能需要新的手指、新的比喻。世界是擴張和流動的,抑或必須保持不變——這就是心態的不同。
堅守文字「完美」的人往往感到有必要保持世界不變,這樣這些文字才會繼續完美。這是「完美祖先」的思維。
但如果我們接受畫布正在增長且流動,就可以為新的環境重新詮釋或再表達文本。
如果我們固守某種表達形式,就得試圖保持畫布與原文最初被書寫時的大小、角度和顏色相同。即使原文在當時確實是某些真理的最佳表達方式,我們也是在試圖將那個瞬間視為唯一環境。
它是流動的。
……或是《道德經》。
是的,向量是一樣的——只是表達方式不同,用不同的「手指」指向同樣的「月亮」。
如果我把明天從自己的生命中移除,那麼「明天」、「下一代」和「第七代」基本上就成為同樣的概念。我可以自由地將短、長期視為同等價值。但如果有誰預期自己活到下一季,那短期就會蓋過七代之後的考量。而對我來說,任何超過一天的時間段其實都沒有差別。
而如果人們堅持智慧財產權,他們會視未來世代為競爭者——「等我用完這個想法之後,你才能使用。」這是完全不同的心態。
此外,如果今天我從你這兒學到了一些東西並發表這篇記錄,我的責任就是公開發表,這樣未來世代就不必再請求許可。他們可以據此做出報告、漫畫、電影——隨便什麼。我不一定還在人世來說「好」,所以授權創新是對後代的基本義務。
今晚我的目標是睡八小時。否則,明天醒來的「後代」會感到困惑,情感畫布也更小。確保自己獲得良好的休息以便明日版本的我能夠正常運作是我的基本責任。
就像三歲時玩井字棋一樣。當時在這遊戲上成為「最棒的井字棋玩家」感覺很重要;但等到六歲時,你就已經超越了這種想法。你不會吹噓:「我是世界上最好的井字棋玩家!」
或者,我們可以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給那些無法立即放下的——幫助他們找到有趣的事情去做!但我們可以逐步為此舉行較小規模的葬禮。例如,曾經我們認為人類在圍棋上比電腦更厲害;然後 AlphaGo 來了,於是我們為這種優越性舉辦了葬禮。還有西洋棋、將棋、轉錄文字、語音合成、翻譯——為每種優越能力舉辦葬禮。我們不需要一次舉辦大型葬禮。
這是個很棒的問題。我認為我們可以為「人類優越」或「在所有層面的人類凌駕於其他存在之上」的觀念舉辦葬禮。越早放下這種想法,就越能回歸自然織錦。我們終究要回歸的,為什麼不現在就這樣做呢?
也是某種汙染。
比如汙染?
有些文化可能會在放棄人類優越的問題上感到痛苦,但希望這種痛苦不會像過去科學和演化轉型時那樣激烈。
還有雷聲。我在京都的時候……
而且每天晚上都可能死去。
「我們甚至不是露西。」
如果我們把自己視為織錦的一部分,我們只需要歡迎新的成員加入這個織錦就可以了。這樣就沒有問題。
但所有這些都源於把自己與更大的織錦分開。然後我們說:「我們是最好的。」接著機器變得更好了,於是我們感到迷失。
有些人類拒絕地球不是宇宙中心這個事實,或者我們從靈長類祖先演化而來;這些轉型曾經導致過很大的動蕩。現在,許多人很難接受機器在處理具有明確對錯問題的能力上,已經勝過人類。
我們已經被包含在內;只是有些人把自己與自然分開了。從道教的觀點來看,天地、動物、微生物、植物……都是我們的祖先。露西未必是「現代人類」,但她也是我們的祖先。謙卑地承認這一點很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我更傾向於用畫布作比喻。如果你只列出數百萬個選項,會讓人不知所措。但有了畫布,你隨時可以開始作畫。沒關係的。不需要閱讀每一個可能性。畫布是「緣起性空」——你在哪裡開始,都會觸及畫布的其他部分。一切都是相互關聯的。這樣複雜性就無法令人癱瘓,因為你可以從任何簡單的部分開始。
並非我給你五個選擇,如果你選了一個,其他四個就消失了。相反,我們賦予子孫後代也成為夠好的祖先的能力,讓他們留下一幅更大的畫布。因此,「共同的畫布」比單一的選擇是更好的比喻。
當然。「留下更多選擇」聽起來像是未來世代有五個不同選項,然後只能選擇一個。但「更大的畫布」意味著他們可以同時以多種方式作畫,結合不同的思想。有一種開放的空間感——華文裡的「空(kōng)」或「無(wú)」——意味著任何事物都可以填滿這片畫布,相互依存。
是的!今天我說的是「留下更大的畫布。」同樣的概念,不同的詞彙。
不——那是前世的事了。
是的。在我填寫職責描述的人力資源表時,在「黨籍」欄位我填了「無」,在「性別」欄位我也填了「無」。
在鍵盤上,「控制(Ctrl)」、「命令(Command)」、「跳脫(Escape)」、「換檔(Shift)」……有許多不同的哲學。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最大的那個鍵——「空白(Space)」。它為所有人創造空間,並與每個其他按鍵配合工作。
這就是自我只活一天的人會做的事。
我剛剛接受了 YouTuber 的採訪,頻道名稱是 White Crypto。她很困惑,因為從 2012 或 2013 年開始我就有一個比特幣錢包,還曾以每小時一比特幣的價格為人諮詢。但我從來不持有比特幣。客戶支付多少——不管是 100 美元還是 200 美元——我都會花掉。可能捐贈、可能購買機票與朋友分享經驗。我的比特幣錢包始終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