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即使你沒有任何東西賣,即使是純倡議的一個組織,還是會需要運作的經費,至少你的人事費用、架一個網站的費用之類的,這樣你可以募款,這邊提供一個平台,把你的概念、理念放大出去,這個平台仍然是很重要的。
第一個是以融資跟採購來講,只要你跟市場有關係,這兩個你都一定用得到,不管你是什麼型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主要的方案是一個採購方案,也就是因為只要你開始經營商業、只要你用市場讓你的使命讓更多人知道,不管你是服務或者是產品,或者是什麼別的,總是會需要交易。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採購到500萬,我就出來頒獎等等,這個我想對大家都有一些意義在,所以我想採購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主要是使命扣合,我們把它叫做「生態系」,其中每一個不同的組織形態,都是以解決這個來作為共同的目標,這個才是比較重要的。
我的意思是,組織形態並不是我們覺得怎麼樣才好,而是那個組織者覺得怎麼樣才好。
隨著他可以開始接受投資人的錢,自然就會有公司型態冒出來,反過來講,他需要很多的朋友一起來做所謂的產業發展聯盟等等,那一定會有一個協會跑出來,即使是好幾家的公司。
又或者說,如果一開始已經有一群人在同樣的地方、做類似的事業,那合作社就比較像這樣的型態。我們是覺得,應該是應著這個組織者怎麼樣讓更多人來加入這個共同的使命來挑選組織形態,當組織形態長大到一個程度,像社團法人的時候,就會發現某個產品線開始營利,這個時候也許設立一家子公司,然後由協會來控這家公司。
反過來講,如果你這個想法可以聚集非常多的人支持,但是一下子不容易變現,也許你可以去用社團法人的型態,或是其他的NPO型態。
如果是一開始就可以告訴投資人說你錢過來,就可以創造正向社會影響力,以投資為主,那通常就是公司型態。
不管是大家比較有聽過的型態,好比像您剛剛已經有提到的公司、合作社,還有財團法人、社團法人,這四個是大家都有聽過的。但是還有一些大家沒有聽過的,像儲蓄互助社、部落公法人,這一些也都是組織,都是人的集合,而且是為了共同的目的。大專院校、農田水利會,也是如此。我們並不是鼓勵全部在做17項永續發展目標的人,一定要挑某種型態。
您是說組織型態嗎?
當然。
對。
這就是所謂的循環設計。
這個就是社創為何叫做「眾人之事,眾人助之」,他的問題不是一個眾人之事解決了就沒了,你還可以解決別的眾人之事,大家來幫助你。這個人脈是不會消失的。
如果它的使命是解決一個社會問題或者是一個環境問題,誠然這個環境問題解決了,好比像再也沒有海洋垃圾了,那這一個部分的產品或服務,有可能會消失。但是已經建立以前的社會關係、人脈,大家對他的尊敬等等,並不會因此而消失,所以當推出一個新的產品或服務,來解決新的社會問題時,就可以調動更多的社會資源。
只是以前是賺得給股東,而不利的外部性是給全民,我們現在是說營利賺的給股東,但是對社會也有一些好處,也就是所謂的「雙重底線」。這個時候也會想到,不能靠破壞環境來換取經濟和社會的利益,這個就叫做「三重底線」。
不是以營利為唯一目標,這是叫做「with profit」,並不是「for profit」,所以也可以是以營利為目標,尤其如果叫「企業」,當然裡面有一些營利的成分。
怎麼這樣說?
這個很好啊!如果2030年這個問題真的解決了,我們氣候不再變遷、地球不再暖化,那不是很好嗎?
所以願意形成這樣生態系的感覺,當然就是社會創新組織。我說「過渡期」的意思是從這個比較單打獨鬥、比較線性經濟的模式,到變成比較循環的生態系這一種想法,這個是思維轉變的過程。
我們當然是希望在接下來的十年,大家越來越發現只要形成一個生態系,有好的夥伴關係等等,這個綜合效果是比較大的,總比你追求一個價值、造成另外一端的破壞,別人幫忙去解決這個問題,然後又造成另外一個地方的破壞等等,大家力氣彼此抵銷來得好。
只是現在有一些組織,無論是不是企業、無論是營利或者是非營利,目前還沒有全力來投入永續發展目標,或者是來投入具有我們叫做「三重底線」的工作。
當然我們是希望所有的組織,都能夠一起來達成接下來十年、來達成永續發展目標,這個是所謂「行動的十年」(Decade of Action)。
當然有一些資源,像共同供應契約、採購獎勵、媒合等等,這個當然都是我們這個方案所提供的一些資源。
但是你看我們的社會創新資料庫,用的詞一定都是「社創組織」,因為這個是一個最沒有爭議的字。
這也不只是CSR,因為那個產品線真的是為了公共利益,但是別的地方並沒有特別說我整個公司的使命怎麼樣。在這種情況下是可以說是社會創新組織,這個沒有問題,因為它有組織人來做社會創新。它也可以說是一家企業,這個也沒有問題。但是到底算不算社會企業?這個就是一個很大的爭議了。為了避免這個爭議,我們現在就都用「社會創新組織」稱呼。但是如果主張是公司型態,說「請叫我企業」,我們也不會反對它。
所謂的「社創企業」其實是一個過渡用詞,意思是有在進行社會創新的企業。這個有一個差別,就是社會企業一般來說,是整個企業的使命都是去達成公共利益。但有的時候是一家企業,裡面只有某個產品線是為了達成公共利益,而且有公眾參與。
社企一直都是所謂「社會企業」的意思。
一個社創的公共利益總是講得出來,所以就是明確的目的,這我們目前是用17項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來作分類,當然這17項裡面也有很多的細項,但是像你如果看資料庫的話,主要就是用這17項。
社創就是為了公共利益,然後允許公共參與,這個是社創的定義。
我們的區分方法就是那17個,也就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社創平台的網址,你們都有?
社創包含社企。
可能之前如果去找這邊的窗口,會覺得喊起來不太match,確實是這樣子,這個我們也理解。所以當然FinTech的那個space也是一個可能性,但是我想林口新創園也有可能符合您的需求。
如果是這樣的話,像林口有一個新創園,這個比較像這樣的狀態,因為本來就已經很國際化了,然後Microsoft、Amazon也都在他們那邊run,所以我倒覺得你看一下林口新創園說不定適合他,林口之外的未來沙崙也都會有類似的這樣國際校園,像這樣的startup只是在臺灣研發,其實最後是要賣到全世界的,這跟以前比較往內的這一些新創聚落大概不完全一樣。
ID bridge?
拘束力最高是公民投票,因為投票之後,接下來兩年,行政院、立法院都必須聽你的,所以公民投票是拘束力最高,也因此公民投票的連署,可能會需要使用自然人憑證。
所以文化的改變並不是一朝一夕,所以是讓開放政府,也就是公民不只是批評,而是也可以進來一起想解決方案,大概是這樣子,在這樣的過程中,線上的身分確認是很重要的,像台南市有一部分的預算,是要讓市民決定要怎麼樣使用,就要確認線上投票的人或者是提意見的人是台南市民,不然誰都可以提了,也就是需要身分認證的趨勢,如果只是提連署案,這一件事應該要討論,目前只是用簡訊,因為你辦一個臺灣門號的時候,就已經有做了KYC了,所以是相信電信公司的KYC,按照拘束力不同,有不同的層。
是有關係的。我們現在有線上的連署,只要達到5,000人,就可以要求某個部長給予具體的回應,如果是跨部會的,我每個月來開兩次協作會議,大家跨部會集思廣益,想說要如何解決塑膠吸管的問題,或者是我們之前開的會議是神豬祭祀的儀式,怎麼樣說服神明用什麼樣的別的儀式,包含跟靈界的溝通、超越人類的思考是我們常常處理的狀態。
是不是我到歐洲的時候,也許先當面聊一下?如果活動辦在7、8月的時候,大家比較有時間準備。
也可以啊!Glen Weyl本來就會來臺灣打書,他出繁體中文版,他7月會來。
所以現在就是找一些國際上沒有護照問題的朋友,他去傳達這樣的理念,所以其實我們也有一個movement,叫做「RxC」,我們的幾個理事,包括我、Glen Weyl,還有以太坊的主要發明人Vitalik Buterin等等,所以大概的方向是有綜合效果的。
目前我的情況就是,如果我要出席Davos,其實會有一些國際上的政治考量,所以那時Davos甚至寫一封信給我說,是不是等我不當政委再出席會比較好,我2016年就任政委時就接到這樣的一封信。
對,另外一個社創跟我同時當過微軟研究員的的經濟學家,也就是Glen Weyl也會把我在臺灣的一些經驗分享出去。
我大概2月22日晚上就會去,因為24日的Mobile World Congress是每年的行動通訊大會,那個我一定不會參加,我24日凌晨就走了。如果是約23日傍晚,我是有機會面對面聊天,不然我還有很多別的出國機會,好比像3月底、4月初也會到德國、阿姆斯特丹等等,這個離倫敦足夠近,看他們要不要過來,這個是非常好的。
好比像我2月23日整天會在巴賽隆納,其實我一面當數位政委,一面當一些國際NGO的理事會的成員,所以我並不是不能兼職,只是這個兼職要全遠距達成,但是這個兼職當然還是要院長批准,但是目前院長很願意批准,所以我已經有三個兼職了,這種國際性的NGO兼職,只要跟我的工作有綜合效果,這個是可以談的,但是就是要面對面談,我其中一個兼職會在2月23日整天待在巴賽隆納。
因為我還是會飛來飛去,也可以先面對面講一下雙方有哪一些彼此可以幫忙的地方。
如果他們可以接受遠距授課,我們就可以很認真來談,如果我跑到Cambridge是比較困難的,直接說不行,我們有很多遠距授課的經驗。
很樂意協助。我在哥倫比亞有一個Global Classroom,我也是在那邊有開課程,都是透過遠距,我在羅馬大學、蘇黎世大學這一些都是類似用Hologram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或者是直接開一個Zoom,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還有可以不用讓我這麼常調時差。
但如果是purely for profit的話,不是with profit for social good的話,那個部分我們大概不會是在我的業務裡面,所以這個是比較明確的區分。但是startup的朋友,不管是國發會陳美伶主委,或是龔明鑫政委,或者是經濟部的新創基地等等,因為這裡是合署辦公,從我的辦公室走到對面新創基地是很近的,但是那不是我主責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