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像印度這樣的超大民主國家,這一套怎麼運作?
政治人物害怕事先承諾——會減少迴旋空間。
領袖常不信任自下而上的流程,覺得慢又亂。你怎麼克服?
你遇過人身威脅嗎?
事情會不會更糟——例如拆解法院或文官體系?
你對美國民主的看法?
世界秩序轉變之際,臺灣的晶片領先與數位創新能重塑解題方式嗎?
中共的數位能力如何?
回到利社會媒體:這些平台實際上如何發展與資助?
中共在標準組織的遊說會威脅臺灣的數位存在嗎?
「數位居留」會模糊國界嗎?
攻擊者似乎佔優勢。如何保護公民資料(例如印尼那種大型外洩之後)?
儘管地緣政治壓力,臺灣的數位存在感很強。從資安角度看待國際承認呢?
很多公民比較被動。我們如何擴大這種素能?
小島國家缺乏本地「搭橋」能量。面對 TikTok 的影響,現在可以做什麼?
AI 時代的著作權很動盪。創作者如何保有主導權?
Google 的 AI Overviews(Gemini)會摘要內容,可能減少出版者的頁面流量。你怎麼看?
你在新聞環境中成長。新聞現在的角色是什麼?
臺灣如何推動國際 AI 合作?
談談「半導體外交」——它如何強化臺灣的地位?
大型平台似乎把傷害外部化。對企業責任有何看法?
近期有無中共運用社群媒體分化臺灣的例子?
為何不直接自上而下對某些錯誤資訊(例如錯誤投票所資訊)動手?
聽起來很棒,但「利社會媒體」真的能變主流嗎?極端內容幫平台賺錢耶。
我一直很期待聽你的看法。你很關注極化及其對民主的影響——其中很多都發生在社群媒體上。我理解臺灣會規範平台,但不做審查。你說你們會規管,但不下架內容。那要如何減輕社群媒體的負面影響?
其實我的意思是,我在國外、台北看到都比較開放、多元的環境,我回到雲林我覺得非常受到壓迫,不管是消費保守,很多人對於人權及同志這一塊很不瞭解,我想知道委員用什麼切入點來講這一塊,讓人權可以在鄉下這一塊可以發聲。
我知道唐委員本身對於平權、友善人權這一塊非常注重。2012年回來台灣,我回到嘉義,然後又跑出去,又回來,又跑出去,我雖然是鄉下長大的孩子,但是我是非常都市的人,其實一開始都不想接家裡的產業,因為我覺得要做家裡的工作,但是因為家裡的關係,醬油產業如果現在不回來做的話,很可能就要消失了,而且我們是用很特別的方式做,我們就是其中一家,所以後來決定回來做這一塊。
縣長、各位委員大家好,我是西螺的返鄉青年,我們在西螺做醬油,幾年前回來,在這一些時間中的計畫,特別是建設,其實縣政府有幫我們做很多連結,那個計畫變成願景,現在有不同的異業結盟,真的非常謝謝縣長,歡迎「回鄉青年」的部分。
我想請問一下政委,政委有負責青年事務的部分,青年事務比較集中在六都,甚至是只有台北,這樣子的一個氛圍,當然是一件好事,有這個心態可以做這一件事。但是這樣的氛圍慢慢起來之後,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慢慢帶到各個縣市,不只是六都、台北市,在其他地方也可以有這樣的基地或中心,讓當地的學生或者是返鄉的青年也好,不一定是要高學歷、專業科技人才,是對於這樣的事務,有興趣都可以一起參加、參與,不知道政委對於這一個部分有沒有什麼樣的建議或者是方法?
委員好,我想請問一下,在資訊發達的年代裡面,資訊來自四面八方,有些訊息不知道真的或者是假的,如何分辨新聞的真實性,如何分辨真假?
大部分的青年對政治冷感,但是對於公共事務有他的熱情、觀感及主見,在縣府的角度上,我們支持青年投入公共事務包含從政,縣府用甚麼樣恰當的方式去鼓勵或是提供管道讓青年投入公共事務?
縣府提供各項的青年創業,就業、支援等政策,但還是聽到許多縣民反應資訊取得不易,在資訊公開及廣傳,縣府還需要加強的,會是在哪個區塊?
開放政府目前的工作,如何避免民主也會造成一些效率上的低落?並不只是從專制上決策的低落?像國發會也參與到送「暖實力」到國際上給我們的國際友人幫助也好。但是在提供制定過程中提供合作協力時,是不是沒有辦法抵抗這些政策干擾?或者是跟院長實質建議的時候,會遇到難以做決定的變數?
您推動開放政府聯絡人,以及相關數位參與跟政府政策制定的過程,現在等於是一個里程碑。接下來面對的是九合一的選舉,您剛剛也已經提到不會出現在競選的場合,但是很不可避免的是,在接下來的半年中,因為各種政治的攻防及選舉語言,可能會讓執政、行政上的推動有一些遲滯,或者是政治上、政黨上的顧慮。
像現在吞一顆膠囊就知道生什麼病,現在的自來水管線都是透過外面在找漏水,我們在修水表的同時,現在機器人這麼發達,是不是要發展水管線的機器人來修復,可以在水管裡面修復比較快,而且用X光照都比較快,而且比較清楚,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創造一個概念,這樣的做法是不是也有其可能性?我們以前常跑的新聞跟你們的觀念是不是可以結合?沒有什麼意思,大家想一下就是了。
我以前在中國時報服務,以前在基隆跑新聞,臺灣有一個公司負責中東、東南亞一帶的平台,上面的資助或者是油管的修復,因為修的時候是哪裡有爛掉或怎麼樣,是派潛水人員,我們臺灣有潛水人員去修理,然後慢慢用海底機器人,因為知道鐵達尼號來修。
接下來有關於虛擬貨幣,您剛剛提到注重演算法及分散式帳本的部分,未來可以跟法定貨幣併行嗎?是同時存在嗎?或者是紙鈔會被取代?
像唐政委提到有一些群眾募資上,像臺灣有很多ICO從大陸過來的,他們的合法性問題,請問政委怎麼看?
另外一個問題是,政委您在閣員裡面,您的腦袋跟官僚比較不一樣,對岸用了很多金錢政策來吸引臺灣的年輕人過去,不管是創業或者是就學,因為我訪問過幾個新創的年輕人,他們覺得在臺灣要創業是非常困難的,在這一個部分,臺灣要如何跟大陸來爭搶這一塊?謝謝。
剛剛好幾位都提到這一種預算很拮據的狀況之下,怎麼樣用更創新的方法來用暖實力來打進國際的領域裡?
大家好,我想要請的問題跟今天的主題稍微有一點關係,剛剛政委有提到用「軟實力」打進國際場合,我們上次看到在聯合國用很新創的方式打進。
想要請問一下開放政府這個計畫下一個階段的目標是什麼?最近區塊鏈的技術廣受討論,而且具有不可篡改跟去中心化的特性,未來開放政府是不是會把這樣的技術納入到計畫當中?
後面兩個問題還沒有回答,是不是可以在不漲水價的前提下來完成這個目標?另外,以及有投入及沒有投入的成本差異?
另外一個問題請教唐鳳政委,跟今天的主題比較不相關,Dan Brown的《起源》其實引起大家的討論,您認為量子電腦及基因編輯的趨勢如何?及未來台灣的機會與優勢在哪裡?
請教郭董事長,用大數據、AI來找可能會漏水的點,我們想知道的是,這樣會增加多少IT的支出?汰換管線的負擔相當沉重,可以因為AI節省多少成本?外界在關心的是,台水是不是可以在不漲水價的前提下來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
董事長,您剛剛提到管線已經透過大數據找出管線了,請問哪幾處要改善?就是抓漏?
想要問一下唐鳳政委,年底到了選舉,之前黨內有跟政委談過,想要問政委本身表態過不會參選,政委在年底選戰過程中會不會幫忙輔選?
像董事長說明用大數據找出漏水點的技術看起來是全世界少數的技術,董事長有沒有估算過如果這個技術有辦法出口的話,是不是可以帶給台水公司早收益?
請問一下郭董事長,在討論「搶救水寶寶」要出國到紐西蘭參加黑客松時,會說出國經費有問題,有沒有解決?因為一去要三個月,會不會有很大的負擔?
永續發展目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