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最後想要問的問題是,因為我在想的是這個故事,不能說這個是故事,但這就是民眾心中的問題,我們要用最簡單、易懂,且最有張力的方式來形容,也就是AI 能載舟也能覆舟的感覺,所以我剛才會講它是不是跟原力一樣,也就是我在想用什麼方式來形容它。
未來這個態勢會轉換嗎?
我想一個很重要的是描述,很像《星際大戰》裡面的光劍,就是我拿的原力什麼光明面、AI 面什麼的,自動化辦案⋯⋯
所以我們就是現在 AI 可以作為大幅度大範圍詐騙的工具,我們同時也可以用 AI 來把他們的詐騙漏斗縮小?
OK,好,了解。第二個我想要再追問的事情是,其實過去我做金融防詐有關的題目時都聽說我們現在只能跟「詐騙共存」,請問這是所有人都應該要有的心理準備嗎?
可是打詐或是數位發展的立基,可能不會是一個月、半年、一年內就會看到的成績。我們可以給大家一個展望嗎?
三年內我們可以想像,就是在打詐上⋯⋯
我們是不是可以先讓這專欄裡,讓大家知道短期內做的,像是前面剛剛部長講到去年有做的事情。
其實我覺得對於臺灣的民眾來說,這個題目現在越吵越烈,當然是跟立院有關係。我覺得還有另外一個可能性是,臺灣其實很講究 quick win,就是在短期內,一定要看到某些場面。
如果我們再拉高更高層次來看,是不是還可以創造什麼效益?
我覺得聽起來蠻有趣的,對我來講,比之前的採訪有更多的理解。另外,我比較想知道解決方案,就是剛剛部長分享的都是解決方法。
在 LINE 的部分呢?數發部這邊有可能去做⋯⋯
不曉得數發部有沒有調查現在這個生成式 AI 的犯罪,最容易騙到的年齡層為何?
對。
以往如果回到比較不那麼高科技的方式,好比用 AI 犯罪,可能要取得一般大眾的電話,才可以做這樣的事情。現在是不是就是進入到下一個階段,他只是取得這個畫面,就可以騙到這些對象,所以他要怎麼去找?
我現在又冒出另外一個問題,有關像這些詐騙集團如何得知這些技術是從哪裡冒出、從哪裡得來的,然後他會需要花多少的成本去建構這些東西?
所以部長你自己沒有被這樣子的東西掃到過嗎?
好。我想要先問一下,應該不是比較人為的,你本人有遇過生成式 AI 的詐騙嗎?
謝謝,看到了。我先把我本來就想問的問題問好:剛才在講到評測中心,在監管詐騙上面比較沒有那麼直接的相關,所以是在處理 AI 監管這一塊嗎?
部長,你可不可以再詳細說一下,你剛說的那些技術上配套的部分?
部長提到數位簽章的部分,現在還要等三讀,之前為什麼沒有先這樣?為什麼不是在先前就有三讀?
了解。剛才部長提到這個我突然想到,因為之前有在做詐騙的報導,我大略有看過,就是有一些詐騙集團會去找遊民、街友。
對,投資詐騙。然後我的問題會是,部長剛才講的這個情況,會不會是因為母體多,所以數量就會增加?
既然這麼常見的話,數發部在這一塊有做哪些努力嗎?因為這應該不是最近才有,可能他有一段時間了,數發部在這一塊做了哪些?您可以跟我們說一下嗎?
我剛才突然想到一個情況,比如像在 YouTube 上面,我可能常常會看到比如哪個名人,然後他可能他的聲音⋯⋯畫面可能就是這個人,畫面下面可能會有一些字幕,字幕可能就是一些詐騙的文字,要大家去跟這個平台聯繫,這是不是目前比較常見詐騙集團利用的手法?
OK。可是檢舉的話,像這些名人覺得他自己被冒用了,他會怎麼樣去跟警方講?
比較多這樣的情況,只是民眾實際上有沒有碰到。現在使用者就是消費者,也就是一般大眾,發生這件事情後,他可能去通報 165。整個流程是什麼?也就是比如民眾發現他自己被詐騙了,然後可能去通報 165,再接下來是的整串流程會是怎麼樣?
了解。我們直接跳到我的這個訪綱,您剛有提到詐騙集團在使用生成式 AI 去做犯罪,您跟您的同仁觀察下來,哪一種類型最多,然後相關單位目前的因應方式是什麼?
了解。我也好奇剛才您這樣解說過程中,有沒有那種單位假冒說他自己是正當的部門,然後也來做 AI 評測,會不會有發生類似這樣的情況?
謝謝部長,我們就開始進行。我先照這個訪綱詢問,因為當初接收到的一些訊息是有關部長您大力推動這個 AI 評測中心。
謝謝部長。
我很好奇的是,您的邏輯思維跟技術能力其實我們都非常讚嘆,很有前瞻性,但是以您的思維在政府組織裡面,有多少人聽得懂您說的話?
對產業來說,以臺灣現在的產業來說,您覺得 AI 會對產業界帶來的變化,會對哪一些產業造成比較大的衝擊點?
剛剛有一個問題的面向,有關於 AI 對於臺灣整個產業的發展,AI 大家應該會用正負面來看待,部長會鼓勵大家從 AI 是一個工具的角度來看,不要擔心它據帶我們人的工作或者是能力。
他們也不會排拒或者是抗拒的政策?
我覺得您把整個政策弄成基礎建設去推動,這個是滿重要而且也是滿好的概念,比較可以確保長期性的方向。
也要感謝疫情。
確實。天時地利人和。
瞭解,我想讀者聽到這樣會很放心。我很好奇請教,除了輪替的政治之外,您在落實的過程中,比較常碰到的一個問題點,我們剛剛提到很多很好的政策,我們覺得滿不錯的,但是在要推動落實的時候,通常會卡關的點是?
對,會不會有這種疑惑?
所以不論是不是您當部長,其實這些計畫也都是照走的嗎?也許有些產業會覺得零信任、資安院在推的 ZTA,已經做到了識別鑑別、導入身分跟識別鑑別,下一個階段信任推斷正在進行,可是萬一資安院換人了⋯⋯
您還是會帶領臺灣的政府繼續往數位轉型的路走下去嗎?
不知道是不是禮貌請教您,在 520 之後?
我們跟很多廠商接觸的過程,其實也發現趨勢非常明顯,也就是軟硬整合,很多 IC 廠商都覺得賣 IC 這一件事的價值沒有辦法提升,所以他們很多開始往系統整合的這個方向來發展,也是希望過軟硬整合來提高整個產品服務的價值,這個是滿重要的發展趨勢。
如果從數位發展部的角度來看,臺灣其實是 IT 產業滿蓬勃的,但是在軟體方面相對跟硬體比起來比較薄弱一點。我們在 AI 這個技術的發展世代過程中,臺灣在產業界,您覺得比較可以著力或者是比較有發展機會的產業或者是面向,我們可以有什麼樣的發展機會?
以國際上來講,您覺得像發證的這一件事,接下來會發生嗎?
像現在這個評測跟驗證的中心已經開始發證了嗎?
這個目的就是要落實到可信賴 AI 發展的目標?
所以讓這個評測的部分可以更公正、客觀?
「審議式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