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想要先問一下,應該不是比較人為的,你本人有遇過生成式 AI 的詐騙嗎?
謝謝,看到了。我先把我本來就想問的問題問好:剛才在講到評測中心,在監管詐騙上面比較沒有那麼直接的相關,所以是在處理 AI 監管這一塊嗎?
部長,你可不可以再詳細說一下,你剛說的那些技術上配套的部分?
部長提到數位簽章的部分,現在還要等三讀,之前為什麼沒有先這樣?為什麼不是在先前就有三讀?
了解。剛才部長提到這個我突然想到,因為之前有在做詐騙的報導,我大略有看過,就是有一些詐騙集團會去找遊民、街友。
對,投資詐騙。然後我的問題會是,部長剛才講的這個情況,會不會是因為母體多,所以數量就會增加?
既然這麼常見的話,數發部在這一塊有做哪些努力嗎?因為這應該不是最近才有,可能他有一段時間了,數發部在這一塊做了哪些?您可以跟我們說一下嗎?
我剛才突然想到一個情況,比如像在 YouTube 上面,我可能常常會看到比如哪個名人,然後他可能他的聲音⋯⋯畫面可能就是這個人,畫面下面可能會有一些字幕,字幕可能就是一些詐騙的文字,要大家去跟這個平台聯繫,這是不是目前比較常見詐騙集團利用的手法?
OK。可是檢舉的話,像這些名人覺得他自己被冒用了,他會怎麼樣去跟警方講?
比較多這樣的情況,只是民眾實際上有沒有碰到。現在使用者就是消費者,也就是一般大眾,發生這件事情後,他可能去通報 165。整個流程是什麼?也就是比如民眾發現他自己被詐騙了,然後可能去通報 165,再接下來是的整串流程會是怎麼樣?
了解。我們直接跳到我的這個訪綱,您剛有提到詐騙集團在使用生成式 AI 去做犯罪,您跟您的同仁觀察下來,哪一種類型最多,然後相關單位目前的因應方式是什麼?
了解。我也好奇剛才您這樣解說過程中,有沒有那種單位假冒說他自己是正當的部門,然後也來做 AI 評測,會不會有發生類似這樣的情況?
謝謝部長,我們就開始進行。我先照這個訪綱詢問,因為當初接收到的一些訊息是有關部長您大力推動這個 AI 評測中心。
謝謝部長。
我很好奇的是,您的邏輯思維跟技術能力其實我們都非常讚嘆,很有前瞻性,但是以您的思維在政府組織裡面,有多少人聽得懂您說的話?
對產業來說,以臺灣現在的產業來說,您覺得 AI 會對產業界帶來的變化,會對哪一些產業造成比較大的衝擊點?
剛剛有一個問題的面向,有關於 AI 對於臺灣整個產業的發展,AI 大家應該會用正負面來看待,部長會鼓勵大家從 AI 是一個工具的角度來看,不要擔心它據帶我們人的工作或者是能力。
他們也不會排拒或者是抗拒的政策?
我覺得您把整個政策弄成基礎建設去推動,這個是滿重要而且也是滿好的概念,比較可以確保長期性的方向。
也要感謝疫情。
確實。天時地利人和。
瞭解,我想讀者聽到這樣會很放心。我很好奇請教,除了輪替的政治之外,您在落實的過程中,比較常碰到的一個問題點,我們剛剛提到很多很好的政策,我們覺得滿不錯的,但是在要推動落實的時候,通常會卡關的點是?
對,會不會有這種疑惑?
所以不論是不是您當部長,其實這些計畫也都是照走的嗎?也許有些產業會覺得零信任、資安院在推的 ZTA,已經做到了識別鑑別、導入身分跟識別鑑別,下一個階段信任推斷正在進行,可是萬一資安院換人了⋯⋯
您還是會帶領臺灣的政府繼續往數位轉型的路走下去嗎?
不知道是不是禮貌請教您,在 520 之後?
我們跟很多廠商接觸的過程,其實也發現趨勢非常明顯,也就是軟硬整合,很多 IC 廠商都覺得賣 IC 這一件事的價值沒有辦法提升,所以他們很多開始往系統整合的這個方向來發展,也是希望過軟硬整合來提高整個產品服務的價值,這個是滿重要的發展趨勢。
如果從數位發展部的角度來看,臺灣其實是 IT 產業滿蓬勃的,但是在軟體方面相對跟硬體比起來比較薄弱一點。我們在 AI 這個技術的發展世代過程中,臺灣在產業界,您覺得比較可以著力或者是比較有發展機會的產業或者是面向,我們可以有什麼樣的發展機會?
以國際上來講,您覺得像發證的這一件事,接下來會發生嗎?
像現在這個評測跟驗證的中心已經開始發證了嗎?
這個目的就是要落實到可信賴 AI 發展的目標?
所以讓這個評測的部分可以更公正、客觀?
「審議式調查」?
是另外單獨的指引?
這個都是在行動 2.0 那邊嗎?
除了數位轉型,大家提到的是 AI 部分,這個是大家更關注,整個 AI 技術進展的速度很快,很多企業其實面對這麼快速進展的時候,他們自己本身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政府這邊有協助的話,不好做整個產業的推動,或者是各個企業的發展。AI 這一個部分以數位發展部的角度,我們大概會著重在哪一些面向?
您個人覺得臺灣企業數位轉型的進展跟得上國際水平或者是國際步伐的狀況嗎?
對,對這個事情的看法大家都滿樂觀的。這個是數位韌性方面的發展,其實資安真的是大家很重視的,不只是國安層級,現在企業也是越來越面臨到這一個部分的營運考量,但是因為像資安這部分在找人,剛剛提到人才的部分,人才真的不好找,就是在這個資源很缺乏的情況之下,數位發展部的角度或者是角色,我們在這一個部分有什麼方式是可以提供業界一個解決或者是協助?
這個部分看起來今年會有比較明顯的進展?
這個部分的使用性、實作上未來對企業更方便?
部分在真正落實或者是在產業界的發展,您瞭解進展的狀況嗎?
這個心態真的是要更開放一點,調整也滿重要的,才可以跟下一個新世代有創意、潛力的年輕人共同合作。我們剛剛講的是人才,現在真的是臺灣每一家企業都在苦惱,特別是現在接下來進到地緣政治引發的資安或者是 AI 的問題,資安大家也很焦慮,我記得部長之前,您提了一個概念,我覺得非常好,也就是數位韌性的概念,從資安的角度來看,政府在這一個部分,我們如何協助企業端真的能夠走向數位韌性的發展?
確實是完全不同的工作模式。
像這樣的模式,其實在解決臺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人才比較短缺上,是不是企業界對於新工作模式的接受或者是嘗試的這件事應該要考量,也就是未來在營運上的新考量?
看您之前的經歷,您也是遠距工作?
其實大家滿焦慮的人才問題,這也有一點幫助。
相信部長有這樣的功力。我們剛剛講的 achievement,有的比較重要成果,如果從這個時間點來盤點一下,以目前臺灣數位發展的狀況來看,假設接下來如果就部長來看,我們應該要著重在哪幾個方向會是一個未來臺灣數位轉型的重點?
其實我們原本有準備一個採訪大綱,但是因為這個大綱感覺比較制式一點,我沒有特別針對這個來問。
如果從產業界的發展來說,有沒有哪一部分是針對企業界來說更有感覺,或者是更可以幫助他們的?
這樣資源上的有效應用,某種程度其實也滿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