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跟大家報告一下問題盤點的處理狀態,有三個小技巧跟大家說明一下:
概念發展單就會跟大家解說如何跑作業單,所以希望大家可以有良好溝通,並且勇於協作,工作坊開始。
因此,讓大家看一下問題盤點的樣子會長如PPT上的樣子,請大家畫一下心目中的危險路口,也是如PPT所示。
接著是中午的用餐時間,下午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大家分享一下大家畫的路口,我們會用這樣的產出再搭配之前一個小時所產出的問題,我們搭配、討論出一個可行性的服務或者法規或政策發展,因此大家今天結束至少會有一個解決方式的初步想像,我們行程到此。
因此,要產出這樣的流程會需要大家把心目中入口畫出來,也就是問題入口跟危險交叉,比較方便大家作分類討論,會再跟大家詳細說明,不用擔心這一個部分,也不需每一個人畫心目中的危險路口。
這個問題背後有非常多的原因,要兩段式左轉很危險,又或者危險程度是因為待轉區的格子太前面了,如果畫後面一點,這就不是我們要處理要不要讓大家選擇自由兩段式的問題,是不是可以透過一些比較細節的處理,讓這一個議題可以更好發展,也就是待轉區的格子可能要畫後面一點。
10點30分至11點30分鐘會把問題界定清楚,也就是過河或者是蓋橋的方式,我們可以把問題釐清,接著是透過一個小活動,讓大家更理解議題的問題,所以我們會安排一個問題、案例具體化,麻煩大家回想生活當中,比如機車跟汽車希望有同樣的路權,第二個訴求是關於機車能不能自由選擇是否要兩段式左轉的議題。
而測試完之後再經過執行,這就是會比較完整的,因此在前面才會跟不同利害關係人討論,在概念發展、設計的時候,都會加入各個利害關係人的想法。將大家的意見納入之後再跟他們一起測試,這一個東西通常不會有太多的問題,因此跟大家解說一下這個是總共在處理議題的流程,主要會放在中間這三個部分。
接著說明完之後,就可以開始發展成解決的方式。可能是一個政策、服務或法規,我們會議今天只有四個小時,所以我們只能做問題盤點、服務概念發展,但是這一件事並不會這樣結束,之後還是可以由交通部繼續召開會議,如果今天產生出不管是法規或者是政策或是實際的服務,我們最後可以做更細節的討論,也就是細節、法規長什麼樣子,然後再經過測試。
接著是問題盤點,非常謝謝交通部詳細的解說,把問題盤點先處理好了,因此我們等一下就可以針對剛剛所提出的問題來作歸納,並釐清這一些問題點當中,我們有哪幾個是必須要立即處理的問題,然後如何去回應,因此我們就會把這一些問題歸納之後,然後就會有問題定義的部分,以確定今天是要解決「1」至「3」的問題,上面所提到的問題都可以解決,也就是收斂到圖的中間。
我會將「共識形成」畫成灰色的時候,而是在上一次的月會形成,由三十二個部會投票,這是最高票要處理的議題,因此這是今天提案人要提出的議題。
前面有提到一般政策形成的流程,可以跟大家解說一下細部的流程如何做的,這個可以分成六個階段:從共識的形成開始。
因此希望今天在處理議題時,可以用比較開放的思維去想可以延伸意義的方法。
但是如果今天換一個問題的方式,也就是問「可不可以幫我想一下過河的方法」,這時就會想出很多不同的方法,可能可以開船,或者由無人機載到對面,或者是游泳過去,還是可以蓋一座橋,也就是這一個問題有沒有問得好,有沒有造成這一個結果有無更多元或者是更多選擇及更開放的思考。
思維的部分,我用幾張圖來解說,好比前面有看到河,要請大家幫我設計一座橋到對岸,請大家在心裡幫我想一下這一座橋的顏色、材質是什麼,因此大家會想到是各種不同顏色的橋,會因應各種需求去產生不同的橋。
這一個會議很重要的是,希望大家有比較開放的心態去協作,因此在協作的過程中,我會介紹一些流程與工具,大家不用被流程、工具的形式給框住,我都會解說,但最重要的是,大家有一個開放的思維去協作。
因此當意見回饋的時候,就不會有像一般流程這麼大的反彈,一般大眾的意見跟利害關係人、公務人員的意見,都已經在初期被考量進去了,因此這個是「參與建設才會使用建設」的流程解說。
但是如果把使用者拉到最前面來看,先瞭解大家有什麼議題,比如第二次協作公務人員內部的「Internal Join」部分,把使用者拉到前面,公務員希望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也就是意見很難反應上去,我們瞭解這一個問題之後,我們才帶著跨部會的公務員去想這一個服務是什麼、系統長什麼樣子,因此才會有服務設計的流程出來,之後由國發會產生這一個系統的要點是什麼,這樣的方式會比較符合好的服務產生流程,也就是把使用者的意見產生在最前面。
因為現在有這一個議題提出來,也就是國旅卡在使用上或者是政策上是有問題的,因此大家才反應及連署,最後的回饋是在最後。這個影響到什麼程度、改變這一個政策到什麼程度,其實是有一點困難,這個要再回頭改,其實是很困難的,因此有時我們只能以最折衷的方式來檢討,並沒有辦法從頭到尾再想一個新的政策,這就會變成停滯的狀態。
剛剛有提到參與才會使用建設,「使用者」就是跟這一個議題有關的利害關係者,這一些人是使用者,但是在產生政策的流程,我們把使用者放在非常後面。像我們討論國旅卡的議題,這一個政策的來源是由上而下的方向,因此這一個政策由上而下頒布的時候,系統就這樣被界定下來,因為有維護、營運小組及法規支持,做完之後,各個公務人員就如此使用國旅卡。
因此我們會希望今天協作出來的問題,並不是一次性解決問題,我們希望可以用協作的方式。比如:用跨部門領域合作一起清潔並加強防護措施,會希望衛福部來協助可能登隔熱相關的措施,環保局也要一起協助如何讓環境的清潔改善,類似這樣的協作方式。更好的是,我們可以讓這一件事長遠執行,因此會執行政策、要點來作處理追蹤。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協作會議的結果,可以朝政策及方向去努力。
我們解決方案有三種程度,我們是透過協作產生最後的結果,如果今天可以解決一次性的問題。比如:家裡有很多蚊子,發電蚊拍,一家一個,打死一隻算一隻,但卻沒有解決問題,這個並不是根本性的解決問題。
一個非常大的方向,這個是農委會的PO所提到的,她對開放政府的想法:扭轉政府架構組織文化。
這一個協作會議很重要的是:我們在做開放政府的架構。
因此今天有非常多的不同利害關係者,有部會內的跨單位同仁參加,有時會邀請跟議題有關的承辦廠商或者是專家學者,民眾也是這一個議題的利害關係者。
協作會議最重要的是「參與」,如果我們能夠讓越多人、利害關係者塑造這一個基礎建設,就會越多人願意使用建設,因為他們參與這個過程。
每個禮拜五的協作會議,我都會作一個簡單的簡報,常常來參加的PO都會每一次聽到,我有稍微更新一下簡報的部分,並跟大家說明。
在今天議題研議之前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簡報,並跟大家說明一下協作會議的運作方式。
謝謝交通部的簡報。
不好意思,今天遲到了,先由交通部的簡報幫大家說明一下目前這一個案子處理的狀況。
目前整理這四個可以後續加強討論的議題,國發會、提案人及其他單位的與會者,是不是能夠提出一些意見?
因此從上午到下午討論的階段,大概整理出這四個點,當然這一些都會是朝立法走向的依據,也就是如何針對這四個點來作更深入的考量。
最後有關於組織的建立放在「服務提供」的部分。「服務提供」看要如何規劃得更好?如果沒有用這張「使用者流程(概念提出版)」提出的話,其實都會放在一起。我們甚至可以看組織建立起來之後,能不能對應組織可以做什麼事,組織的人是誰、後台是誰以及要解析的問題。
因為我們今天時間沒有這麼足夠,因此沒有辦法把整個專案管理流程寫出來。其實專案管理流程可以透過這一張圖,在一開始的計畫評估到中間如何去管理期初、期中及期末的管考,到最後管考之後要進行什麼,其實都可以一起列出來,剛剛的問題點就可以將計畫管理的方式,對應到目前可以加強的點在哪裡。
最後提到的一個是組織的建立,其實組織建立在這一張圖裡面的位置較後端,我們可以把問題點分成幾個部分。
第二點是在專案管理過程之中,如何能夠讓專案管理人的能力更好,能夠受到更專業的訓練。另一個則是計畫、預算和進度這三者的實獲值管理方式,也就是可以針對管理方式去加強。
我們使用「使用者流程圖」來看,第一點是如何鏈結國家發展計畫以及中長程計畫,以及如何加強此鏈結,而且是在計畫最前期的時候,就可以進行鏈結。
我們最後的討論的內容大概分為人事面與組織面,這邊直接跟大家報告。人事面是綁著組織面的,我們早上收的問題點也有這一部分,也就是希望政府能夠有計畫辦公室的組織,進而思考組織裡面的人是不是能夠有專案管理的專業能力,能夠幫助管考做得更好。接下來我們收完這幾個議題點,並且跟大家重複報告一下,麻煩與會者一起確認有無漏掉什麼?又或者可以提出增加的,我們可以一併放進入。
(無人補充)
還有沒有人想要補充這一個部分?
我們再回到課責這邊。
(國發會無回應)
國發會有沒有希望可以回應的?
針對一個計畫很長而部長會更換的話,要對哪一個部長課責?
接下來還有課責的案例,我們早上一直都有提到這個部分。如果有專案辦公室,或者沒有這樣的專案辦公室,我們所說的課責是針對政府或者是政務官?又或者不同的專案,如果有專案管理辦公室,課責是針對專案管理辦公室的人嗎?如果這樣課責的話,懲處會是辭職嗎?還是其他懲處方式?國發會、今天提案人及連署人應可以針對課責的議題加以研議與討論。我們邀請提案人先針對課責這一點說明。
另外,針對實獲值,計畫管理方式可以針對數字價值的管考,可以納入實獲值的方式並加強。
製作方面有一個是「目標、績效指標及預期效益需強化可追蹤性」,其實我們有提到過程管理跟監控,業務單位的人力可以針對此部分加強,我就收到這一個議題裡面。
我們繼續收上午還沒有收完的議題,有一些上午已經有說明了,我可以針對上面的議題直接收攏,因此可以任何補充可以直接打斷。
上午收了這四個點,下午的部分再研議。12點50分的時候請大家回座,謝謝。
所以是針對程序的部分,那麼跟組織有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