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爾網也是基於這樣的想法創立的,當然剛好當時何建明老師在做國家型計畫,就是軟體鑄造廠(OpenFoundry),第一代的軟體也是我幫忙寫的,幾個人幫忙寫的,整個軟體產業開始從製造業的思維,轉型變成共創服務業的思維時,大概是我主要在矽谷及後來在學的事情。
所以我在矽谷也好、臺灣也好,大概都是理解到可以不用這麼反商,可以是用一種很像增進創新、大家都降低成本的角度去切自由軟體,變成是經濟學的論點,並不是人權的論點,所以當時花很多時間發展這樣的論述。
接下來,簡信昌是OSDC.tw,接著是COSCUP,我就是當講者或者是擔任Perl那軌的召集人,我常做這些組織的事,所以從國外邀講者來,不管是Eric Raymond或者是Richard Stallman,又或者是Lawrence Lessig也來臺灣,我們也聊過,這些都是當時社群的思想領袖。
對。當時社群一直在辦研討會,我從一回臺灣就有參加,有個英文名字還是我幫忙想的,「Software Liberty Association of Taiwan」,臺灣自由軟體協會,當時挑「Liberty」就是要避開「Free」跟「Open」的二元爭執,那個時候非常早,1999年。
以前我們做自由軟體運動的時候,坦白來講有點反商,微軟那個時候非常壟斷,幾乎是主宰整個生態系,所以open source其實是個嘗試,幾乎主要的開發者,不管是線上或者是面對面大概都有接觸過,像Eric Raymond有來過臺灣,我們有談過。
這段其實跟我去聖荷西的賴明宗,他在PTT上對這段有很詳實的描寫。
98、99年是open source這個運動剛開始的時候,所以主要是因為我之前長期參與free software,所以當時他們有一部分的人決定分支出來變成open source,在社群裡是滿大的事情,所以當時也花很多時間關心open source的發展。
在聖荷西。
對,傲爾網的時候我已經回臺灣了。
KY。所以當時在傲爾網之前是在Acer Peripheral USA,他們有一個投資的branch,我去那邊類似像早期的創業計畫,他們想要知道有什麼題目可以拿來創業,那個時候不叫傲爾網,是1999年。
還沒有傲爾網,就是明碁,那時候還叫Acer Peripheral的時候。
對。
1997在明碁。
那段如果請像簡信昌,現在在Readr+,他會非常完整地瞭解中間做的事情。
英文資料很多,因為是開源圈。如果你們會寫程式,其實那邊資料是更豐富的。
回閃。
在這個位置上沒有辦法。至於我剛才說,在國外的組織當理事,行政院院為什麼會批准,那是因為有外交的作用。
謝謝,很開心偶爾見面,知道現在大家在做什麼。
對,很久以前。但是至少Apache有個穩定性,就是有育成,幫你找其他相關的開源軟體,這套如果是從企業出發的話,算是最完整的,其他當然有很多Linux這套,像FFSX那邊也有,但是如果你是一開始是B2B的話,Apache應該還是首選。
現在還有,因為我有維護裡面中文字形的支援,所以有時還會收到Apache的信,他們去年9月才出release,當然現在大家主要都用LibreOffice。
像最早做OpenOffice的團隊……他們現在直接叫Apache OpenOffice?
對,Apache是一整套。
我想最簡單的,其實我們看到很多這種open source,一開始是做大生態系player的附加模組,等於一個插件,然後再慢慢變成自己的一套生態圈,這個是最常見的,我的意思是這個是最常見的,所以不管本來引用什麼,建議找大家在用的一整套,不管是什麼的一整套,你作為一個部分,你可以解決那個生態圈的人的問題,我覺得這樣會特別好。
我知道,是個cloud appliance。
如果open source只是想要更多人來用這一套的話,不是open source是要分享研發成本或者是維護成本?或者是?
因為我沒有看到code,這樣空抓藥大概不太可能。(笑)
我知道。
我理解。因為有一個准入了,我覺得用准入條件就好。
理解,但你的准入原則,不是本來就包含社創資料庫的人嗎?你就直接offer給他們說拿到這個可以取得免費技術解決方案?
像芙彤園是你們本來就已經在合作的?
我們上面全部都是CC授權,所以不管是這個資料庫本身,或是累積的這些文章、素材也好,都可以直接使用,都是CC授權,等於不用事先問過我。
主要比較難取得,像你剛剛講的利害關係人幾個准入原則,隨便加一加就是上千個,幾千個要同意Hyperledger就沒有那麼容易,還不如一開始就用公鏈。
對,既不是完全一人一票,因為這樣子政治動員就很大了,但是也不是完全群眾募資的有錢說了算,剛好在這兩個中間求取一個平方點,所以平方募資跟平方投票法可以有空看一下,我滿有意想要把以太坊的治理模型拿到日常政治的設計。
因為我一面正在跟Vitalik一起創業,我們是做RxC,是一個非營利的基金會,已跟院長報准兼職,我們現在在推的是像平方投票法,我們在總統盃黑客松已經用過了,像以太坊現在自己的發展是透過平方募資(QF)來做,像Gitcoin等等,他們的社群很多專案都是這樣做。拿QF做這一類東西的管理,就是說你找到足夠多家小公司的來合作、跟一個資產非常多的公司是差不多,目的是要達到這樣子。
如果這個都講清楚,大家比較不會有爭議。我剛才的意思是,一般想到信託兩個字,還是覺得錢放在你那邊,不是毫無發言權。
這個生態圈並不是無邊無際,也是要有資格審查,我如果是前一、兩個發幣的公司,我就會想知道現在是怎麼?是革命先賢,可以決定後面的人,或者是先烈,那就不能決定後面的人。
畢竟是「公共治理與社會發展」,社發的部分你剛剛講的非常清楚,像公共治理的部分還是要講一下,包含百分之五的決定權,或者是未來在哪裡誰可以加盟、誰不可以加盟。
這樣子非常直接,但是傳統上沒有公益信託這樣子用,所以用公益信託的組織結構,有點像舊瓶裝新酒,會跟大家想像的公益信託想得非常不一樣。這事實上是barter,只是有個區塊鏈做紀錄,但是事實上是以時間換時間、以物易物,我建議這個可能要講得比較清楚,公益沒有問題,但是跟一般人想的信託都不一樣。
現在7-11說明天開始變四倍,去他們家三千元算四千元。
那就是三倍券,沒有什麼差別。(笑)
這個幣值是穩定的?
你發幣之後,會不會給人家換新台幣?
對,這個是比較常見的,傳統基金會都是這樣做,你說一開始是穿透式的,就是百分之九十五都回來變成你的幣?
募來的錢全部都去發幣?
理解。你動用本金一開始就要動很多嗎?因為你會用的話,想必是要動用基金?
中企處自己並沒有管公益信託。衛福部是叫做「社會福利公益信託」,國發會的叫做「公共治理與社會發展公益信託」。
所以並不是衛福部的那支?
這是要算在國發會底下的社會發展業務信託?他們有一個監督辦法,因為我看關鍵字一直都是地方創生、社會發展,所以這個表示定性上,是要放在臺灣產業創生平台的那支上?
就是可稽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