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大家的時間。
作為道家思想的實踐者,我想留下一句核心訊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民主需要從垂直控制走向水平共創,強化公民關懷。
我們很樂觀。同樣的廣泛傾聽基礎設施可以擴充。關鍵是在一個緊迫、共享的題目上事前承諾,並落實可行結果。
緊迫感會有幫助。十年前馬總統支持度是9%;任何能帶來更多信任的流程都值得一試。若你已在70%,你會維持系統、但會猶豫翻修。本月我在加拿大的維多利亞論壇與實務者討論這些方法;加拿大雖較不極化,但仍需要創新。
我們向 Newsom 州長解釋:這個方法在數學上保證產生一個一致的方案,使多數人更滿意,幾乎沒有人非常不滿。事先承諾加上極化的迫切性,正是民主更新的坩堝。從一個小而急的議題起步;有效,就把它制度化。
讓協作討論變得像投票一樣快、公平、又好玩。以往需要很多引導員、好幾天才能彙整;現在語言模型能在幾秒內產生共識的「群體自拍」。
我們取前 20 名,分析它們的綜效網絡來標準化互通性。5 組優勝由總統頒發獎盃(是一台微型投影機——很 meta——會投影出總統頒獎的畫面)。每個得獎團隊必須至少包含一位公務員、一位公民社會成員與一位產業夥伴。這個獎盃帶著一個承諾:在地有效的,隔年就升級為全國。東京也改編成知事盃開放資料黑客松。
這是把在地實驗導入國家級基礎設施的管道。每年約有 200 個來自鄉鎮與機關的計畫提案(遠距醫療、空氣/噪音監測、零知識憑證、零信任網路等)。全民採用二次方投票:每人有 99 點;投 1 票要 1 點、2 票要 4 點、3 票 9 點、4 票 16 點……——於是大家會尋找跨案綜效。
也有實體威脅。我在民主峰會說「若威權政體想受邀,就請民主化」之後,收到從香港寄來的冥紙(帶威脅意味)。不久,有人帶著霰彈槍試圖闖入我部會樓層;之後他朝大門開槍並投案。他自稱是在網路上買到槍枝;雖然歸因未明,但時機點讓人直覺那是警告。
有。2016 年我進入內閣那一天,Gmail 就警示我遭遇國家級網攻。臺灣政府每天面對約200 萬次入侵嘗試,所以我們採用零信任,並與國際分享指標。
與「DOGE 式」企業改組不同,我們把方向盤分散到第一線,而非集中在頂端。AI 接手例行工作後,這種分散式模式更顯重要。
那就超出民主,走向新反動思想(例如 Curtis Yarvin 的 CEO 式國家/君主制)。2016 年,我們作為臺灣「OG DOGE」開放政府團隊,推動政府效能——但方法是信任公務員:事先預告、開放 60 天公眾意見、讓一線公務員共同設計解方。結果是:蔡總統支持度高、而疫情期間公務系統能動起來。
如今,只剩向上。我正跨黨派合作——像與加州州長 Gavin Newsom 推動的 Engaged California(為野火復原與政府效能進行廣泛傾聽),也與偏 MAGA 的媒體人士如 Laura Loomer 討論利社會媒體。左右智庫都在把民調改造為去極化的工具。
研究顯示美國已達極化頂點——黨派極化很難再更高。有一項由 Facebook 資助的研究曾稱更多的 Facebook 曝露不再提高極化;另一項研究則指出,那是因為極化已經滿格了。
可以。臺灣在 2014–2018 年達到最嚴重的極化,之後我們打造了參與式基礎設施,讓我們在同儕民主國家之中,依某些指標成為社會極化最低之一。這些是經戰火驗證的民主創新——如今可作為壓力鑽對外分享。
在國內,很強。他們在內部「維穩」的花費超過軍費;極化與自下而上的動員被壓制。他們把防火長城模式輸出到一帶一路夥伴。我們不和他們比審查;我們比的是交付能力——更好的防疫、更好的反深偽系統、更好的成長。他們的盲點在於,審查也會掩埋真正的公共利益新聞(例如李文亮醫師)。
g0v 生態系(包含 Cofacts)由國家級學術院所孵育,保持政治中立。當我們成立數位部時,也加入國會的交通委員會——因為我們把自己視為基礎設施的建造者,讓民間媒體得以繁茂。
把它們當成公園——沒有廣告依賴的公共廣場。臺灣的 PTT(我們的 Reddit)已以臺大學生社團的方式運作數十年:開源、利害關係人治理、無廣告。
以我的經驗並不然。2017 年日內瓦的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IGF)上,我透過一台遠距分身機器人在聯合國大樓公開發言——主席說:「我們討論的是政策,不是政治。」此後我參與了許多聯合國體系的遠距會議。
臺灣的就業金卡(Gold Card)邀請對全球公域有貢獻的人(開源、Wikipedia、寫作等)。在臺灣貢獻五年後,可以在不需放棄原國籍的情況下申請歸化。這是後威斯特伐利亞的新模型。
我是帛琉數位居民與立陶宛 e‑resident。你不會因此取得投票或不動產權,但你能使用數位公共基礎設施(身分、支付、市場)。數位資源是反競奪性的——像語言一樣,人越多越有用。
在資料保護上,少收一點。如果論壇只需要你證明「16 歲以上」,就別要生日或姓名。我們正推出 數位身分錢包 的選擇性揭露,讓人們只證明必要屬性(年齡、居留),不外洩多餘資訊——基於 W3C Verifiable Credentials/SD‑JWT;也規劃跨境互通。隱私與便利不是零和。
短期內,攻擊占上風:AI 找洞的速度比防守者重構還快。所以我們假設會被入侵、設計零信任:快速偵測、阻斷橫向移動,並部署能以機器速度回應的自動守護者。我們也與民主夥伴共享威脅指標。
在網路空間,.tw 在這裡被完整辨識與解析,而不是在北京。線上沒有地理距離,只有價值的距離(這是愛沙尼亞前總統 Toomas Hendrik Ilves的一課)。不想支配網際網路的國家,會偏好與人民共治——這是臺灣模式。我們已經實踐徹底開放十年。
我們把民調重做成生成式。在肯塔基州 Bowling Green 市(與 Google 合作),一個開放式流程——What Could BG Be?——讓人們對點子按讚/倒讚(沒有轉推)。80% 以上的點子收斂到非常見共識:讓多數人更開心、幾乎沒有人很不開心。這個做法正透過 Napolitan Institute 擴展到400 多個美國國會選區——把 NIMBY/YES/NO 變成 「MIMBY」(也許可以在我家後院,如果……)。
也別預設大家都被動:在 join.gov.tw 上,最活躍的是約 17 歲與約 70 歲的族群——他們有時間,也會長期思考。
單靠素養無法抵禦超人般說服力的 AI 蜂群。我們必須讓人們擁有、並能操控的防禦型 AI。
北京把 TikTok 視為具極化風險而在國內禁用,卻輸出一個放大極端的版本——像一場逆向鴉片戰爭。解方是結構性互通:採取徹底可攜性(就像猶他州的法律)。要求大平台把社交圖譜/活動轉遞到親家庭或利社會的在地平台,讓人民可用——否則就採取有節制的流量調節直到其遵循。技術是開源、並不困難;小國可以立法,加入公平競爭的規則集。
像地質一樣:玉山每年上升約 0.5 公分;我們把板塊的拉力轉化為共創能量。
我寫作像 Wikipedia:先發佈,再邀請批評與重混。我們的書Plurality從大綱到發行一路開放,採 CC0 授權。超過 60 位貢獻者與 100 多位編者參與。它衍生出許多改編——英國的青少年小說(Any Human Power)、短片(Good Enough Ancestor)、面向學生的日文版等。看似矛盾的是:透過提前放下個人控制,我們反而達到更好的社群層級控制與更包容的敘事——甚至把臺灣的「統」與「獨」兩條敘事揉進同一段共享歷史。
我們在探索「訂閱池」(想像 Apple Arcade/Spotify 用於新聞):大家每月付費,之後依閱讀時間、重混價值或其他公民關懷指標來再分配,並有隱私保護。我的接任者黃彥男部長正與大型平台討論資金池——作為「議價法」之外的替代。
廣告資助的模式常有扭曲誘因。訂閱的誘因較一致。把以互動為導向的社群網路,與以訂閱為主的網路(如 LinkedIn)相比:你會看到更少極化內容,因為使用者可以直接退訂,而詐騙者也不會提供長期的工作。
小學生用低成本的空氣盒子量測 PM2.5;國中生替總統辯論做事實查核,名字登上全國新聞。青少年可以在 join.gov.tw 發起電子連署——5,000 人連署,部會就必須回應;部分青年甚至在 18 歲前就成為部會首長的反向導師。
新聞不只是一種職業;它是一種公民肌力,人人都能鍛鍊——建立共享事實,讓多方最佳論點並陳。2020 年起,臺灣從媒體素養(接收)轉為媒體素能(共製)。
我們與 Mozilla 等在巴黎推出中間道路:ROOST——Robust Open Online Safety Tools(強韌開放線上安全工具)——用開放模型打造去中心化防禦來強化資安。例如對抗合成兒少性虐影像(synthetic CSAM)。攻擊是去中心化的;中心化防禦就會瓦解。因此中型平台(如 Bluesky、Roblox、Discord)以聯邦式威脅偵測與事件分享合作,運用尊重隱私的指紋。每一次攻擊都讓系統更強——像免疫反應。
論述兩極化為:一是垂直競速(曼哈頓計畫式的超智慧),二是水平擴散(由在地文化統御的開放模型)。在 Bletchley 高峰會上,兩派相互碰撞。
我們也建構韌性(例如當海纜被切斷時,回退到微波與 LEO/MEO 衛星)。三大超大規模雲商都和臺灣互動:AWS 在 2025 年 6 月啟用 Taipei旗下區域;Microsoft 宣布將在地設立 Azure 區域;Google Cloud 早已營運 asia‑east1(臺灣)。隨著晶片製造全球化,我們把信任科技與供應鏈韌性一起輸出。
臺灣廠商(如 TSMC)的晶片驅動敏感計算——醫療、軍事、科研。這帶來對臺灣科技的信任。我在擔任資安大使與數位部長時,都和供應鏈一起推動尖端資安/韌性標準,例如 SEMI E187。我們採取假設已被入侵(assume‑breach)的策略,不把信任壓在單一廠商或同一生態系上;我們審核開放、可互通的協定,限制橫向移動。
群組也能邀請多個可信組織的聊天機器人——例如趨勢科技(Trend Micro)與 Gogolook(Whoscall)——在群聊裡自動建議脈絡。像 Message Checker 之類的 App 可以在本地,把通知與群眾協作的真偽資料庫比對。這就是認知安全——自下而上、重隱私、而且快。
有人批評 Community Notes 太慢,因為它仰賴人類陪審機制。所以臺灣的 g0v 社群打造了在地調校的開放模型,可在數秒內產出第一手脈絡草稿。像 Cofacts(真的假的) 就是即時看板:熱門迷因出現時,立刻給出可共編的說明。
有時甚至是小於零——平台還會從傷害中獲利(如詐騙廣告)。我們的作法是確保搭橋脈絡能快速出現。
如今我們看到惡意 AI 蜂群:合成主播朗讀大模型生成的腳本,針對同一負面敘事推出50 多種變體,不停做 A/B 測試,看哪一種「傳播得動」。它們把事實拼接成臆測與影射(如親屬關係),最大化負面情緒,同時避開可被求證的明確主張。很難「下架」,因為不一定是嚴格意義上的錯誤——它是工程化的負面。
經常重複的一個元敘事是:「民主只會帶來混亂與無能」。各種內容都被重塑以符合這一套。香港反送中期間,有中國公安帳號曾貼出一張 Reuters 的照片,配上誤導性說明,暗示示威者收錢襲警。那是廉價偽造(cheap fake)——照片是真的,但敘事是操弄。
我們偏好預先拆解(pre‑bunking),勝過事後闢謠(debunking)——用幽默與共享典故在框架擴散之前就卸除引信。2020 年初,我們預期口罩會被政治化,就把口罩重新框定為「保護你免於自己未洗的手」——配上一隻可愛的柴犬。隨著科學發展,大家仍保持開放心態,因為框架是非政治且共享的——「幽默勝過謠言」。
研究指出,只要網路上有「轉發」按鈕,極化就會在結構上自然生成。下架內容常會反效果,讓陰謀論獲得驗證,搭橋空間也被燒掉。
注意:這些都不是針對內容,而是針對完整性與責任制。跨族群有超過 85% 同意。隔月我們與平台會商;到 5 月,電子簽章措施推進;7 月通過了《反詐騙專法》,對深偽/詐騙廣告訂出執法規則與裁罰(包含接獲通知24 小時內下架,以及最重新臺幣 2,500 萬元罰鍰)。結果:深偽廣告在臺灣明顯減少。自下而上的討論催生了快速、跨黨派的規範。
若平台在臺灣沒有法律代理人,應要求設立,否則採取流量調節直至其遵循。
對於未簽章廣告造成的傷害,讓平台需負擔責任。
所有廣告預設標示「可能為詐騙」,除非由代言人以數位簽章背書。
我們隨機傳簡訊給 100,000 位居民,問一個簡單問題:我們要如何一起保護資訊完整性?數千人自願參與;450 人(隨機、分層抽樣)加入 AI 協助的公民議事(約 45 個房間、每間約 10 人)。產出提案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