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一紙行政命令,要求 TikTok 在美國的業務,從母公司字節跳動剝離,改由甲骨文、戴爾等美國主導的投資團隊營運,這樁「不賣就禁」(Divest-or-Ban)的交易終於塵埃落定。
外國主導的服務無所不在,為何美國政府對 TikTok 如此強硬?答案在其強大的使用者黏著度,及不為人知的演算法「黑箱」。
近年,TikTok 在美國的市占率長期高達二五%以上,秘訣在於從使用者行為中,精準捕捉其興趣偏好,並由平台持續推送高度相關的內容。在這種模式下,人們無須費力建立社交連結或主動追蹤,即可獲得源源不絕的客製化資訊流,創造出讓人欲罷不能的沉浸式體驗。
然而,這種由平台壟斷的「內容策展權」,也賦予了 TikTok 形塑公眾輿論與集體認知的強大能力。長遠來看,這可能加劇社會對立與極化;短期內,更潛藏著操縱輿論的巨大風險。例如,假設台海局勢升溫,平台可能鋪天蓋地推送「多數台灣人傾向投降」,引導輿論風向。
出於對這種影響力的擔憂,美國兩黨議員達成罕見共識,認為 TikTok 實質受制於中共,構成國安風險,最終促成了這筆強制交易案。
未來,TikTok 在美國的資料將由甲骨文管理,而演算法的更新與調整,則由以美國人為主的董事會審核,從源頭杜絕境外干預。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爭議也釐清了一項重要的法律概念:「保障言論自由」與「管制演算法擴散特定言論」並不衝突。
首先,任何人——包括讚揚中共的帳號——依然可以在 TikTok 上發表言論,其自由受到保障。然而,當平台利用演算法,將特定言論「主動」且「大規模」的推送到未曾訂閱的使用者面前,這種「不請自來」的內容放大機制,才是此次禁令試圖處理的核心問題。
不過,平台的權力結構並非牢不可破。生成式 AI 的崛起,正為使用者奪回「內容策展權」帶來新的契機。Bluesky 和 X 平台都已開始探索相關應用,未來,使用者可以直接對平台下指令:「我想看 A 類內容,但請減少 B 類」,平台便能即時調整,生成專屬於你的全新動態。
當內容推薦不再受制於單一、封閉的黑箱演算法,而是能為每個人提供真正客製化的推薦模型時,市場將有機會湧現更多元的選項。屆時,短影音獨霸使用者注意力的局面,也可能因此被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