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今天並不是有一個題目要跟你討論,我覺得手上的題目蠻多的,不錯的題目我也會一一篩過,但是我一直找不到好的資源。這個問題並不是說同儕間、同學間就有辦法討論並且開始做新創工作,很多人是不能放棄工作、家庭小孩還有現有的生活,我的問題是,國家政策要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想創業的人?組織他們,因為其實社團或者是FB,我覺得好像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另外像孵化器、加速器,這一些東西搞到最後有一點變質了,有一點像補習班一樣。想要做一個完整一點的東西,但是都是雜牌軍,是沒有辦法打國家隊跟世界盃,因此並不是看了賈伯斯、比爾蓋茲的故事然後很感動,就想要來輟學創業,這樣的衝動概念我認為並不會成功 ...因此想聽一下您的建議。
-
聽到輟學,您是在學嗎?
-
我離開學校很久,已經三十出頭,手上有一些好的思維創作材料,但我認為不一定要做iPhone相關周邊開發或者是發明iPhone才可以改變世界,像生活化的馬桶或者是浴缸,大家用了幾十年,其實是一個很好的題目,又或者是摩托車好了,可能大家的生活體驗沒什麼改變,但有時一個小設計,可以改變大家整體體驗並且改變世界。
-
像浴缸好了,大家就是要泡澡,你為了要維持溫度,必須要一直放水,一直用熱水器浪費瓦斯或是電,為何不做一個可以恆溫的小設計?這東西不一定很昂貴,也不一定要改掉浴缸,但是卻能改變大家的使用方法,而且可以減少很多能源的浪費。
-
為什麼沒有人這樣做?如果把防水的東西設計的完整一點,是不是會變成很厲害的新創商品?這個是改變全世界的做法,這個是一點小的巧思,並且我覺得這一種想法是從觀察人的痛點開始。另外早上5點就要開始排台大醫院掛號的老人,排了三個小時,老人家才能掛得到號,這也是另外一種痛點。我認為從痛點出發比較容易成功。
-
是,我完全同意。
-
這一種痛點,有一些人從小就有這一些特質可以觀察到,走在路上、街上,觀察到街邊設施的設計,隱隱約約就會知道這個設計往哪裡走會對、花最少的錢和效果最好,不一定要包裝很漂亮,但是會得到比現在多好幾倍的效益。
-
我看到iPhone一直在做新一代,設計雖然經典,但也沒有一直往使用體驗進步。我很早就接觸蘋果、認識這一家公司,然後再把以前的創史發表會全部看一遍,賈伯斯每一個演講我都有興趣並且看很多遍,深入他的心理特質、創造產品的初衷,並且研究怎樣心理特質的人創造得出獨角獸。
-
但是現在的蘋果只能玩顏色了,最近說推了一個紅色的Iphone,真的另人竊笑,他現在只能玩這個東西?大概就比較像當時蘋果再做Iphone時的IBM,公司龐大又笨重,所以就就沒有靈活性,創作也就因此被侷限,大公司的資源很多,但是接觸到的好材料並不會因為這樣就完整豐富,制度看起來完整但是效果不彰。國家、社會、教育型態與民眾意識的架構不完整,雖然國家有衝勁要來做了,但是似乎要在完整一點快一點,因為國際競賽是不等人的。
-
像看到德國、法國的特輯類似創咖啡或者是住在同一個住宅裡面,人才公寓的概念,大家分享idea,並且找到不同領域的專才,一起創業希望有一天做成國家隊,並且改變世界。但是我覺得離臺灣太遠了,這跟社會制度、企業想法思維和教育有莫大關係,並不是照抄過來就會有一樣地實現。
-
我覺得臺灣會有臺灣的樣子,但是我不知道那個機制會如何運用?我們也想打國家隊、世界盃,因此我一直在思考組織這個東西的問題,其實一直都在累積,可能一天會有五個小的想法把它寫下來,並且記錄下來。
-
人的腦袋很脆弱,一下子就忘記了,路上有一個招牌或對交通號誌的想法,可能兩天就忘了,中餐吃什麼菜色,可能也已經了,因此我覺得需要有效率、有技巧性地記下來。
-
你記下來有分享嗎?有部落格或者是讓別人看到嗎?
-
因為這個大概就是註冊不註冊的問題,一連串的法律問題,沒有註冊的商品大家抄了就走了。但是重要的是真的有在做的人才會有意義,不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來討論這一件事,才是最大讓創業者氣餒的。不是唸名校就可以討論新創的問題,每個人的未來很不一樣,我名校的同學幾年後再約一次,研究是不是可以討論比較有廣度深度的創作,但是好像很困難,有些循規蹈矩並不能有效變通,但是另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可能手上有家庭或是自己的工作。
-
我想先決條件還是要分享出來,一個社會創新的點子的人,通常想到的人跟做的人不一定是認識的,通常經營空間或者是像「明日亞洲」在台中辦的活動,整個目的都不是一下子就要組成國家隊,而是讓整個亞洲在解決類似問題的朋友,能夠有一個空間去看到有想法的人、有能力實踐的人,他們能夠彼此發現,然後透過一些叫做「中介組織網絡」,去介紹有想法、能力實現的人彼此認識,但是先決條件是有想法的人願意把想法分享出來,有能量實踐的人先撥一點時間放出來。
-
有一些想法不是講者當聽者,像台北到台中去當志工,或者是在旁邊擺攤位,有彼此可能性之後,才有可能找到這一個團目前缺哪一個角色,在哪裡加入然後扮演什麼角色,並沒有預設政府一定要說今年就發展這三個主題,就組三個國家隊,比較不是這樣子,而是讓所有看到社會問題被解決的人,找到了這一些問題,像你剛剛講到的痛點,我們有記錄下來、放在網路上,搜尋引擎找到的人,也許就可以直接跟你聯絡。
-
其實我早之前就有去行政院以前的官邸,了解一下他們在幹麻,然後聽他們的演講,想說這個地方是這樣的功能,然後看到下面坐的人,大家的創作目標跟解決法律的問題,我想說創業這一件事是這樣子在鋪陳嗎?我覺得好像也怪怪的,不知道怎麼說的怪,我的直覺創業的話這樣的過程好像不行。
-
所以我也跟那時的執行長了解一下,討論的感覺彷彿這個東西的功能性有點像是看病關係,病人好了,然後下一個病人。因為組織要賺錢,而醫生也要賺錢,才能運作的下去,但是彷彿也不像是要打國家隊,打國家隊是很遠,並不是人人都是台積電、鴻海。
-
可是鴻海、HTC不一定手上有好的材料。可惜的是並不是你丟好的材料來給他就能好好發揮,但是起碼我覺得很多臺灣的企業上不去,並不是他們該死,像HTC、ASUS,我覺得他們的發展可以更多、更厲害,明明都有具備獨角獸的資源環境。但是在裡面工作的人可能很難貫通資源,有些可能只想要吃飯跟溫飽而已,這是制度還有公司方向殺死了企業,所以沒有機會打國家隊。
-
我同意。
-
我想我們在這邊主要想要倡導的觀念是,即使你的商業模式沒有成功,但是在中間也許你找出了某些創新的方法,不一定要在這一家公司裡成功,只要分享出來,可以在亞洲的某一個別的地方、或者是在全世界別的地方實現。
-
也就是這一個國家隊聚集的並不是一定是公司的形式,也可以是NPO的形式,也可以是某個社會創新團隊的形式,也可以是合作式的形式,用各種適合這一個概念的形式去存在,而這一個存在並不是當初想的團隊成功,很可能是失敗的經驗或者是教學分享出來之後,讓別人參考之後,是別人去成功,只是我們這一個生態系裡面會鼓勵大家試各種成功機率不高的東西。
-
而在這一個過程中有起碼的溫飽,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可以不用像你所說的,我有非常大經濟上的壓力,也許試出來是不可行的,我們可以看為何不可行、哪裡不可行的經驗分享出來。
-
我同意你的講法,這個地方不管是在京華街或者是這裡一年要養出幾家獨角獸。
-
臺灣目前的制度養不出來,可能有時是需要chance。
-
像對於外國人才等等法條都慢慢在鬆綁,我們是願意解決社會問題的朋友很像解決問題的朋友,自己做一部分一部分,並不是養獨角獸的地方。
-
你覺得除了這邊之外,台北有哪一些資源可以找到?也就是供需會比較平衡的地方?
-
也要看你感興趣的題目是什麼,像你剛剛有說你相當會觀察、相當有設計或者是組織的能力,但是還是要看你想要感受社會的哪一方面,也就是什麼題目讓你有興趣,我剛剛聽到浴缸的社群,浴缸的社群我不是很瞭解。
-
不管是怎麼樣的公司,是什麼題目,我都願意試試看。例如HTC怎麼改,馬上就會不一樣我也願意挑戰看看。
-
那這樣的話,當然有很多新創的小聚或社群,你就可以看到各種處在各個發展階段碰壁的公司,你就可以給他們一些主意。
-
像「Uspace」、「停車大聲公」,我都覺得某些結合得有點不ok,該有的沒有,但是可能覺得自己在做對的事情,然後就卡在中間,明明可以發展的題目,幾個東西可以結合的更完整,絕對是世界級的。
-
-
這就是大家的痛點。
-
你在這個中間發現這個痛點可以幫忙補上其中一部分,也就是你有具體貢獻的話,我覺得任何人都會很歡迎你加入,這個沒有什麼問題。
-
小創的部落嗎?
-
像你剛剛提到「Uspace」這一些有很多創新創業的社群,像台北就有新創競技場TSS,很多創業的小聚,你拿這個當關鍵字會找到一大堆,重點是你在裡面看到某一個你覺得有問題、不ok的狀況,你做了一個分析,而這個分析表示裡面缺什麼,這個表示你自己或者是認識的人可以補上,是帶著那貢獻進去,我想沒有人會拒絕你。
-
我鑽研的東西好像偏比較科技的東西,就是有電的東西在裡面,是不是北科、台科的人在學校裡面訓練學生,與社會接軌的銜接,是不是有比較可以討論的?也就是跟學校學的跟社會看到的結合。但是為什麼外人要去這一些地方總是彷彿有一道牆?
-
有越來越多的大學有業師,也就是有一定的工作經驗,直接去他們的不管是社團或者是演講或者是其他參與式的課程去進行分享,我想這個部分是沒有太大的問題。
-
像特定的計畫,像北科有很多的計畫,你如果對於他們最近都在這邊測試無人三輪車的計畫,也很歡迎你的加入。
-
同樣是電子、電機及資訊找到你感興趣的題目,直接找你的計畫主持人可以貢獻、有沒有可以加入的地方,其實這樣子就好了,並不是直接找校長、學務長,而是直接找計畫的本身。
-
比如你覺得浴缸有興趣,就直接找HCG就解決了?
-
對,因為我跟HCG不熟,我覺得你直接把你的貢獻提出來就是了。
-
好,謝謝。
-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