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委員說明一下,我們現在針對蘇澳的發展,因為新政黨的產生之後,對於未來主政的方向,其實跟我們中央這邊很重視的地方發展是很match的,我們其實長期在地方都一、二十年,從環保、社會發展、社區及活化藝術產業,我們一直都很關心。

  • 在這一次的機會裡面,我們看到政委這邊長期在關心的事情,我們一直寄予一些期待,第一個重點計劃就是我們跟國發會那邊會提地方創生計劃,做為我們蘇澳未來發展的主軸發展基礎。

  • 對,因為要提地方願景。

  • 因為本來就有進入到國發會地方創生政策全國潛力發展鄉鎮中介城鎮的名單裡面。

  • 第二,新任鎮長組織我們討論的方向是,如何讓社會發展的新方向跟產業、經濟能夠結合,而不是停留在以往的社區營造的概念階段或者是社會運推動階段,而是進入到能夠創造產值栽培人才的社會公益發展事業(社會企業)。

  • ……各做各的感覺?

  • 可以有更多的產值讓更多人參與,尤其是年輕人。有幾個議題,這樣的背景就成立一個團隊,那個團隊一方面是國發會的地方創生,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主體計畫構想之外,裡面很多因子跟委員關心的議題是息息相關的,包含社會創新實驗計畫的這一種概念跟行動,所以我們就用這樣的概念,團隊也會成立一個類似實驗室,就是以大蘇澳地區的發展,因為還是希望能夠跟周邊未來還是會有這樣的一個……

  • 你本身是經營旅行社,也有民宿?

  • 其實不是這個基礎,我現在在講的團隊主體是由鎮長先組織我們做為第一梯隊推動地方創生的幕僚團隊,但是我們接下來會跟鎮長這邊來組織更多的人做為共同推動的平台,跟個人事業這個還是沒有直接相關。

  • 所以你這些業務,不會是願景的一部分嗎?

  • 蘇澳的地方創生一定會大力推動旅遊產業,旅遊產業是未來的蘇澳本來就會有旅遊的休閒產業經濟,我們是以回到蘇澳主體的發展,這個大方向下,思考如何把那個大傘要先撐起來,才能讓更多的民間、企業或者是社會、社區等等,都一起在這個大傘下來越來越好。我們希望能夠把這個大傘撐出來,因此到底是官方或是民間來推動,考慮之一是會用"社會創新實驗室"的名義、團隊名稱,或是甚至做為社創基地名稱。

  • 我們現在鎮長,希望我們組織更多人一起努力來作為地方創生推動或撰寫的團隊。

  • 因為需要開一個願景會議,所以你們變成是這一個策動的……

  • 目前這個變成是幕僚會議團隊,希望未來推動一波一波的提案團隊共創蘇澳的發展。

  • 所以這個是叫做「蘇澳創生」團隊?

  • 新的名稱會等下一次再來討論,但是地方創生,這是國發會主體計畫。但是地方創生的核心內涵是剛剛所提的,也就是透過平台的建立,把產、經及政府的資源,以及到底蘇澳要發展什麼,有其特殊性,可能有大、中、小型規模的經濟體要催生,除了既有的蘇澳及宜蘭在地的企業以外,希望有兩個想要催生及吸引的,一個年輕人、一個是退休人員及銀髮族,這兩種人我們都希望能夠在地找到一個主軸,外地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回來。

  •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到底什麼樣的環境才可以創造出吸引這兩種人,這兩種人如果可以開始催生一些具體有意義、有創新的事業項目,投資者才有興趣,投資者的媒合是第二步,因此我們初期是希望能夠透過一系列的說明會、發展會議、共識會議等等的溝通機制,先針對這兩種族群來進行對話跟招攬。

  • 現在目前的狀態是這樣子。

  • 是以在地青年返鄉為主?

  • 都有可能目標,年輕人以及退休族群優先招喚,後續更希望婦女及全民的動員。在往第二層面發展時,更不是只有宜蘭人才可以來,也不是只有蘇澳人才可以來,我們認為北臺灣就近的區域,像首都圈旁邊,我們更要爭取的是"如何定位宜蘭縣及蘇澳鎮作為首都圈的發展地位?"。

  • 因為蘇澳的客觀發展條件中,以往蘇澳港喪失了3、40年商港邊際效益很久了,因為現在目前已經有一些可能的機會空間,商港有可能把國際線拉起來,都有可能,像平台廈門、沖繩都有touch過的,而且航線是沒有問題的,是欠缺航線的投資,但是要投資,而投資者可能會看,也就是從基隆到花蓮中間為何會停在蘇澳,尤其蘇澳在地的資源、深度潛在條件有沒有再開發、再拓展,產業經濟是不是能夠多元豐富,因此在可以促成國內、國外的航線投資,因此由內而外是這樣的思考。先把內部的市場效益要做出來,所以資源要開發。

  • 就剛剛所講的這一些問題都是鎖定在核定的議題,像青年發展的議題經營跟創新事業的新生,尤其是營利、非營利及社會企業這三角關係,怎麼樣讓它能夠發揮未來可能的效益,希望委員可以提供一些意見跟經驗,又或者是一些案例。

  • 即使這些都是我們一系列想要處理的議題,所以在這一種情況之下,最後委員辦公室這邊,因為我們提早來瞭解一下這裡的機制跟運作,蘇澳那邊客觀條件滿多元的,假設是有效地推動正好Match原本委員這邊所發動的一些政策方向跟資源,那邊有沒有可能從鎮長以降到民間的社群,我們有信心會把它滾動起來,因為這一次新的鎮長會當選,也是因為重新把蘇澳鎮長期太過於依賴傳統的觀念。

  • 所以蘇澳鎮民是很希望看到未來一些的發展方向跟行動,所以行動方案、計畫及未來的效益是目前從鎮長跟我們團隊非常重視的。像國發會的地方創生計畫強調的KPI,還是沒有看到資料之前就有KPI的概念,因為人口的移動及成長、就業率、創業率及產值,以及作為中介城市影響周邊偏鄉的鄉鎮,如何轉換成素質、產值,這個是我們一直鎖定的五大方向。

  • 基本團隊的意識是很有積極度,我們不是一定全部都要用政府的資源,重要的是讓城市再生,是廣大民間企業的投資是重要的一步,政府的資源其實有一點像讓他起步,因此我們希望前面這一段時間,像鎮公所老實說財庫都有限,我們最近才知道新鎮長一上去最頭痛的是剩沒有多少錢,已經有編列預算的錢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據說剩下真正可靈活使用的錢只剩21萬,然後另一方面鎮公所又不希望像以往一樣在相關的短、中、長期的計畫什麼都還沒有具體出來之前,政府就用灑錢似的花錢模式也不要,我們認為政府的錢是應該先花在這個刀口處的起步期,確實點燃讓蘇澳鎮的發展引擎。

  • 在這樣的觀點之下,我們看到國發計畫,可以發揮一些我們非常期待的作用,政府資源很多,但是各個都是不同單位下面的資源,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剛剛所講的這個,找到具體優先會推動的項目出來,這個選擇老實說,在地方上是很需要說服地方上的人,包含政治人物,為什麼是選這個,而不選那個。

  • 像有很多資源的應用,有的是公共設施、有的是公共空間之類的,百廢待舉,蘇澳如果委員瞭解的話,是一個老城鎮,但是有新資源、多元的資源,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變成我們要有一個方法,然後建立不只一種的平台在地方上,然後開始發揮效益,甚至不是只有我們這一個團隊,我們要催生很多年輕人回來,像新生的團隊、銀髮族或者是在地的其他團隊,讓他重新活起來、有信心,因此才能做很多事,所以基本上希望能夠跟委員交換意見方向、建議,怎麼樣開始及面對今天這些問題。

  • 另外,委員辦公室這邊有沒有可能有一個指導計畫可以連結,我早上是有跟這邊單位的承辦,都會提出申請,就是以我們的團隊先申請,就是有實驗計畫在蘇澳,然後有一些未來的新創基地,甚至於我們把這邊的規模縮小版的想像,在蘇澳那邊也要有這樣的平台。大概跟委員介紹到這邊,我們今天希望有這樣的期待。

  • 謝謝。我想先問老師,有沒有補充?

  • 我想這分兩個方面,一個是「地方創生」方案,其實不是一支新的計畫,而是這些各部份計畫一種新的收案方式,這個概念要先放在前面,確實大家之前都知道各部會分門別列這麼多地方產業就業跟方案,第一個是地方團隊的行政成本很高,會變成跟農委會、交通部、文化部拿的,變成認識的人是不同的,大家會執行了,但是執行的效益是會彼此抵銷的,這個是最大的問題。

  • 所以地方創生想要做的並不是想要跟這一些部會申請,而是拿一個大家討論出來的共同願景,而這個願景的共識並沒有要非常精細,好像大家都要簽名的流程圖,並不是這樣子,而是能夠提出好比像從現在算起來五年之後,大家聽到蘇澳會想到什麼,或者是蘇澳在地的人如果願意留在蘇澳生養小孩,或者是願意在這邊渡過退休後的生活,會希望哪一天跟別的地方不一樣,因此才可以說服出外的人返鄉或者是留在這邊終老的說帖。

  • 因此國發會叫做「DNA」,相當一部分是跟就業跟產業有關,而是為了創造一個大家願意待下來的地方,所以有討論出這樣子的一件事的團隊,並不是憑空而成的,而是還沒有跟這一些部會或者地方政府合作。

  • 進行中的。反而這些人才會知道這個角度拼圖拼成什麼東西,這個是粗略的共識,並不是一頭栽進去,而是這一件事的發生沒有知道是壞事,是這個程度就好了,是拿這個會議紀錄、共同願景跟國發會提案,這個是地方創生的方法。

  • 你們是中介城鎮,所以會有一個地方服務團隊的編制(鎮公所),不需要從我的辦公室出一個指導團,本來國發會就有這樣地方輔導的機制出現,但是要先拿這個願景出去。

  • 我最後再講一個,本來跟這些計畫都不一樣的是,這一些計畫都有,每一年裡面3、4月收單或者是5、6月收單,或者是11、12月收單,有的是每一年要管考核銷,有的是兩年,地方創生的特色是隨到隨審,不管現在是幾月或什麼時候,現在就開始處理,而處理就是長期檢討,所以會按照這一些計畫裡面,因為都扣了10%的錢下來了,之後會扣更多,會覺得這個願景很不錯,就會綜合看樣子哪一些資源,然後跳過來看審核程序來進行全部的協助,因此很可能這樣子一次動員兩、三個部會,但是不用由提案的鄉鎮公所自己要分別跟兩、三個部會提計畫。

  • 因為我們現在開始啟動一些溝通或者是共識會議,所以可能會有第一項計畫、第二項計畫.....等各項計劃因應而生,但是有可能提了一、兩項之後或者是兩、三項以內就會正式提出來,但是後面可能持續會有其他的,像銀髮族的社會力社會計畫,會再提第四個,執行方案可能會陸續提,這個是否不影響你剛剛所說的步驟?

  • 隨到隨審是願景,願景底下是事業提案,必須要扣合響應到願景裡面的哪一個部分,因此提的是這個,這個通過之後,本來就會一直滾動式新的提案,所以並不是找兩個提案形成願景,而是先有一個大架構。

  • 所以先要發展一個大架構。

  • 願景假設在半年內終究後續會發現缺了……

  • 那個再後續補?

  • 都沒有問題。要的隨到隨審,是希望當輔導團下來的時候,不是偏重某一個部會的執行團隊,而是看尋找DNA的願景裡面碰到多廣的產官學研社的人,大家都對於這樣的願景可以出力的地方,這樣的媒合就比較容易,如果是單一的,像都是經濟部某支計畫的執行團隊自己在那邊開,像教育部高教深耕或者是其他計畫進來的時候,就比較難跟這一些人對口,所以一開始尋找的DNA是求廣,而不用到很細,像一般的補助計畫,根本不用那麼細,而是很可能幾張簡報就結束了,重點是那個會議紀錄,會看到底有多少人來討論,大家發言踴躍的程度,而不是說明會,而是這個願景裡面哪一些人提,大概是看這個。

  • 剛剛有提到輔導團隊,國發會也可以來申請輔導團隊資源,我們想要爭取。

  • 好,可以直接email。

  • 我們提的是蘇澳地方創生的輔導團隊?

  • 是直接跟國發會提的。

  • 是的。要來蘇澳鎮開願景工作坊的提案,你會說召開一些願景工作坊技術指導,你覺得在這裡面發展時,需要一些在地的總體經濟的具體資料,讓大家討論的時候有所本,反正不管需要什麼,就打給國發會,在形成提案前是由國發會叫做先趨導引,你的願景收到了、國發會審完,這個時候的陪伴就會變成是以提案為單元,像這個願景底下第一批兩個提案、三個提案,會有這個服務隊為那個提案服務,結構是這樣子。

  • 是這個地方創生計畫裡面?

  • 對,這個是其中一張簡報。

  • 然後在這個架構,要放入社會創新實驗中心的行動方案精神及資源,你有什麼看法?

  • 我們在社創裡面,其實我們注重的東西是你有沒有自己實驗出一套可以擴撒的東西,地方創生講的是一些想法,然後凝聚到在地,但是當你凝聚出來以後就變成有特色,而這個特色就會告訴其他的地方說蘇澳已經這樣子做了,你們要不要也試著做看看,這一種擴散就不會是地方創生,比較像蘇澳幫南澳,一定是在旁邊,中間幫偏鄉。

  • 發揮中介城市的角色,協同發展區域產經。

  • 像我們之前有輔導台東的一家社會企業,是跟原住民合作,叫芙彤園,在全家可以買得到的一個洗沐用品,就是用像肥皂草這一類的自然農法,也就是什麼都不做的農法,讓土地慢慢復育,但是去把它加值變成是洗沐用品,可以賣得很貴,這個過程中用的一些文創元素,就是在地原住民族的藝術家,應該都是阿美族。

  • 這一套東西我們在社會創新行動方案做的事是幫他們跟全家去媒合,讓全臺灣看到有這樣的事,再來是全臺灣看到有加拿大,加拿大也有原住民族,也有才剛做完真相與和解的轉型正義,他們才想說他們的原住民族跟社會,如何經濟上有意義,但是又不喪失原住民族主體性的方式來進行合作,我就會幫忙推廣到加拿大,所以社創在這邊做的是擴散,地方創生在做的事是凝結。

  • 你說的擴散,可以包含解釋為是品牌行銷嗎?

  • 包含,在這個品牌裡面的提案當中,不管是什麼型態,有服務或者是商品或者是產品可以讓人買的,然後可以提出一個說法,說這個服務或者是商品你跟我買的時候,你除了創造GDP之外,還創造什麼社會價值或者環境價值?

  • 像剛剛芙彤園的例子,就可以說越跟我買這一些香芬或者是什麼,我復育的土地就越多,這個是很明確的。又或者是本來就業機會比較少的族人,他的就業條件會多好等等,這個是可以證明的。

  • 所以在你能夠提出這樣子,我們叫做「社會影響力評估」或者是「社會影響力報告」的情況下,我們這邊就會幫忙你把產品或者是服務放到我們的型錄,而這個型錄很多大公司、上市櫃公司等等,前年買了大概8,000萬,今年大概1.6億,接下來很可能會再翻倍,我們會說如果你認明有這一些創造效益來購買,今年是賣到100萬我就出來頒獎,明年太多人要買了,據說500萬才需要出來頒獎,但是無論如何……

  • 所以你在鼓勵或找國內的企業來採購。

  • 對,共襄盛舉及採購。以前可能是三節或是CSR,好像社會責任,有點廣告或點綴性質的,但是去年我們發現超過一半是進入他們的供應鏈,意思是供應鏈採購不會因為景氣好或壞而消失,而是發現原來有這一些社創,他們在做這一件事的時候,像有一些國外的大企業,他需要電的時候,就會認明這個是用永續的能源發電,不造成碳排放等等,對面才有一個記者會。

  • 我知道,他們剛好今天下午2點到3點要在這裡舉辦記者會,我等一下會留下來觀摩他們的做法。

  • 對。他們也是社會創新,如果你要捐錢給一個組織,不是直接捐錢,而是捐錢給這家社會企業,幫那個慈善機構蓋太陽能板,透過躉購費率,等於未來20年都有固定的捐助給他,所以等於是捐太陽能板給他,同時也可能有隔熱等等別的效果。

  • 每一個社企在做的方法都不一樣,但是只要講得出一套方法,我們就幫你上型錄跟媒合企業資源,一開始是以行銷跟CSR為主,慢慢就會進入供應鏈。

  • 其實前面也是提供重要的起步階段,能夠進入到主流市場,讓主流市場接受,然後到主流市場競爭。

  • 您剛剛提的這個是?社會創新社會業務如果通過的話,就會有這樣的資源?

  • 是的。如果你們有一家公司的話,我們會推薦這一家公司專門來做社會價值或環境價值的事,他的章程可能可以公開,只要刷個工商憑證,就可以在章程當中明訂用什麼方式來做,讓一般的投資人可以看到越投資創造越好的社會影響力,這是我們在社會創新實驗中心的網站上已經有很多例子。

  • 這個就是我想要優先去發展的,這跟你之前一直在推的是一樣的。「社企流」是你推的嗎?

  • 社企流是我們的合作夥伴,我們會辦年度大型活動(亞太社企高峰會),去年是在台中,今年5月在高雄。

  • 所以假設一個企業定義成社會企業其實就是看公司章程?

  • 它的業務宗旨。像章程是承諾整個社會要怎麼做事,就很像一個人的人格,但是我們會鼓勵每一年可以提出你的社會影響力報告,等於是給社會一個交代,打算這樣做,真的做到什麼。

  • 所以一開始有一個使命、章程,然後固定有一些報告給一個交代,中間有產品或者是服務,可以讓市場購買,這三個加起來就是一個社會企業。

  • 第一個聽起來差不多是這樣。我覺得青年不用特別說好像某些事情是只有青年才可以參加,像在青創基地,或者以前叫做青創圓夢網,現在都改成新創基地或者是新創圓夢網。

  • 我們發現新創要成功,也就是一個新的提案要成功,如果是有青年、銀髮、長輩及在地的利害關係人,像剛剛有提到要幫原住民族做土地復育,團隊裡面最好要有族人,是這一些搭配起來才會成功,而不是特別去強調青年,但是當他有搭配起來,而且有社會意義的時候,目前的青年,以我的瞭解,同樣的薪資當然是去挑有社會意義的那個去就業。

  • 這個部分我說明一下,從地方的角度思考的是這樣:因為宜蘭是在首都圈旁邊,很多的宜蘭子弟們因為就業創業市場萎縮,所以懷抱裡想的年輕人總是往首都核心圈去找機會,否則在無法滿足物質條件基礎前提下,很擔心即使勉強從事這些具有社會意義的工作,卻也往往容易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磨難心情之下,既感到挫折且又灰心的重回首都核心區工作,這往往是在形同殲滅一株本來可以培養成國家社企棟樑的未來種子。

  • 會被磁吸。

  • 就是磁吸到這裡,其實老實說工作也很辛苦。與其工作辛苦,又沒有辦法照顧家人跟家人相處,所以一個理想城市能夠產生跟互相結合,現在是因為沒有產業經濟下的就業、創業機會才離開故鄉,如果今天產業經濟起來、有機會,又可以跟家人照顧、結合,這還是幸福城市的指數。

  • 我們認為就一個新生城市發展的願景,希望能夠滿足更多人的小願景,這個訴求會有針對性,因此我們希望針對年輕人有號召,也就是如何滿足這三個指標。

  • 聽起來這裡並不是一般的青年而已,而是他的家人是在蘇澳附近的青年。

  • 希望可以結合。第一個號召的族群是在地青年為返鄉。第二個才是外地青年,很多包含新創事業可能要結合外地青年、夥伴,所以會有第二種族群,就是外地的青年。但是就青年為何還是要有訴求?因為青年有一些性格、思維,但是剛剛講的沒有錯,一個產經的產業鏈也好,或者甚至於夥伴,還是需要一些加值才能夠更成熟,因此才會有第二項,也就是銀髮族及退休人員,新社會力能夠產生,而且這個還加上我們未來想要推的如何能夠延長健康年齡,我們60歲退休,延長15至20歲,而不是一退休之後很快就萎靡了,人都會生病,其實是因為他沒有成就感。

  • 主要因為對社會沒有貢獻。

  • 另外就是退休銀髮族群的職涯創生議題,這個是如何找到他的成就感,他的健康年齡就會延長,連帶著使用長照的時間就會越短,例如歐美的經驗最後也只剩一、兩年使用完長照資源後結束生命最後階段就好了,否則以台灣現狀來說,沒有持續從是讓他感到劇有生命意益的內容將會讓他自己逐漸感到自己人生越來越沒用,就更容易失去生活重心與活力,身心健康也更容易出問題。就是這樣。

  • 這些社會力假設又跟年輕人結合,這一些社會力不是以賺錢為目的,當然是可以賺錢,但是不是以賺錢為目的,因為已經到事業第二春,生命意義不太一樣,我們希望把這一些催生出來,也是有在地銀髮族跟外地來的,long stay的都可以,這跟您剛剛所提的……

  • 我並不是說不要提青年,我的意思提青年的時候,總是要連銀髮族一起提,只是這樣的概念。

  • 我昨天才去礁溪,有一個叫做「游阿嬤藝站」,我覺得她做得滿有意思的,就是黃萱儀。她創業就是跟她阿嬤一起創業,她的歌詞或者是創作裡面,很多是她阿嬤本身的記憶,甚至她把她阿嬤的朋友動員出來,變成大家一起玩音樂,然後在這裡面去找到長輩的故事,這一些故事就變成她的特色,她就可以發唱片,所以這一整套,我覺得是滿work,說真的。

  • 我印象滿深刻的是,看到很多我們說所謂的台北人,就是對礁溪並沒有之前接觸過、感情,可是因為喜歡這個概念,所以在這邊跟長輩一起相處、一起創作音樂,她說她的故鄉不是在宜蘭,是在臺灣的各個角落,但那些故鄉已經凋零到沒有辦法這樣的程度,所以把長輩的寄托在宜蘭上,因為宜蘭這個傳承還是比較完整的。

  • 我想日久他鄉是故鄉,再兩、三年就會覺得宜蘭是她的新故鄉,所以我覺得本地的故事才是把青年留下來的一件事,而這個故事勢必是要由長輩來講,我想這是滿核心的,就是他的支持系統不要想成是我們要照顧長輩,而是長輩應該要照顧我們,是用他們的智慧來照顧我們,青年等於是找到一些新的方向,青年的好處是多試幾次也不會怎麼樣,所以是試不同的方向,一、二是很好的方向,儘量不要把它分開。

  • 至於剛才共構,我有稍微講一下,我分享一下這個地方本身,這個地方開張也不到兩年,之前這邊是比較純粹開發,好比像手機的應用程式等等的一些輔導計畫,但是那樣子就有一個困難,跟這邊你所講的共構比較沒有關係,等於是另外一個共同工作空間而已,所以當時我們在規劃這邊的時候,我們的做法是我們請所有未來可能用得到這裡的人,不分北部或是宜蘭或是南部,有很多人從屏東來,他們說假設在建國花市旁邊有一個共用的櫥窗,就是透過願景會議的方式,我們一共開了四場,四場裡面大家就凝聚,好比每一天都要開到半夜11點,一般公部門沒有辦法忍受,這對大家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樣辦完活動、吃完晚飯,不同的人才有機會在一起,不然他們都各自帶開、回去了,其實新的概念就不能出現了。

  • 既然要待到半夜11點,就要有咖啡廳、廚房,然後就會說我們要有專屬的廚師,也就是有一位史達盧,在這邊不斷地做好吃的料理,因為有一些在地的農特產品,光看品項本身沒有人知道到底好在哪裡,但每個月來一次參加活動,可能聽的概念就忘記了,但是東西好吃一定會記得,所以下個月一定還會來,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東西可以吃,下次就沒有人來了。

  • 另外一個,大家覺得我每個禮拜來這邊主持願景會議,他們覺得很好,所以就不要停,我每個禮拜三都要來,就一直來到現在。這樣有一個特色是大家有什麼新的實驗要做,反正來這邊跟我談完之後,這個場地就很像畫布一樣,給大家去玩,所以不管是無人車或者是無人機都可以在這邊玩。

  • 我們換到正的格局,也是一樣的,就是一個迷你版,有沒有辦法鎮長本身,可能每個禮拜一整天有一點強求,但是就是某種直接,讓大家知道今天讓鎮長瞭解這一件事,下個禮拜就會跟我媒合一些東西,不一定是真的錢,因為鎮長的地位重點並不是在錢上,重點是在組織跟號召力。

  • 對,社會資源。

  • 就是他請人來開會,都會賣當面的資料,其實就是這一點,如何善用這一點,讓大家常規接觸得到,鎮長或鎮長團隊的方法。第二,這個空間的規則,不管最後是挑哪一些空間,是大家一起設定的,有一些公務部門可能真的很不習慣,像開到半夜11點,我們是以使用者的需求為主,這個時候他們就會覺得這邊是我們家,然後以後就會說「我再呼朋引伴更多人來」,所以到今天為止辦的這一些活動,其實大部分都不是我們策展的,都是當時參加願景的這一些人,他們找到各地的特色,然後只要有社會或者是環境的公益,就可以免費來用這個空間策展,就比較不是我們去推。

  • 但是這個前提是,這些團隊是一定要先申請進入?

  • 不用,進入是需要工作空間的時候。

  • 只有空間的問題?

  • 還有輔導資源。

  • 只要這邊空間再利用。

  • 除非是大型的及好比像要連續辦三天以上或者是一次要用三個房間以上,我們要企劃書,不然就是簡單的簡報,其實流程寫在上面。

  • 這個模式很想運用到地方去。找到像你這樣的人或者是team,這個是要去努力的,不一定是只有放給鎮長一個人去傷腦筋,但是所代表的團隊能夠去協助推動這樣的平台。

  • 對,這個才是真正的共構。因為其實跟社會創新有關的部會共12個,所以其實我們在開這一些會的時候,往往就是所有部會的相關承辦,像我昨天去礁溪宜蘭,我們在那邊跟在地的朋友座談時,相關的部會就在社創,然後我們是透過網路連線,所以他們是用視訊看到宜蘭的朋友提出來的問題,好像丟球,這邊的朋友就是接球,這邊的朋友討論的時候,其他的部會馬上就潛移默化,不會像以前說要會哪一個局處、部會,以及承辦中間打電話,都不用,就一次聽到大家的故事。

  • 這個是媒體上說你是最少被抗議的。

  • 對,因為只要有人抗議,我們就邀來這邊聊。

  • 以解決為最主要的目的。

  • 會吵的沒有糖吃,但是會吵的都進廚房,我們一起來想辦法找到方法。所以公務體系跟在地社會的共構,我想最主要是大家在知道我們即使還不能達成很完美的共識,但是一場討論下來大家覺得還不錯,就可以先做一些,做一些之後,大家又知道禮拜三回來找得到我,因此就不斷往前推進,不會往後退。

  • 這樣才有信心。

  • 所以共構大概就是這樣子。

  • 當然鄉鎮市層級的住宅供需服務市場,這個是在講社會住宅、包租代管這一類的嗎?

  • 我們希望年輕人回來,不管是在地或者是外地來的,從自己的住家到公司或營利事業,門檻非常低到容易進來,所以租金不要太高,但是如果任由自由市場,老實說他們還是會有一個要到處找。

  • 我們那時有看到玖樓這個團隊。

  • 就是包租代管的模式。

  • 你的事業中心在蘇澳,但是不一定只能住宿。宜蘭確實有不少閒置的部分,所以如何整合這一些,還有包租代管的概念,從私人空間到公共空間都能夠把它開發出來,然後用非常低的成本,讓年輕人創業第一步、返鄉第一步是容易的,這個是我舉例的,也就是共享經濟的其中一種東西。

  • 我看還有沒有其他的?就偏鄉或者是偏遠的地方,初期要起步,像這樣的資源要協助之外,也就是用共享經濟來思考任何事,才能把成本共同降低,所以這個是我們想到如何建立多一點發展模型。

  • 我想這裡面有兩個不同的事情,第一個是關於社會住宅本身,我們在這一屆的青年諮詢委員,大家一起去宜蘭的那一批人,裡面有一位是叫葉智也就是專門第一批內政部試辦國營社會住宅包租代管的承商,所以就是去做社會住宅的代申請與規劃,所以這一個部分我想我直接等於給聯絡方式,因為這個是比較專門的話題,並不是我們短時間之內可以回答的。

  • 共享經濟,我們最基本的想法是,你讓大家對於閒置的這一件事產生一種使命感,就是我不管有多的什麼東西,像舉一個例子來講,我們講續食,也就是沒有吃完的東西,以前大家覺得那就廚餘,但是現在是如果再推廣續食,或者是以前叫做剩食的文化,就推廣到大家都有一種東西吃不完,是不是應該要讓有需要的人、還在餓肚子的人吃。

  • 商業銀行的概念。

  • 對,我覺得這個在每一個地方,都是從在地的組織者,像台北這邊南機場的組織者開始的,從那個組織者開始,就是去翻轉大家對本來好像只是個人在行善,把它變成是大家一起來做,這樣就不是行善,而是新的經濟模型,所以我覺得重點還是一開始要有一個大家不太花力氣就可以做的一個社會行動,當大家開始這樣做,可能有10個人開始這樣做,忽然間就變成一種共享經濟,但是如果大家都是分別做,為善不欲人知,這樣都是個人的善心,所以我想這一件事,我們現代有一個叫做「群眾募資」的網路平台,這個「群眾募資」不一定是給網路上的朋友,你可以完全靠實體,但是重點是你募到的錢是推薦他去網路上的群眾募資平台刷卡或者是匯款,這樣的好處就是並不是像以前捐助文學或者是在地文史工作,好像很多人都還匿名,也就是為善不欲人知,無論如何是一個比較現有的捐助者才會知道的行動。

  • 但是像放在群眾募資的話,就會變成社會性的行動,也就是唯恐大家不知道這樣的事,現在就說來募個100萬,很容易就會超標,大家不想看它失敗,因此會一起出一些主意。

  • 從個人的一種善行到共享經濟的發展上,可以多參考一些群眾募資平台上的一些案例,臺灣當然是嘖嘖跟flyingV比較大的,上面就可以看到一些比較是屬於共享經濟方面的一些計畫,你大概去看一下,看怎麼樣去告訴不懂的人這一件事的重要性,就算你沒有捐錢,其實觀念都會被改變,這個是可以參考的。

  • 好像差不多了。我們會再附一些連結,因為我們講了很多網站,會再貼上去,如果有任何要補充的,就直接補充在裡面。

  • 差不多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