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說明一下,其實目前接觸式、非接觸式的手機的讀卡設備如簡處長所說的,其實市面上是有這樣的裝置。
當然虛擬健保卡要有一個載具,大家比較要有共識的載具可能是手機,拿這個手機去看病,就像現在拿實體健保卡去看病一樣,我們現在討論的事情,或者是以後大家的期待是往這個方向去執行的,因為這樣而言,而生了一些資安的問題、技術成本的問題,目前我們的想法是這樣。
其實這一案的新一代健保卡很確定並不是要做那樣憑證的功能,只是現在健保法要把這一張卡叫做「健保憑證」而已,這個是法律面、技術面混用名詞,我們的目標比較像剛剛所說的,也就是虛擬健保卡,也就是沒有實體健保卡的情況下,拿一張虛擬健保卡。
其實剛剛討論得差不多,像簡處長講得沒有錯,電子簽章法對於「憑證」有非常科學的定義,也包含了CA、PKI等等都有一個完整的定義,那個是電子簽章法的憑證。
還有非就醫的部分,目前民間很多的運用都是屬於第二張身分證明的部分,這個回歸到目前法律上有一些考量的問題,未來我們希望在尊重資訊安全的情況下,由持卡人來自行決定,謝謝。
剛剛先進提到一些雲端應用的部分,如果這個政策繼續規劃的話,希望虛擬卡可以考量到這一些問題。
這一組的題目是社區藥局領藥,我們這組有年紀很輕,但是很資深的藥師可以提供實務經驗。我們剛剛有討論一個問題,也就是說處分籤目前是用紙本,希望以後可以用電子化,目前是診所印出紙本,但是紙本有一些民眾是會影印或者是不合法的處理去重複領,其實這個對整體來講不是好事,未如果可以搭配一些防護機制或方式,讓藥師可以快速辨認,也可以達到避免這樣的問題。
大家沒有提到如果換虛擬卡以後,不是可以省200元嗎?當然前提是不要把系統的開發維護費用攤進去算虛擬卡成本。
另外,剛剛也都有提到裝置會有控管問題,像一張卡最多可以綁幾張虛擬的問題也要思考。
在投保的部分,剛剛也有提到一個東西,因為已經虛擬卡化,有一些權限設計的部分,都要考慮進去,剛剛有提到是虛加實,因此我們還是希望可以保留讓民眾選擇。
後續如果要全面換發的時候,怎麼樣提供很好的作法,像剛剛提到的網路申請或者是什麼樣的方式來提供全面換發,不要像過去一樣這麼複雜、困難的方式,才可以達到換發便民的效益。
不過我們認為還是要有進步,目前接觸式卡片的一些問題,大家都有提到,這個部分應該可以有落日條款,讓實體卡提供感應式功能就可以取代接觸式的做法,這個是大家的期待,但是這個部分要有一些醫療院所要跟得上換發速度,這個是很重要的問題。
健保卡核發的部分,我們也是認為虛擬跟實體卡應該會一直存在,至少在我們聰明才智看得到的地方,應該不太可能做到實體卡完全退場化。
第二組報告第二個階段的部分,因為我是健保署的員工,所以麻煩影片後製的時候,cue一下「以下言論不代表本署立場」(笑),因為我只是代表忠實呈現本組討論的結果。
這個題目的意思我不是很理解,健保憑證的目的是要確認就醫證明,目前規定是就醫的時候要帶健保憑證,因此要達到就醫身分證明的部分就可以,健保憑證跟健保資料存放分開,健保資料的部分,並不是只有在健保憑證上,目前的健保卡是有存放資料,但是有部分的資料放在雲端或者是其他的地方,所以解釋成分開或沒有分開都可以,所以這個題目光這樣寫不太容易回答,我儘量就我的理解說明,謝謝。
大家好,我是孫浩淳,我是健保署的資訊人員,今天是儘量放空自己,協助會議的進行,謝謝。
大家好,我是中央健保署資訊部門的人,主要是配合報稅的部分有用到健保卡作身分驗證的部分,主要是來聽各位的意見及參考,謝謝。
可能1,000多至3,000多元都有,和附加功能等因素有關。
上次開會有討論過,那個部分還要考慮到第三方的角度來看要有API的支持,所以會比較貴一點,那種最便宜的非接觸的讀卡機大都限定只能讀市面上已經有的卡,像悠遊卡,類似這樣子寫死只能讀悠遊卡的功能,這樣在第三方的角度來看,是沒有辦法開發我們自己要的API。
應該是說iOS的設計方式,目前看起來不是傳統檔案結構的方式,OS本身對於自己的控制度比較強,從第三方的角度來看,將來開發的時候,限制上會比較多一點。
未來eID也好,空間是不是足以容納規劃重要的註記或者是一至兩天的就醫來看是否可行,因為當時的註記設計都有一些目的,就像可能在院所端收費的參考標準,這個都是民眾非常argue的問題,民眾會為了10元的事情吵很久,這個註記都要儲存。未來空間有沒有辦法容納跟擴充性,這個都是我們比較疑惑的問題。
如果作評估的話,我們再舉例子來看,像自然人憑證的存放身分證只有後四碼,其實主要是以金鑰的方式來認證,如果以目前健保署的健保卡來看的話,這樣在辨識的時候會比較困難。
有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剛剛有提到的,院所端會有資訊成本及長期維運的部分,這個是必然存在的,如果對於健保署來講,最大的疑惑還是在於排除技術問題以後,如果未來在院所端有許多種卡時,剛剛有提到會造成就醫的困擾。
當然以目前部裡面或者是署裡面的做法,只要透過這個方式去開發出來的東西,目前都是授權給至少我們醫事服務機構去使用的,而這個東西將來其他的部會或者是機關有需要的話,我想都可以再作討論。
因為現在有健保給付的問題,從健保的立場我們要確認這個服務已經完成了,因此目前是有試辦類似這樣的做法,我們在手機上開發這樣一個APP,我們會結合定位,而結合定位的原因是,我們要確認醫療團隊確實有到那個民眾的家裡,當然這個定位的東西會牽扯到一些技術性的問題,像經緯度、GPS收到的問題,我們能做的就儘量去做,以這個角度去開發處理。
有關於剛剛潘處長提到的簡報內容,這個部分主要是同仁有說明過,這個是在目前實際醫療環境下會碰到的狀況,因為我們有很多所謂叫做「山地」、「離島」或者是「偏鄉」的地區,患者不方便出門,可能是帶著醫療器材到家裡,或者是到公開的集會點去做醫療的服務,我想這個是政府去照顧到偏遠地區民眾的德政。
目前手上第一代的健保卡是沒有簽章功能的,有簽章功能的,像衛福部底下是所謂醫事人員的HCA是有簽章功能的,目前的健保卡是沒有簽章功能,在計畫修正的過程中,也就是一直掙扎,未來二代健保卡是不是具簽章功能,國發會的意見是不建議朝具簽章功能規劃。
如果我以現行的健保卡來舉例好了,他們當初是以紙卡轉過來,我們現行健保卡的做法是用最近六次就醫紀錄來當計算的標準,也就是說,如果你是最近六次都會呈現在健保卡上,就不是以天的標準為準,但是我必須要講,當初是沒有雲端的概念跟雲端這樣做法的情況下狀況,如果以現在的狀況,其實就是可能是以實際作業所需要四十八小時或者是兩天的方法計算。
四十八小時是實際上實務面跟作業面所需要的時間,後端所需要的這個空間部分,其實我們過去二十年來健保的資料量已經有一個數據,像一年全國民眾就醫的資料量大概會佔多少的空間,這個已經有數據了。
民眾就醫的狀況不一,剛剛有提到過,包含容許院所上傳二十四小時,包含後端資料檢核錯誤、處理,到雲端處理資料庫的時間,最多是四十八小時,最多的過程中,每一個民眾就醫的狀況不一樣,像民眾看病很少,根本就沒有落差了,但是如果是就醫很頻繁的,像長輩跟小朋友,這兩天的資料,可能累積起來就會差很多,所以這個東西的狀況是會有一點彈性的。
第一、雲端會有落差,所以還是保留必要的資料規劃,就以雲端還沒有辦法提供服務資料處理時間的落差來作評估的規劃,以上報告。
跟下一頁健保簡化卡體存放資料有一點衝突,這個部分有一點不一樣的在於,如同剛剛主席所提到的,現在因為雲端技術的進步,我們過去把很多的資料放在健保卡上,雖然某種程度讀卡很方便,但是大家會抱怨讀卡的時間太長,現在雲端的技術已經很快了,我們直接透過網路去讀雲端,不會受到卡片、晶片容量的限制,速度也會比IC卡的讀卡速度更快,所以大體是簡化卡體存放的原則。
有關於國發會潘處長提出來的問題,有關於晶片儲存空間容納應用程式的原因是,我們做任何決策的情況下都要考慮到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如果一開始不要估得太滿,如剛剛報告過的經驗,將來換發的卡一用就是十年以上,未來十年內變化的應用或者是彈性是很難預估的,所以我們希望在這一個階段能夠多預留一些空間,未來會有更新興化,像大家在講雲端化、行動化,我們可以期待,也可以預留這一個空間,也就是是不是有一次換卡的問題會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