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國會議員、平(Taira)大臣、安野(Anno)委員、Team Mirai 的成員,以及所有媒體朋友,大家早安,感謝各位給我這個機會。
如各位所知,我們生活在一個高 PPM 的時代。我指的不是碳濃度的百萬分之一(parts per million),而是「每分鐘的極化程度」(polarization per minute),每當我們打開社群媒體,就會受那些旨在讓我們保持憤怒的內容影響。
十年前,網路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平臺從顯示朋友發布的內容,轉變為「為你推薦」的資訊流,這種轉變在人與人之間植入了「寄生型 AI」(parasitic AI)。這些 AI 透過最大化分歧來最大化注意力,發現了一種「以激怒換取互動」的商業模式,漸漸地,我們全球共享的現實感開始崩解。
然而,如果我們不使用 AI 來傳播極化的立場,而是將它作為一種工具,來進行大規模傾聽,幫助我們找到共同點呢?
在臺灣,我們正面迎擊了這個挑戰。我們協助設計了 Polis 等工具,來創造數位空間,刻意與社群媒體的極化角落區隔開來:那裡沒有回覆按鈕,所以不可能進行惡意挑釁(trolling);也沒有轉發按鈕,所以憤怒無法被放大。人們只會看到來自其他公民的一個想法,他們可以同意、不同意或跳過,然後就會看到下一個陳述。僅此而已。
這個演算法還有更重要的作用:它激勵讓所有群體向上提升、連結更多共識的橋接性陳述。透過這種方式,演算法為跨越左右兩翼群體的「上翼」(up-wing)創造了動力,甚至是共同創造喜悅。
接著,我們有一個即時視覺化介面,顯示每個人的虛擬化身聚集在一起。人們可以實際看到一張意見的「集體自拍」,讓每個人的視角都被看到——在同一個畫面中,展示彼此立場分歧之處,以及意見共同之處。透過大規模傾聽,我們不僅「找到」了共同點、我們更「創造」了共同點,發現了人們以前不知道存在的、令人驚訝的共識領域。
所以今天,我將花大約 15 分鐘展示幾個實際運作的例子,分享我們過去十年學到的經驗,最後,為在座想要開始行動的領導者們提供一些實用的想法。
十年前,我們對 Polis 的第一次重大測試,是當共享乘車服務與我們的計程車產業發生衝突時。一方支持 Uber 帶來的創新和選擇,而另一方則奮力保護計程車司機的生計,在社群媒體上,這場辯論演變成了一場零和賽局。但在 Polis 上,動態卻完全不同:人們提出了具體的想法,其他人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但沒有嘲諷,也沒有一擁而上。
在三週內,我們浮現了九個獲得廣泛支持的橋接共識點。例如,其中一個是:允許在尖峰時段實施浮動加成計費,但防止在離峰時段削價競爭低於跳表費率。創新與公平,兩者兼得,這成為後續法規更新的基礎,衝突並沒有消失——它被轉化了。就像地熱發電,我們將衝突的熱度,轉化成讓每個人都稍微滿意一些,且沒有人深感不滿的動力。
這就是 vTaiwan 的精神,一個將大規模開放傾聽與結構化審議相結合的過程。雖然 vTaiwan 始於公民社會,但政府很快將其制度化,納入「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並精心將其命名為 Join.gov.tw,以表明其功能。在 Join 平臺上,任何獲得 5,000 人連署的提案,相關部會就必須回應。簡而言之:讓人人更容易形塑對他們真正重要的政府政策。
舉例來說,2017 年,兩個對立的連署案各自獲得了 8,000 名支持者。一個說,讓我們將臺灣的時區移至 GMT+9,與日本一致。另一個說,讓我們維持在 GMT+8。我們討論的不是妥協,因為妥協方案會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