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啊!
對,是啊!或者他本來的關懷很小的,但很多人透過那個小關懷看到很大的東西。
事實上我對(別人稱呼我)「專案發起人」很感冒,因為這很像是一開始有那個關懷的人,能決定未來有類似關懷的人要把這個關懷做到哪裡去,但並沒有,憑什麼?只是第一個講出來而已。 所以在這個前提底下,「做不完」我覺得是一種創造性的做不完;也許從最早挖坑那個人挖小小坑的角度來看早就做完了,葉平如果只是要他的小孩在手機上可以看字典,他早就可以看了,幾年前就可以了。但那個東西就越長越大,他的小孩可能沒有一開始想學阿美語,但現在可以學阿美語了。
但是因為g0v一開始就是不特定人,不特定人決定了他的方向可以隨時轉變、隨時扭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叫「挖坑」,而不是叫「專案經理」或者是「專案發起人」。
對,比較像。至少我覺得它比較偏特定人,當時有一些特定人如果是在公司或公部門,比如股東或者是立委或者是誰,他覺得有一些東西要完成、有完成的那一天、監督的方法,即使是在家庭或者是NGO裡面,不管是家戶長或者是元老們,他們要看到某一個任務,那個任務完成就是完成,這個都是有的。
對,這裡也不一定是公司,公部門也是一樣,就是公務員也是一樣,就那幾個,還要考試院上來,而且你下個月不發錢,我想也不會有誰繼續做... 之類的。
但是你出了公司裡面,你到了(右下)市場,那就變成不特定人了。 所以,我剛剛問你對照組的意思是,g0v是要去跟三種型態的任何一種比的時候,他的優勢跟限制才有辦法比,所以我沒有辦法泛泛跟你講這一件事。
很多NGO也好,或綁得比較緊的組織或者是家庭,都是在(左上)這個位置,我們就是說家庭結構,也就是無償、也沒有對價,可是就是那幾個(特定)人了,比這個也沒有更多的。 大部分就你剛剛說的一般組織、一般企業、一般什麼好比是公司好了,就一般的公司是(左下)這樣,也就是你下個月不付我薪水為什麼還要來?但是公司也不是街上隨便誰就讓他開始工作,所以這個是二個都有的。
就是大家好比說我跟你談判,我說你現在願意做這一件事,我才願意,你要是哪一天不願意,我這邊也沒有必要繼續做,很多合作是這樣。 但g0v不是,而是我現在貢獻一些,我就走了,你再貢獻一些,你可能先來問我,但你再貢獻一些,然後你也走了,然後後來的人又來貢獻一些,所以每一步都不再往前面或者是後面的人給出要求,這個時候是沒有對價可言。 所以沒有對價,這個如果畫成象限圖的話,g0v是在非常右上角的位置,又沒有對價、又是不特定人,對不對?
↑無價│家庭│g0v對價│科層│市場╰─特定人—不特定人→
另外一個是分配的方式,就是是有償或者是無償是另外一件事,如果是無償的,像在g0v裡面,大家都知道你做任何貢獻,你的回報就是大家知道你做這個貢獻,沒有比這個多的,就到這裡而已。但是在很多別的社群裡面是有對價的,這個對價我講的不是有錢拿——當然也可以有錢拿——是另外一個對價,就是「你如果不做這個,我也沒有必要來做這個」。
第一個是它的任何一個專案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其實「沒有人」的其中一個很主要的涵義是「不特定人」,就是我不是先限制誰可以來做這個專案。 大部分目前社會上很多的專案,包含Google Docs都是預先特定人,就是這五個人做,第六個人我們相信他再放進來,這個是第一個文化上的差異。
我想一下優勢跟限制,因為g0v有二個特性:
...在做一個專案的時候的優勢跟限制?
...不好意思...
可是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完成專案...
如果在跟我們不是使用「沒有人」文化、別的組織方式合作、協作什麼的時候,你想問的是這個嗎?
你單獨一個文化放著,沒有辦法講優勢跟限制... 它一定是跟旁邊的社會去比。
你的對照組是誰?中華民國政府嗎?
當然啊!沒有人能叫什麼人做什麼。
隨著你把關懷放在公共位置,那「沒有人是萬能的」,因為本來沒有這個關懷的人看到你做出來的東西,他會因此被引發那個關懷,東西就做得出來了,所以這個其實是非常非常基本的,我們就是用一個文字遊戲把這個表示出來。
當然啊!每一個人的關懷是不一樣的,當有人問「為什麼沒有人做這個」,他的意思是說他的關懷跟別人不同,他有一個新的關懷,他的關懷是還沒有人看到的,假設這樣講,所以「沒有人」的意思是說,如果不是「透過社會化產出(social production),把你對你關懷的行動放在大家看得到的位置」,不管那個行動多小——那個關懷就沒有意義,那完全就是內心小劇場,並不是在一個公共的位置。
英雄主義的光環效應是因為你明明沒有做這一些,可是你因為做了某些做得很傑出,所以別人以為你也有做那一些,但是在我們這樣子的一種系統裡面,你到底有沒有做那一些你是按兩個鍵就看得到,我覺得那是長不起英雄來。
但是因為有資通訊(ICT)系統在做自動紀錄,所以誰也不能說誰沒有做什麼事、誰也不能說誰有做什麼事,就是憑紀錄上說了算,在這種狀況下,英雄主義是沒有辦法長起來的。
我們當然很強調個人的貢獻,所以我剛剛才會說你看某一份文件看到某六個人編輯過,那個是系統自動幫你記的,這跟有資通訊以前不一樣,有資通訊系統以前你沒有像這一種東西,在建立非特定個人的詮釋權,所以你一定會變成是寫黨史的那個人贏,對不對?
這當然是「去英雄主義」,非常非常之明顯。
是。
對。
後來雙方並沒有共識,有人這樣想、有人那樣想,所以不同的hackpad會繼續發展;當然後來這邊也有人去綠社盟或者我不確定有沒有人去時代力量,但總之想組黨的人就去組黨了。
像當時我記得318剛過,有一些pad是在討論g0v乾脆來組黨好了,但那部分的pad後來被拆到另外一個hackpad去,就是「透明連線」的hackpad。 當時我們討論的是,宣言裡的「無黨、無派」,我們要多認真去看它?它的目標是為了要完全沒有排除性,就是你不管住不住臺灣都可以加入,還是它的意思是說我們跟各黨派都可以有聯繫,但是我們自己也可以組個黨?
這個我們要進入g0v其實我覺得真正的核心文化,就是叫做分支(fork),你如果同意彼此就是不能同意(agree to disagree),那你就分支出去,把那個pad從頭到複製一份到旁邊,讓他們自己改你的版本,或者像有整個hackpad拆出去。
不太可能。
對,因為hackpad有一個留言功能,所以你如果不確定對方是什麼意思,你可以先留言一下。
對啊!
我不確定,可能就看到有一個聯想,這是很ok的,可是對很多人來講,這也許是文化衝擊,就是連標題都有人隨便改了。(笑)
當然有很多人是有文化衝擊的,就是一來發現陌生人都可以隨便刪我東西,這樣對嗎?(笑)像這幾天有人在hackpad最近的編輯上面多加了一個圖示,有加了足球,我看他的意思好像是一些活動會加星號,然後農地的會加一個有點牡羊座、像插秧的圖示,就是顏文字標記(emoji tagging)。
是的。
可是開源社群之前是這樣,我寫出一個程式,那是我的工藝(craft)可以被改。可是如果連社群宣言都可以被改,那是另外一個層級的東西,也就是很多開源的工作者之所以能夠隨便改,是因為外於他的,他做一個產品出來隨便你改,但這個東西就是文化認同(identity)也隨便改,我覺得還是需要更多一點的東西。
對啊!是啊!
在這裡面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大家都很願意讓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改一點,因為沒有門檻,你只要看不順眼就來改一點,所以你也不用先認識誰。 如果我們一開始用的是Google Docs,就要先認識編輯者,然後給他你的gmail帳號之類的,所以我覺得空間還是決定權利,這個一開始的這兩個空間決定它一開始能夠達到那麼高強度的文化程度,因為大家都在可以被傷害(vulnerable)的狀態下,所以反而能夠趨近於彼此不傷害。
但是g0v在一開始挑的空間是hackpad,hackpad是完全互相信任的,甚至是完全不認識的人可以把你整篇刪掉,就算你只邀某些人,那一些人只要把連結貼出去,他貼的人還是能把你的東西刪掉,是非常沒有權限控制的一個地方。所以我們一開始因為是用hackpad跟Ethercalc,Ethercalc我寫的(邏輯)也是一樣,我們連登入的按鈕都沒有,當然你可以留言說你是誰之類的,但也是無需信任,一個你不認識的人可以把你的東西都清掉。
這是維基百科上大家最後不吵起來的結果,你說這算不算共識?它也不算共識,它就是並列,然後並列都已經互相模糊到至少吵不起來的地步,但是這個環境很不適合變成是一個隨著時間過去大家越來越有常模(norm),它會變成是準則(guideline),維基百科會出很多準則,就是你不要越界,否則你的文章會被刪掉。 你不要越界,你的編輯就不會被撤回(undo),在這個程度上他們有社群跟文化,製作得非常好。
高嘉良很喜歡舉一個例子,林書豪到底是什麼國籍的什麼人?在維基百科上面就可以吵非常久,到最後大家都收歛到某個... 因為你如果不收歛,所有人都花太多的時間在吵這種... 其實我也覺得滿沒有意義,但是就是很多人覺得很有意義——而網路上只要你覺得有意義的就會發生——所以就會把大家的時間全部都拖到那個上面,但是最後大家都可以同意「台灣裔美國人、美籍華人籃球員」。
在hackpad之前,你能夠用的東西不出MediaWiki、Google Docs這兩種,以做同樣事情的工具來說。 這兩個工具的特點是說有明確的內跟外,你在Google Docs上面一下子就把你分三級,你只能看的、你能夠提建議的,跟你能夠改的——當然還有你完全看不到的。 所以互動空間一開始就問你相信誰、相信到什麼程度。 MediaWiki理論上每一個人註冊都可以編輯,但其實事實上我們來看的時候,會發現因為非同步編輯,所以其實每一個人都會把名字放在他講的那一段後面,尤其是結論一定是這樣在使用,這樣的結果就會變成是沒有共識,維基百科上面所謂的共識是一個非常粗略的共識,你最多只能說「we agree to disagree」,然後說你用某一個措詞大家都不跟你吵,但就是到這裡。
OK,這裡面有幾個,一個是說我們一開始挑的那個空間,我們幾乎是跟hackpad同時開始,hackpad是2013年1月測試版,之前是邀請測試,沒有記錯的話。
你除了 kiang 之外,還問了誰?
沒有關係,它們互相補位,我們不需要中斷,繼續,所以這一題就這樣。
對,換它沒電,三個輪流沒電...
誰在叫?喔,是它(三台 PixPro 之一),終於沒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