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美國陸續公布關稅措施,許多國家面臨相同挑戰:談判過程中,傳統產業到科技業各有其重要性,該以眼前的快速發展優先,犧牲相對少數的權益?或應該付出代價,捍衛未來的國家安全?

    在權衡過程中,很難做到絕對公平、補償方案最滿意,而是找出最大的社會共識,避免不公平情緒蔓延,造成政策執行的阻力。

    該怎麼避免政策逆風、悖離民意?AI 能幫上忙。

    今年初,美國加州發生野火,將近二十萬人撤離家園。面對重建工作,加州政府就靠著 AI 工具,找出最多人認同的措施。

    災民面貌多元,種族、年齡層、居住地、經濟能力等各有不同,優先事項排序也有很大差異。要讓每個人都滿意,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因此,加州政府轉而設計新機制,每個人都能在「Engaged California」平台表達意見,再找出重疊性最高的優先事項、透過 AI 綜整可行方案,反應兩極的倡議則進入下一輪審議。

    這麼一來,多數群體雖能引導政策方向,但少數群體也能否決對自己明顯不利的倡議。由於能關照到每個人的關懷,大幅降低了居民對施政的不滿——每個施行的對策都不是太極端的議案,並且一定能獲得廣泛支持。

    它透過識別不同群體,找出每個群體關心的政策,例如:在乎心理復原議題的人數較少,很難引導重大議案與預算。但在這個機制中,系統會運算共識分數(Ethelo Score),確保方案在考慮支持度和衝突度的平衡下,降低少數群體的不滿。

    透過此機制實際施行的措施,全是經過各式各樣群體篩選、排除過於極端的選項,既不會為了多數人,犧牲特定少數人的權益,也不會被極端聲音綁架,確保在顧及多數人需求的同時,維繫社群間的多元兼容。即使眾人意見嚴重分歧,也能藉由 AI 強大的運算能力,分析不同群體間意見分裂的癥結點,並協助調整方案、提升接受度。

    當時加州政府提供免費熱線、諮商服務等心理健康支援,但社群平台上對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權責分工,輿論卻有極化的傾向。經系統分析後,發現不分黨派、地區的居民認為這雖非第一順位,但也是優先事項,成功讓共識跨越群體。

    這麼做的好處是,不僅避免從上而下的單向領導,也不再由聲量大的群體贏者全拿,而是透過AI綜整可行方案,以此鼓勵跨年齡、性別、城鄉、宗教等群體積極互動、培養討論機制,因應由外而內的各式衝突,進而凝聚共識、建立強韌團結的公民社會。

  • (採訪及整理:游羽棠。授權:CC BY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