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烏戰爭已超過三年,國際局勢持續動盪。今年以來,臺灣的海纜已經斷了六次,共機侵擾頻率也不斷升高。
除了國際衝突,天然災害也是不安定因子,今年初,美國加州野火延燒近月,迫使超過二十萬人撤離家園。
天災人禍降臨時,政府往往得一邊忙救災,一邊安撫不同政治立場、價值觀相左的群眾互相指責,不但難以緩解災害造成的衝擊,社會也更難團結。
社會互信一旦下降,重大災害期間,外部勢力要見縫插針,就更加容易。
臺灣該如何趁早建立社會韌性?
首先,要意識到現代社會已從垂直信任走向水平信任。過去大眾容易接受政府、學術界或特定新聞機構的權威訊息,但近十幾年來,民眾不再輕易買單權威,反而更傾向透過橫向交流,尋求獲得廣泛認可的意見,例如文章下方高分的評論。
因此,強化社會成員間的水平信任,是增強韌性的重要基礎。面對野火挑戰的美國加州政府,即參考臺灣數位民主經驗,推出「Engaged California」平台,供居民討論救災、賑災及未來的防災措施。
面對大量提案與持續更新的討論,該平台利用 AI 進行摘要與比對立場,找出不同群體之間的共識,並優先執行與回饋給參與討論的民眾。如此一來,政府能夠從最廣泛認同的措施開始,避免片面聲量影響決策,更能增強社會參與的動力。
然而,生成式 AI 崛起也帶來挑戰,有心人士很容易在網路創造出無數個不同身份、栩栩如生的假帳號,影響公共討論品質。對此,數位發展部參考加州的公共程式,推出「數位憑證皮夾」,符合國際分散式認證標準,有效杜絕假冒帳號。重要的是,這種方式不會回傳訊息給憑證發放單位(如政府或企業),避免不必要的監控。
這對民眾而言,也有實質的便利與隱私保障。未來,民眾能將個人及會員資料儲存在手機,等同隨身的實體卡片,並可選擇性揭露資訊,例如超商取貨時僅須出示「姓名」,而非所有個人資料,即使在離線狀態下也能正常運作。
臺灣社會建立應對韌性的過程,AI 能在制度與工具提供助力,但更需要每個人在親友群組中積極參與討論、培養尊重差異的習慣。當社會具備強大的水平信任,就能更有效地抵禦訊息攻擊,共同面對天災人禍帶來的挑戰。
-
(採訪及整理:游羽棠。授權:CC BY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