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在 2025 年將正式步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就有一人是 65 歲以上的長者。對長輩的照護,更需要陪伴與傾聽,AI 陪伴機器人的出現,成為解方之一,然而,AI 沒有情緒、不是真人,這樣做,真能得到認可嗎?
答案竟是可以!
最近,我加入的 「集體智慧計畫」(CIP.org)團隊,和調查研究公司 Remesh.ai、Prolific.com 合作,向全球 1243 名不同背景參與者,進行「全球之聲,AI 未來」調查,其中一項結果顯示,參與者對 AI 提供情感支持給弱勢群體,態度抱持開放,並非全然拒絕。
該結果顛覆了常見的假設:冷冰冰的 AI,介入情感領域,將普遍不被歡迎。許多參與者認為,AI 在長輩或社會孤立者中提供陪伴具有價值。這表示,人們正逐漸接受 AI 扮演某些特定的支持者角色。
這項調查細緻的地方在於,問卷從開放式問題開始,同時也秀出其他人的答案,讓受試者選擇哪些最能引起共鳴。系統藉由 AI 演算法,針對受試者的答案,調整下一組問題,或追問上一題的延伸題,因此能在很短的時間裡,精確地收斂、得出集體的共識。
問卷裡有一題是,「有哪些核心價值是發展 AI 時,不能忽視的?」,多數參與者認為是「尊重」,包括尊重個人邊界、尊重彼此的差異等等。要在 AI 發展中保持互相尊重,即使掌握尖端 AI 技術者,也必須尊重 AI 使用者、受 AI 影響者。
除了尊重,還有同理心、當責(即若用 AI 產生不良影響時,須為此負責),這是全球對 AI 的發展與應用,最在意也最不能打破的三個核心精神。
回頭來看,用 AI 陪伴長者,是否可能違反這些核心精神,變得不尊重、不同理、不當責?由於 AI 持續發展中,答案尚不能定論,此時我們要做的,不是等著 AI 去挑戰、撼動這些基本價值,而應積極檢視 AI 演算法的一舉一動,看它是否合乎社會對陪伴角色的期待。
而這些社會期待如何取得,正是藉由 Remesh.ai 或其他廣泛傾聽的工具,彙整出社會的最大共識,隨時對齊、導正,以 AI 治 AI,別讓它像是社群媒體,在十年、二十年後,才突然發現發展歪了樓,就得花更大的力氣去彌補。
-
(採訪及整理:方歆婷。授權:CC BY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