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社群媒體不斷推播讓人感興趣的議題、廣告時,我們或許已經習以為常,卻很少想到,當前的演算法,其實正在讓世界走向焦慮。
焦慮感最深的,是有孩子手機成癮的家長。兒少從小沉浸的數位世界,往往是由「預測式 AI」決定其接收的訊息,也常伴隨著社交焦慮、無聊感、親子衝突、人際疏離等情況。
預測式 AI,依據使用者觀看的行為推薦內容,以「黏著度」作為指標,放大讓使用者放不下手機的內容。這或許迎合使用者的某些偏好,但也特別能引發強烈的焦慮反應。全球受眾無論老少,情緒狀態都很容易受到影響。
這類 AI 造成的社會問題,要如何解決呢?
現在科技巨頭在討論的是,如何將預測式 AI 中的參數多元化,改為以親和力(affinity)、同情(compassion)、好奇心(curiosity)、細緻(nuance)、個人故事(personal story)、推理(reasoning),以及尊重(respect)等七種正面指標作為參數,來弱化極端內容的聲量。
其次是運用「橋接排序法」(bridging-based ranking),讓 AI 幫我們找到對立中的共通點。所謂「橋接」,是將原本對立的兩群人連接起來,只要有某些看法是這兩群人都同意的,就有機會跨越中間的鴻溝。
舉例來說,X.com、美國版 YouTube 推出的「社群備註」功能,當使用者認為不完整、不正確或需補充時,都可以在內容下方寫下備註。能讓分裂的兩群人都認同的備註,就會作為平衡報導呈現出來,而非由點閱率掛帥。
回過頭來看,網路言論之所以會激化對立,是因為預測式 AI 將極端情緒的聲量放大,同意的人火上加油、不同意的人更加反彈,社會對立便越來越深。但決定排序的網路平台商,則撇除一切責任,認為這是「使用者自行提供」的內容,掩蓋 AI 所帶來的傷害。
想改變現況,我們得讓更多人自願參與、讓演算法變得善良,才能在分化的人群中,找到共同意見,恢復真正的言論自由。
-
(採訪及整理:方歆婷。授權:CC BY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