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還記得,最早有所謂的空汙地圖。大家不是很信任環保署(現在叫環境部)的數字,所以都自己在陽台上面放空氣盒子,監測 PM2.5。但產業界也說你這個不一定準,所以他們後來也找工研院去做校正工作,確保數值不會偏差。後面有非常多數據工程的參與。後來到 2016 年我們開始做公共民生物聯網,到 17、18 年開始做總統盃黑客松,就有非常多在這上面做精進的黑客松工作,包含我記得水盒子、水地圖,到去年的噪音盒子,都是同樣的想法。任何的汙染,不管空氣、水、噪音,都可以透過公民科技的方法來分析、視覺化。這個大家最有感的,是這一套基礎工作到 2020 年初,要找附近藥局哪裡還有口罩時。事實上,當年做空汙地圖的完全同一批人,改了他的程式的數據來源,本來接空氣盒子,改成接健保署,馬上瞬間就出現了口罩地圖。等於我們前面的公共建設培養了很多年,災難來時,它三天就整個爆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