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技術的部分是大家比較不擔心的。無論是我們的人才、研究能量,或是在產業裡面,一個開放的模型釋出之後,馬上就可以在各行各業進行微調、進行產業的訓練等等。這個我想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我們的教育程度素質非常高,而且我們也沒有像其他國家那種城鄉的聯網速度或者是教育程度的差距,我們幾乎是完全沒有。在這個情況下,技術跟產業普及的這個部分沒有問題,這是基礎。第二個是治理的能力。我們怎麼樣確保所造成的這些問題,能透過即時的法規或即時的共識形成,幫它設定安全的邊界。這方面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因為久病成良醫。好比說我們面臨詐騙的攻擊,不只是境外,臺灣境內做詐騙也很厲害。我們碰到這個威脅就比大家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透過像「對齊大會」這類的方式,在實名制、或對深偽(不管是在性影像、選舉相關、或廣告上),我們都已經有刑罰的約束。在這部分,我們對特定具體威脅的反應速度比大家快。但是反過來講,我們還沒有碰到不是急性的威脅。好比說透過預測性分析,也就是所謂的 social profiling。因為我們不像很多前共產國家對 social profiling 有創傷的記憶,所以我們對於這種社會剖繪的警覺心就沒有那麼高。在治理的力量上,我們對急性事件的反應速度可以說是世界最好的,但對慢性事件的反應能力,在國際評比上大家也可以看到並沒有特別高。系統性地去建立風險治理的能力,確實沒有特別高。最後就是公民素養。我覺得我們至少對於 AI 導致的社會極化,反彈的速度非常高。即使是最近 6 月到 7 月,有一波大概四個禮拜的極化高峰,但我們很快就恢復了。至少在這一部分,不像其他國家,一個極化事件發生,透過 AI 演算法放大之後,在不同群體之間,就變成好像沒有辦法彌合的鴻溝。至少我們在對抗極化的公民素養,不把 AI 變成喧賓奪主、把大家都趕到兩邊去的這一點上,反應速度算是快,底蘊也算是蠻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