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可以分成三個。一個是技術或產業的層面;另外一個是應用的層面,包含治理的層面。這兩個都是大家很常談的。第三個是我剛剛在講,但是比較沒有太多人在談的,是社會文化的層面,也就是我們的公民是不是具備跟 AI 共處、共生的心態。因為很容易變成,每個個人跟會滿足你情緒價值、会談戀愛的這種雙元性的 AI,黏得很緊。但黏得很緊的同時,人跟人之間的距離就被拉長了。變成老闆有一個非常聽話的奴隸整天阿諛他,結果他能夠跟真正的員工協作能力就變差了,我這個常常看到。反觀也是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喧賓奪主的狀況在各地都在發生。或者是大家用社群媒體上的 AI,它很能夠滿足我們一直滑手機上癮的那種多巴胺的情緒價值,但事實上它讓公共討論的空間變得非常不足。除了少數還具有公信力的媒體,例如像《商周》、公視,好像還有《天下》,但除此之外,這種搭橋的能力就分崩離析,因為 AI 更能夠滿足你一時衝動的那種價值,所謂 bonding social capital。所以在社會文化層面,我們怎麼確保人工智慧是輔助式的,能夠輔助我們的社會,而不是喧賓奪主。技術的能力、治理的能力,以及最後可以稱為公民素養的能力,我覺得這三者是分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