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謀智基金會(Mozilla Foundation) 最近公布「Rise25:引領下一波 AI 浪潮」名單,共有二十五位,我很榮幸獲選為其中之一。
入選者多以「平等」為理念,以開源(Open Source)精神在各領域耕耘,著手弭平種族、性別、貧富不均的現況。無論是科技或商業領域的應用,獲選者所提出的 AI 方案,都是以此為基礎。
開源平台猶如公共圖書館,在開源面前,人人平等。運用開源模式,才能解決生成式 AI 遭科技巨擘壟斷的危機,讓資源共享。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 AI 模型愈大、資料量愈多,就像腦容量大、書讀得多,訓練成本也隨之昇高,往往只有少數科技公司才能負擔得起。透過將基礎模型開源,各界才能進一步結合自身的資料、依照需求客製化,產生出更符合現場需求的 AI 系統。
例如,本屆 Rise25 獲獎者彼得.高爾特(Peter Gault),其開源公益事業 Quill.org 便強調與教育者的密切合作。高爾特透過 AI,免費為學生提供學習讀寫的資源、也為教師提供優質課程內容,讓資源有限的學生能獲得更多學習機會。
Quill 集結了一群中小學教師,來創建他們需要的內容。Quill 的教師諮詢委員會(Teacher Advisory Council, TAC)有超過三百名成員,每個學習活動推出前,會先經過這群專業教師的測試,建立大量教學現場的樣本,來引導 AI 更貼近真實,不會出現雞同鴨講的謬況。
這種由教育者主導的開發方式,確保了 AI 生成的反饋,能夠符合教學當下需求,成為課堂的實用工具。相對而言,許多由技術團隊主導開發的生成式 AI 系統,在學生卡關時往往直接提供解答,無法有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目前 Quill 仍限於英文使用。幸好,我國各界也有許多人正投入心力在開源模型、資料集、評測系統上。由化工、電子、醫療、內容、法律等業界專家共同投入貢獻,與台大團隊合作的「繁體中文專家模型開源專案(Project TAME)」,就是產學結合的好例子。
而在教育界,也有台灣知識資料集(ATK)等開源專案,涵蓋歷史、文化、政治、教育、時事等廣泛主題,由教育工作者和主題專家策劃和驗證,讓 AI 工具符合在地脈絡,更能為全民所用。
如今,各界都在探討生成式 AI 是否只是一時風潮?於此同時,致力於開源的各界夥伴,正一步步攜手解決以往難解的問題,奠定平等、普惠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