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在做交易,現在後來用廣告。
……主要是一對夫妻。
大會有多少人?
是seminar的形式?
講師是臺灣人嗎?
這個在臺灣?
臺灣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又如何讓全亞洲都非進來不可的power在哪裡?我們也很納悶,當時去覺得可以,但要做的時候,到底力量在哪裡?因為靠廣告的部分來思考,我們談的還是廣告這一塊,我們看不到另外一個層面的事,如果這個層面加進來之後,大家覺得要來體驗、也就是在這裡會有所啟發,如果進來的話,我們就贏了,我們就可以把臺灣、台北行銷出去,大概是這樣的想法。
最近我覺得廣告產業也需要走到跨界合作,以前就做我們創意的部分、媒體的部分,但現在很多新科技的加入,會讓所有的創意,我覺得科技解放創意,也就是讓可能性更高。
我提一個,會要成功,內容還是很重要,過去其實我們之前都是用speech的方式做,如果要談AI的話,有沒有一個新的形式?第二個是可否把臺灣這樣的實力展現出來?第三個是讓這一些人非進來(臺灣)不可?不然現在看Youtube就可以了,現在就有一些挑戰,是不是有一些方法或者是臺灣能夠展現出什麼支援?
所以我們談「AI Next」?
當然這一些會員、國家的理監事們其實有提出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很清楚,都來了兩次,台北也大概都走遍了,當時我們有目的,就是推廣臺灣、台北,因為也來了兩次,第三次能夠端出什麼,可以讓他們再來,除非是講師非常厲害,非去見他不可,或者是有什麼樣的內容可以吸引他們來,我想這個是我們來拜會的其中一個目的,也就是希望可以給我們一些想法:第一個,如何吸引這一些人來到臺灣?第二個是,國際上的支持,從政府的角度上,在這個活動上的支持、力度,可以從哪方面給我們活動支持?
你可以決定要不要follow,其實我們辦了兩屆之後,要辦第三屆,其實遇到了挑戰,第一個是辦會展要找幾個講師,我們就募款、政府支持、票務,大概是三大收入來源。
應該是說在會展目的下要怎麼做,當然要報告,他們也會給意見。
其實只要報告。
當時有一個在做執行單位,但每兩年(要舉辦)是很辛苦,所以真的是完全為了這一個錢……
公會其實沒有常設性的人員在做,我也不可能完全動員會員再來一次,所以那時就委託段董事長,因為他對這一個行業長期關注,其實也希望若業界朝這個方向推廣的話,也滿有意義,所以當時特別委託段董事長。
上次來台北就海內、外加起來有一千多個人,「DigiAsia」不一樣,變成爭取來之後,必須每兩年要弄一次。
對(笑),因為2015年是畢其功於一役,把它做完,下一次要不要爭取再說。
我舉一個例子:2015年「亞洲廣告大會」其實是台灣所有業界集合所有的力量去做,大家集中很多的資源,到行政院、立法院拜會,原則上像我們或者是各公司、會員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但是這個大會不行,這個是每兩年來一次,變成是很難……
當時爭取這個是很單純的動機:第一,我們希望提高臺灣的能見度,至少有這一個機會,我們要爭取。第二,我們認為臺灣可以做這一件事,尤其是在硬體上,其實大家知道數位環境還是臺灣較好,因此我們認為可以做。沒想到,爭取後真的是在臺灣辦,因為當時我們是股熱情,但接下來要辦,需要花錢,我們也沒有常設的組織在做這一件事。
當時有兩個國家要爭取數位亞洲大會的主辦權,臺灣、韓國。韓國他們也認為他們可以,韓國其實有一個叫做Adstar(釜山廣告節),他們為了推廣當地的觀光,用這個活動來創造,而政府全力支持,我記得那個獎沒有錯的話,其實每年都有兩萬多件的作品參與比賽,那是唯一少數的獎是參賽不用繳報名費,甚至得獎也可以拿獎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是由政府在推展觀光。所以,韓國當時也非常野心想要爭取這一個活動,後來票投出來是投給臺灣,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就進到臺灣來。
在2011年的時候,其實亞洲廣告聯盟就在談數位對於廣告產業的影響,希望有常設性的活動,一直在探討這一個產業的發展。
我先講一下這個廣告聯盟,他們固定有一個叫做「亞洲廣告會議」,在2015年的時候台北辦過一次,這個是臺灣的第三次,2015年以前在2001年台灣辦過一次,那時是陳水扁總統的時候,最早是1965年在台灣舉辦,是蔣中正總統在的時候,這個大會是每兩年經由競標決定由哪個國家舉辦,每個國家都有巡迴,2015年是台北第三次舉辦。
剛剛段董談AI,我回過頭來談這一件事為何存在,其實亞洲廣告聯盟聯盟是個國際性組織,臺灣是這個聯盟的會員。日本是這一個聯盟最原始會員之一,也是最大的會員,當時是他們發起的,我們很幸運還在這樣的國際組織有一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