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要促進學生的勞動權益,納入勞保,就是在教學助理上,研究助理是分勞雇型與學習型。
我再補充一下,針對像國發會的部分,像我們談各部會都有不同的措施,這一些措施的成效怎麼樣策略性推動?會不會推動一陣子又消失了?在整合上,人才的招攬,是不是辦法可以有更積極性的策略?
教育部相關的措施很好,我很認同。像科技部或者是國發會,其實國發會在法規或者是相關的環境上在努力,但比方像科技部,像我剛剛所講的那一些計畫,其實中長期的,其實效果很明顯不太好,去年一整年有十一個外國學者來,教育部、科技部、國發會要怎麼樣更策略性推動?以我的例子而言,可以看到更多半年上的實質合作。
希望這樣拋磚引玉,不管是玉山計畫或什麼計畫,都很好,要怎麼樣更整合有全面性地來吸引國際人才。其實我去國外開會,也很願意幫教育部宣傳「玉山計畫」,
因此國際上是有很多參考案例是針對不同的合作類型,不管是學術上或者是獨立的研究機構,又或者是有目標性、計畫性的,又或者是產學合作,如何更深度有實質、長期的合作來加強。
像他們會提供每個月扣掉稅的金額、機票及很多相當方便的服務,他們在每一個階段都提出不同的計畫,這個是博士後的標準計畫。在2017年申請的人數上,全年度是有兩千五百人左右申請,全部都是外國人,他們的錄取率是兩百五十人通過來做研究。
我認為這一個精神是非常好的,怎麼樣更加加強?像日本有一個叫做「學術振興會」,全世界都有設立相關的機構,這個是給外國人看的小冊子,針對一個學者從博士畢業到諾貝爾獎,每一個階段都有對應的措施跟吸引的規劃,重心上放在博士後,希望外國優秀的人可以來到我們國家為我們效力。
剛剛說最相關的專題研究計畫,在科技部的計畫,於2017年全年度正在執行計劃,總共有一百零四人,只有十一個人是外國人。
現在政府延攬國際研究學者有很多相關的舉措,像科技部有補助「延攬研究學者暨執行專題研究計畫」,這應該跟我提出中、長期合作是最相關的,這個大部分是提供一年至三年,博士後會有三年至五年,這個短期訪問平均只有六天而已,教育部有提出「玉山計畫」、「高教深耕計畫」,國發會今年也開始實行外國專業人才及就業金卡措施,所以政府其實已經有開始相關的推動。
我認為這樣缺少學術創新,其實會受到很多的侷限,比短期訪問,中、長期的合作是有持續的影響力。
但是在合作的過程中,他在居留簽證申請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他是拿美國研究的錢來研究,我自己個人的就學經歷是大學四年、研究所兩年,其實是沒有看過任何這樣的學術合作,即便是在臺大的電機系。
我會有這個想法是,我目前就讀台大電信所二年級,我在一年級的時候,剛好有一個很特別的機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電機系教授來跟我合作八個月,為何會有這個
院長、大家好,我會提這一個案子先做一個簡要的背景說明,我等一下投影片說明一下。
也許未來我會參與會議,或者是看目前推動的進度怎麼樣,謝謝。
我看到勞動部、教育部的回應也有說到,林萬億委員有召開勞動部及衛福部討論身權法修正的相關內容,因此感覺各部會也有朝這個方向討論,只是目前修法還沒有共識。
其實過去已經有很多的討論了,到底教學助理是否是用身心障礙促進法及學校所遇到的困難,在教育部跟勞動部這邊是不是由跨部會來協調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向。
因此整體來說,我認為國際人才從短、中、長期至就業終極的目的,不管是教職或者是產業,這個是很重要的議題,國發會可以召開整合會議,召開國際人才的招攬,這個是針對中長期的國際合作研究,是不是可以召開整合的會議,不管實際上推動的各校校長或者是各政府單位,如何讓計畫的主持人及各校來增加這樣的國際合作,主要是這個部分的說明。謝謝。
內政部移民署也有提到就業的部分,外交部的部分是簽證的部分。
(科技部補充:106年單年補助「延攬研究學者暨執行專題研究計畫」數據為104人次,並非103-107年4年累計數字)
科技部的部分有提到國際科技人士的補助研究、延攬專題研究學者的計畫,不過科技部有提供數據,截至去年底有延攬104人次,我看這個研究計畫規劃得很完整,但是以上面的數據,不曉得會不會有什麼出入,我看補助要點是103年修正,也就是說,推動到現在四年多,這樣平均一年大概只有25人左右,全台灣有兩百多間大學,也就是說平均一間大學每年不到一位教授申請,感覺各機構或者是實際的人數應該是更多的;不過,在大專院校的部分,就我個人的經驗的確是很少看到。
國際人才合作的部分,主要是兩塊,一個是補助以及簽證,很感謝教育部高教司跟國際司的回應,但是教育部的回應主要是針對短期交流跟攬才的部分,針對中長期研究還沒有看見。
我會提這個案子是稍微說明背景的部分,我會有這個想法是,我目前就讀台大電信所二年級,我在一年級的時候,有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訪問學者合作8個月,對我的想法及生涯規劃有很大的幫助,我在台大就讀六年期間,就我的印象,大部分來訪問的人都是給演講而已,我覺得這樣中長期的研究合作很有價值,比起只是給演講會更有未來長期的合作。
我先說明一下提這個案的緣由,很感謝各部會給我的回應,及針對回應的想法。
第一次發言,已經開了好幾個小時,現場的人很辛苦。如果聽不清楚的話,可以跟我講一下。
有聽到嗎?(委員於東京視訊連線)
大家好,我是許瑞福,我現在是台大電信所碩士班一年級,也在Intel實習,是維京人酒吧營運長,不知道之前青顧團參與部會會議的情形,比方出席的發言跟大家的發言,有沒有人可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