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一些議題,其實我覺得企業本來就要有回饋的概念,我在2005年、2006年創業的時候就覺得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的結構,很高興臺灣針對這一件事討論,我覺得有很多的主題跟青年及看見的這一些問題來作連結,臺灣如何在世界扮演這樣的角色,而走出去,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以上分享,謝謝。
這一些問題我們看到林邊的養水種電,我們如何跟水共生及共養,這些都是十年來屏東、各地跟大家討論的,其實在地的產業是很關鍵的,如何讓團隊自主運作更關鍵,政府的補助會不會讓單位會不會變得很疲弱,甚至沒有想法,又或者是行政程序流程這樣子走下去。
其實還滿多想法是針對青年創業,又或者是因為小朋友的出生,像兒童的教育,包含共同思考老人、小孩的問題,我們從小朋友的身上看見老人在復健,就像小朋友在學習一樣,這兩個要如何共同進行,甚至於少子化之後的校舍閒置,如何學校不再只是學校,而不是學習的空間,有更多的可能,讓閒置校舍的事就自然而然被解決。
在資源的部分,像在談論議題的部分,我們都會覺得各部會都在做類似的事情,政府的角色、官方的角色及民間的角色是互相重疊跟拉扯,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要創業,其實並不是公部門來談,真正有力量的是在地、民間及產業,而公部門是預算制的邏輯,事實上企業是只要越有力就可以達到更多,實際的動態是在真正的產業面向來進行的。
臺灣在談創造獨角獸,事實上我們並沒有變成獨角獸的資源跟力道。
另外一個部分像我自己創業了十年,其實這個時候才是我最需要更多資金、資源的時候,可是我卻最難拿到資源,因為他說我已經超過五年了,已經超過補助的對象了,可是這個時候我們才真正需要更多的資源、專業,讓我們往前走及下一步的轉型。
其實一路上我們看到了,包含了今年的雲嘉南的社會企業輔導團,我們也有參與,在一路的過程中,臺灣不斷談創業,但是我們認為創業應該必須要有一定包含其特質、行為及行動,在這十年來我看到很多的連結、串聯,事實上可實質落實的部分其實是非常薄弱的。
大家好,我是塩旅社的代表及大號文創公司,我自己在屏東有一個空間叫做「Ho覓藝文實驗研究所」,我一直在做青年創業跟相關在地連結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