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我順便想要提的在會議一開始提到的那五條要列管當中,因為現在就解除列管,因為現在是解除列管,我剛剛沒有翻到我們如何參加那個會議,因此我在想如果可以的話,希望可以列席在出席人員當中。
當然,可能會覺得這些數據,沒有覺得推動力或者是影響力非常大,但是小眾不只小眾,這一些來參與的民眾,其實可以把自己的經驗跟那時的一些過程、討論的內容,其實可以分享給周遭的人,所以蠻感謝大家,因為今天是最後一次開會,很謝謝大家的努力。
另外剛剛提到擴大公共參與的這些機制,因為我剛好也跟青年署往下跑 Let’s talk 的所有會議跟行程,講到活動期間以來,參加的人數有 1,000 多人以上,雖然看起來滿小眾,但是歷經這兩年來,很多時候委員來這裡都是一季一次,一年就四次而已,真的沒有辦法非常實際瞭解公部門做了很多的努力、付出更多的時間等等,所以我滿肯定大家在這兩年來花的時間。
我很同意嚴委員所提的,也就是 Before and After,也滿贊同這樣的想法。
大家好,我剛剛看到在第3項的分項工作進度當中,裡面有個新建設南島民族論壇的網站,我有看到第2項分項工作進度當中有提到要製作原住民族文化敏感度的圖卡,剛剛有說這兩個好像可以配合在一起,不管是在媒體的宣傳上,也就是可以把圖卡放在網路論壇的網站上,如果在直播的時候,也可以像剛剛第2點有提到會透過政府橫向聯繫,利用網路社群的傳遞來作分享,這樣就可以讓更多原住民族的文化,除了族群本身被重視之外,可以讓更多也興趣的人知道這個活動,這個是我剛剛想到的。
以我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講,曾經有過大溪花海,大家都知道那個景點,但是很多招牌文字都是用公版的方式呈現,大家可以比較薰衣草森林的感覺,會用手寫的溫度,會讓大家比較覺得是有情感在,相較於地方創生,雖然我一開始不是很理解這個議題,但是我後來理解之後,雖然這是比較細部的細節,但是希望之後規劃可以考慮的話,說不定可以更加進步方向。
我想針對比較細節的部分來詢問,有關於地方創生平台建置,很多解決問題是有提到很多解決方案可以處理地方創生現在面臨的問題跟困難,因為我本身是學設計的,在一個地方如果想要仍然有人的流動性,或者是讓在地的青年可以回到家鄉,滿重要的一點是故事性,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我是王宣茹,因為我比較不清楚細節的部分,有可能是自己不知道。我想請問經濟部水利署,請他們委託研究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