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薩古魯說,每個人都有陽與陰的部分,可以融合得好就很有魅力。你展現了很多面向,活出自己的定義,讓生命綻放,令人嚮往。謝謝唐鳳,謝謝大家收聽,下次見,拜拜。
跟你對談後,我連結到很多書,也感受到很多靈感。非常開心有這次初識的連結,希望大家聽完也有所收穫。謝謝唐鳳來參加節目。最後想問,你為何取名「鳳」?
我自己也準備了幾本書做串聯:
我最近重讀《說不完的故事》,謝謝你願意念其中一段。
怎麼說呢?
好的,很棒。那請你推薦今天想推薦的書。
那如果是對你有不實謠言,你也不一定要每個都反擊?
最後我很想學習的是你的 EQ。你在訪談裡提到「喝茶療法」:遇到攻擊或負面言論,先拉開距離,泡茶,讓舒適的氣味跟那段文字連結。下次再看到就不會那麼不舒服。你現在還是這麼做嗎?
所以你沒有特定的目的,只是不停去聽他們的故事,也許跟你要做的事沒有直接關聯,但你還是覺得有意義?
歡迎回到「獨角獸的靈感圖書館」。今天來賓是唐鳳。推薦書之前,我想先問:你年輕時讀到天才數學家艾迪許的故事,還仿效他去國外「壯遊」兩年。這段經驗很有趣,你是個想到就做的人嗎?那兩年對你有什麼影響?
好,謝謝唐鳳,我們再休息一下。最後一段想請你推薦書。
對,我覺得你談「設計思考」時,跟我以前在設計雜誌時接觸的一樣:設計是為人,不只是做漂亮東西。所以大學分科意義不大,很多問題需要跨領域。
那關於「AI 會不會取代工作」這問題,你大概回答過上百次了。你現在的看法?
如果是被霸凌的孩子,也能從這裡開始建立自信嗎?
回到孩子身上,如果有些孩子比較內向,不擅長交流,或在學校被排擠、被霸凌,你想對他們說什麼?
真的刷新我對公部門的看法。以前覺得公部門效率不高,溝通挫折大,但現在我們感受到許多進步。在你的書和分享中,也看到你在公部門的角色,幫大家和公部門的距離拉近。你怎麼辦到的?
以你的了解,這些大企業主要還是靠廣告賺錢,不太可能主動改變演算法做法,對嗎?我們只能改變使用者自己的習慣?
看到你對科技和時間的使用,我覺得你很有意識在過生活。你對這些科技並沒有太大黏著度。你好像一天最多只會沉迷 30 分鐘。這是自律嗎?
你曾說,科技應該讓我們花更多時間在彼此身上,如果它替老師改作業,老師就能多花時間跟學生互動。但現實卻是,大人小孩都低頭看手機,忽略身邊的人。你覺得這問題的根源和解法是什麼?
另外,最近在讀《失控的焦慮世代》,提到網路和社群媒體對青少年造成的危害。他們舉很多研究說焦慮症和憂鬱症在全球年輕人中上升,雖然無法直接證明因果,但看似跟智能手機與社群平台有關。
我也想到,我跟女兒像朋友,很多人會問為什麼我們關係好,我後來發現是「對喜歡的人、事保持好奇」。很多家長可能太保護孩子,就少了好奇心。
對啊,保持好奇也讓對方有空間。
如果有想自學的孩子,也需要這種態度才學得多,是嗎?你說「自學不是沒老師,而是任何人都能當老師」。前提是自己要保持好奇心?
我覺得你「為什麼」和「好奇心」很重要。你一直都是這樣嗎?一路形塑到現在?
你八歲就看那些書嗎?有幫助你理解嗎?
歡迎回到「獨角獸的靈感圖書館」。今天的來賓是唐鳳。你提到結構性問題,年輕人遇到挫折不一定是自己而是制度。我想起你小時候被霸凌的例子,你不會直接把人分成「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你常說,可能那個孩子考不好會被家長責罵,他也有原因才做出那樣的行為。你總是看到更大的結構面,這是你一直以來的看事情方式嗎?什麼時候開始的?
好,了解。
我做不到欸!因為要同時念問題、同時在腦海裡思考還要搜尋。你好像用兩個腦袋?
我看你回應問題的影片,通常讓大家提問,你並沒有特別準備簡報,可是一被問到,你就能很快找到簡報裡剛好對應的部分。這是你原本就準備了很多簡報?還是說電腦裡的檔案都有分類,你只要搜尋就能立刻抓出來?
(中場休息)
這提醒我,不能用單一眼光看年輕人。他們和大人一樣,也很多元。好,謝謝唐鳳,我們先休息一下。
有人說,現在不少孩子家庭條件不錯,被保護太好,不容易遇到挫折,是不是就比較難產生問題意識?像你自己小時候有一些身體狀況和挑戰,才會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你覺得是否和挫折有關?
很多年輕人對未來茫然,你鼓勵他們追求興趣,他們卻常說「我不知道我有什麼興趣」。你提過「進大學要帶著問題」,像「我對什麼好奇?」「什麼對我有意義?」如果沒產生意義,大學讀完還是沒意義。可是如果就是不知道有興趣什麼,怎麼辦呢?
有些家長會擔心,孩子走跟別人不一樣的路,會不會遇到更多挫折?但你提過「與眾相同是一種幻想」,本來每個人都不一樣。我也希望更多人能接受這觀念。
我很有共鳴,覺得教育應該往這方向走。你也說過,老師、學生可能都想嘗試,但還需要更多家長的支持。
你書裡提過,傳統教育像在同一跑道競爭,即使到高中大學分科,還是要跟旁邊同學比,不容易找到自己的跑道,追求自己的人生。這也是新課綱想解決的問題嗎?
你參與新課綱。我不是非常了解,但常聽到「素養教育」。是不是把你剛剛講的東西融入了進去?
在很多訪談或演講中,你常提到「共好、共筆、共創」,大家一起做一件事,好像對你很重要。為什麼你形成了這樣的理念?不管你從事什麼,都希望能連結很多人一起完成?
不只是在公部門,包含更早之前你做的許多事,好像都跟連結和溝通有關。想請問你看到了什麼,或觀察到什麼,讓你認為溝通如此重要?
我讀你的資料,很多人都對你有許多稱讚,我也覺得你在各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第一個最有感覺的是,你溝通能力很強。
我們先歡迎今天的來賓唐鳳,很高興你來。因為時間有限,我想直接切入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