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盤查做得好、減碳做得好,就可以立足跟商機,不然都是國外的公司來協助我們做,這樣就弱了一點,因此如何用數位科技來建構生態系,像幫產業的忙,這個是數發部跟產業署可以發揮的地方,所以這一點建議也請唐部長採納,謝謝。
第二個是淨零跟 ESG,各界都在談,外面都期待很多,也非常熱。但是事實上回到根本,也就是淨零跟數位科技要合在一起,目前我們發現電腦公會當中,大多數科技數位做得比較好,淨零就比較容易成功,外面很多傳統業者真的是比較慢,所以這個時候淨零感覺起來既是環保署、又是國發會的事,我建議數發部在淨零數據管理的上下游,像要做到範疇三,都是每個公司的痛,這個要很好的平臺來縮短大家摸索的時間,這個部分我覺得數發部可以用科技的力量來扮演一定的角色,來協助所有的業界。
事實上,我也跟唐部長說過很多次,資料治理要立法,不管慢或者怎麼樣,未來新的政策與行動方案是必須要的。
謝謝唐部長、數發部的各位同仁,臺灣在 Open data 做得非常好,過去總統盃黑客松也有把這延續下來,我們建議是資料經濟要國際合作,這個是臺灣打國際盃很好的方式,過去曾經在工業局的合作之下,創造出新的亞洲平臺 AODP,或許未來的平臺也希望數發部可以積極介入、扮演角色,我們會希望邀唐部長參與。
我先跟他聯絡。
可以找個單位出面,畢竟科索沃在國際上也是有點小爭議的國家。
我從民間發動這個事情,原則上我們設定是由政府跟民間來做。我也有問過外交部科索沃有沒有辦事處,他們說沒有,匈牙利那邊的辦事處在處理這塊。
一個部長,是官員。他們其實現在跟我們一樣,有政府跟民間,我就用民間的身分來提。
到時可能您出面,然後我們彼此交換,有個視訊會議,就是跟科索沃交流。
我提議,因為科索沃有co-chair,他們學我們的,要不要找難兄難弟來?
就是不會政治性這麼強烈,感覺比較好。
後來也謝謝阿端問這些事,後來OGP說沒有,所以我也不知道,我會再寫信問他們做了IRM了沒,我認為科索沃也沒有特別做IRM的這件事,所以在這個時程點的安排,我相信大家都會希望臺灣能夠比較密切參加OGP的活動,並不是所謂外圍的人士來參加。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已經符合全世界的規範,但是我們勢必要有一些更好的策略來想這件事。
當然我們做這個事情,像未來參加OGP,所以這等於要有點政治的判斷,像大概6月的時候,在網路上有認識科索沃負責OGP的,他說跟我們一樣,他們要apply進入OGP了,我說:「你們當年跟我們一樣,怎麼可以進入?」他們說辦法改了。
因為第一段政委這邊提到Taiwan international participation,因為Miranda之前在洪都拉斯,有沒有外交的?因為如果比較偏政府的人,就會比較敏感,就會想到接下來要幹麻,是不是就要來參加OGP,所以請大家評估一下這件事,這會不會有點重?如果我們只是要讓人家做IRM的review,就不用特別提這個東西。
美國原來上任歐巴馬時代其實也很積極,但是後來這幾年都沒了,說不定換了一個有不一樣的氣氛,所以Open Science也是要提醒科技部,主動跟這幾個國家的方式來走,至少我們在科學倫理,因為有時科學的發表當中,有些要把raw data傳上去來檢驗,所以這個部分順道做這樣的工作,這個是初步可以達到這樣的功能,謝謝。
謝謝科技部的回答,這應該是上屆我提的Open Science,也謝謝有個方向,也就是GRB裡面要多加一個東西,其實Open Science是歐盟提倡的,所以我知道科技部跟歐盟也有很好的合作,所以未來還是要多參考歐盟怎麼走,因為其實歐盟其實Horizon 2020的計畫,但是其實很難,如果按照法令來走的話,對於臺灣科技透明化提升是很大的幫助。
因為其實前兩個禮拜有開LODT的會議,我們有參與在裡面,剛好團隊做出來,因為臺灣有開放資料的4萬7,000筆,以我們的危機處理,來整合別的國家的,例如十幾個國家的範本,清出來大概4萬多筆,假設要做亞洲的Open Data,或者直接用那個平台來做,以百萬的機器去做,所以年輕朋友不會只做臺灣的商業,還會透過這個直接去做日本、韓國的,當然還有進步的空間,所以或許以後讓年輕朋友不是只做臺灣的,而是要多做亞洲的問題,這可能是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謝謝。
我肯定經濟部工業局做這個計畫,因為工業局是做文的,他們是做武的,等於是文武雙重。其實我跟他們討論過,真的有8萬多人做資料的產業,但是這個是以前工研院做出結果,但是很多不一樣的討論,或許是參考的數值。
但是這個代價是因為我們認識林部長,所以他聽懂我的話,但是代價很高,但是很多民間不見得有這麼多的能力來跟政府機關連結,見得到部長跟誰,什麼是公私協力?像民生公共物聯網,在協調的過程中,有些人說這個資料應該放什麼,其實這個資料開放的諮詢小組,很多部會會選想要選的人,有些部會很開放,我想在座的好幾位主任都是很開放的,就一直往前走,但是有些是在機關本位主義在做的,遇到這樣子,怎麼辦?所以其實我出了這個事情之後,很多人寫信給我,這怎麼處理?公私協力對於我們實際上開放政府來說似乎是個名詞,形容政府很公私協力,但是機制是什麼,是不明確的。
我有個意見,像國發會報告的策略一,像公私協力決策發展,當然我知道這個意思,但我最近遇到的狀況是投訴無門,像氣象資料,原來都不會碰,但是今年因為一些事情,我主動去要,而且給國發會,氣象局的回函是高、中、低,我要的資料是變成低優先,結束了,當然我要去溝通,就花很多的時間,所以就找了林佳龍部長,後來部長說這個不對,要改變,所以弄了一個氣象產業論壇,就按照民間的想法去做。
那個是報告。
我是彭啟明,謝謝大家,我會持續與政府公私協力。
公布出來的話,有跟沒有就會來。
從實務上過去兩年,因為10分合作到100%的時候,落差不知道怎麼打,然後又公布這個東西,會製造很大的困擾,加了10分跟20分,所以我建議讓評審未加分。
I think an issue is about data science professional services that is very common in Europe, they are easy to find. They have lots and lots of clients, luxuries, everything, but in Taiwan, we seldom see this...
很早的草稿。
所以Open Data以後,諮詢小組就由這一個人把所有的資料速記在裡面?
不過這個同仁的名稱?
只有你(笑)。
我覺得很難做,臺灣政治文化的會議紀錄會讓各長官來看過,政治文化上沒有這一個東西,例如以前會議中我曾提了一些建議,到最後的結論都是很簡單的,都被刪掉。
我覺得沒有那麼複雜,例如警政署的犯罪資料要開放到某一種程度,如何解決?他說不能開放就是不能開放,台北市及有些縣市有開放,但是有些縣市就是不開放,這個怎麼解決?這個誰來決定?是國發會可以跟他說要開放嗎?我之前也有要過,像高雄氣爆時,我也去要過管線資料,工業局說有些是我的、有的是地方的,我的是國家安全考量,所以不能開放,而這一個事情誰來決定?
什麼資料該公開,什麼不可以公開?這個事誰來決定?基本上要有那個機制。
這是我們在西班牙遇到美國商業部(經濟部)首席資料科學家,他是臺灣孩子,是第二代在美國。他做的就是昇瑋說的,資料科學家,美國本來白宮就有一個CDO在裡面,以前我跟張院長辯論好多次,他說:「有啊!我們都有副首長,也就是資訊長,資訊長就是資料長。」辯論很多次,但是我覺得他有他的用意,但這還是不一樣的,「資訊」跟「資料」還是完全不一樣的內容。
對。
最後,大家很關心OPEN API,我覺得那個是技術上層次的問題,我們覺得很重要,所以很想多瞭解進度如何,大概是這樣。
採購的部分我相信您是專業,包括怎麼樣開採購、如何做,及用什麼資料平台做,像我覺得臺灣如果有這樣的方式,我們都應該可以類似像product或者是都有資料公司的平台,我們應該以這個為目標,扶植幾個臺灣的資料公司或者是資料平台,其實以前工業局的計畫都有在提這個東西,如果從工業局單方面去鼓勵與補助,其實很難有一個規模出來,因此很難有一個更好的策略。
另外,有人知道我要來,所以提到一些建議,因為明天要公布「DIGI+」,他們其實提到未來的建置都要有開放資料的概念在裡面,像物聯網及智慧城市,其實英國或者是芬蘭的赫爾辛基那幾個地方,都有開放資料的元素在裡面,讓民間有很大的參與在裡,並不是從事政府的標案在裡面,這可能要調整一下。
像我們去西班牙的時候,他跟我們介紹說他們有歐盟的Open Data,歐盟整體來看Open Data裡面有二十四個語言、二十八個國家一起來做,我們後來跟這一夥伴談的時候,其實有談到亞洲是不是可以建立一套?像我嘗試要用韓國的資料,我發現並不會用,我要寫信給韓國人,這個很奇怪。韓國最早的Open Data還要實名制,現在已經開放了;日本也很奇怪,日本喜歡用PDF跟EXCEL在裡面,所以其實我們有提到或許臺灣未來可以多承擔一點,幫亞洲各個國家,我們服務大家,可以多投入一些資源,可以弄一個跟歐盟合作建立一個亞洲Open Data的 portal,這或許是我們還可以趕快做、趕快領先的機會,所以未來像亞洲的資料夥伴,我們剛剛有講到六個國家,再加上印度,希望唐鳳政委跟行政院給我們一些協助。
另外,亞洲開放資料夥伴有一定的成效,我禮拜五也會報告,其實因為我們發現歐盟DG Connect G3,我兩年前有拜訪過他們,歐盟做Open data有法律專業的人先擬訂釐清這一些問題,並不是像臺灣由上而下要幹就幹,他們先把問題訂出來,然後先訂好一個策略目標,把產值跟效益說清楚之後再來做。
第二個是OGP,我們去年也有提過,但是國際現實很難突破,但是我覺得還是可以用成績去表現,所以可能大家是不是有一個很好的策略,未來找外交部來協助,畢竟這是屬於國際的活動,大家一起來努力,我們有一個目標來統合共識與參與突破;不然現在不做,再兩年後就完全沒有機會了,因為這在亞洲,畢竟目前還是大家都在看我們,還算是受到很大的矚目。
我認為國際的活動對臺灣雖然有壓力,但只要有努力就有機會。我有主動嘗試和主辦人說台灣有很大的意願,持續保持聯絡跟注入資源,大家都有這個機會,尤其我們很需要國際的舞臺,這個是第一個。
(簡報第6頁)另外IODC,像我們去年去西班牙會的時候,我禮拜五會再報告成果,其實我們有很大的期望,當然有很大的困難度,我們希望未來如果到亞洲舉辦的時候,臺灣可以拿回來,當然很難啦!我覺得很難,因為後面有一些Word Bank及UN的系統在裡面。
我覺得可以趁這個趨勢再起一波。
我也非常高興有唐鳳政委,因為我們參加西班牙或者是亞洲的活動,他們每個人都問我們唐鳳政委,因此你的知名度其實對未來Open Data臺灣推展是很有幫助,因為國際這行業的人都知道。
其實另外一個是因為去年Open Data得到世界第一,國發會都受到很大的鼓舞,我們大家都受到很大的鼓舞,國際上也都很認同;但是老實說,「第一」表示是國發會很認真,都會找出第一的項目,我看起來會覺得因為臺灣人很會考試,也就是題目是什麼,我們會趕快去找答案,所以就做得很好。但是,如果整個環境做Open Data做得比美國或者是英國好嗎?我們知道還有一定的落差。但這個評比對於整個政府或是以臺灣的外交處境來講,其實還是很重要的,我覺得未來一定會往下降,我們都應該有這個心裡準備,因為拿到第一,永遠不可能第一,會被人家超過去,因此未來的評比還是要持續互動,甚至讓國際有能見度。
那我就繼續。
所以,我覺得這個部分如何去調整這一個東西,也應該在每一個部會裡面檢討、思考,我覺得這是比較上位的,不見得是Open API技術上問題,這個是實際上在發生跟衝突的問題,這如果不趕快解決,這個會變成很大的阻礙。這個可以嗎?還是跳下一頁?
所以Open Data第一個是政府完全沒有公私夥伴關係的概念,他覺得這個是我的服務,你跟他講了半天,他還是覺得從這個部會的利益、施政的效益去著手,並沒有考量Open Data完了以後可以創造的機會。像美國Open Data,政府會說這一些所有的App都是開放資料的成果,陳坤助做那麼多App,是政府的成果之一,政府會很記住這一點去promote陳坤助跟政府單位自己,但是臺灣卻沒有這個習慣,這是我們看到很大的問題。
我們知道Open Data這個趨勢,其實早就做準備跟調整,但是要跟各位講的是,Open Data的氣象部分,臺灣Open Data的資料品質不好,很多人扒資料,Open Data的網站會變慢,但是政府的網站絕對不會變慢,Open Data的資料是二流的資料,有一點像私生子的資料,對一般人來說,當然是扒元配的比較好,不要扒私生子,如果流量很大的時候,Open Data會先被犧牲掉,他們常常會遇到這個問題,因此我們用起來會覺得很慢。但是我如果用美國的Open Data很快,全部就不在臺灣做了,全部在Amazon、Google去作應用。
像臺灣我們做了很多民間的服務,因為氣象局的長官很喜歡騎車的戶外活動,他就弄了一個騎腳踏車的網頁特別針對這個作服務,以前他們會想辦法找我們,我們會考慮有一些做公益,有時候會覺得他有在收費,所以我們也覺得他應該要付一點費用給我們,我們靠這個生活,其實也還滿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