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是聽大家的意見,過去開會常常是我先把狀況跟大家說明,因為在這個行業我已經有二十幾年的經驗。
共享經濟的議題當中我談兩個例子,一個是大家在網路上看到北北基的綠色共乘網,是鼓勵自用車共乘,但那個網站架設在那裡很可憐,因為用得很少,大家顧慮到的是一個安全、陌生,要讓他們一起搭車,但這一個共乘的概念是上班自用車的車主,我讓其他的乘客來共乘,因此是車主及乘客一起分享。
第二個經驗是到捷運到陽明山文化大學的共乘,我是計程車,車上有四、五個座位,甚至Wish車第六個、第七個乘客會更便宜,讓乘客負擔比較低,一樣可以使用到便捷的交通工具。
如果對整個國內租賃車及小轎車的營業產業來說,我想有一些創新的服務我們是不是要導入進來?剛剛提到共享經濟當中,因為專案的關係,我也跟幾個團體有談過這裡面的問題。
我有很多學生,他告訴我使用過的一些狀況,即使我自己沒有用過 Uber。
但我在上班的地點是林口,如果有需要就打給車行叫車,換句話說,我們在台北地區計程車是密度最高城市,台灣有8萬輛,台北就有5萬輛,國內計程車供給很高,但卻集中在都會地區,你說現在的科技是否業者接受?對不起,只有1/3的人有加入,大部分現有的駕駛都是傳統定點排班及巡迴拉客。
如果各位到台北車站的排班計程車這個是天差地別,消費者的生意是我搭的費用是同樣的費用,但接受到服務等級落差很大。
如果服務是另外一個選擇,有時候我要演講,我說我要搭計程車,但業主說要派租賃車給你,比較尊重。但有學生說坐了Uber的車,與租賃車是一樣的概念,但租賃車比較貴,所以有市場的區隔。
我今天沒有站在Uber或者是計程車的立場說應該如何,我只是就白牌車的共享之實際經驗與大家分享,我們未來在共享經濟裡面,應該要考量乘客在這一輛行程過程當中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