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插一個跟社企無關的問題,因為我自己比較偏研究新創,我看到一些文章就會看到,第一個是臺灣創投的市場不夠成熟,第二個是比較能夠拿到這一些知名加速器的資源或者是創投資源大部分是科技新創,或者是技術創新新創。
社企流有一篇文章出來說,好不容易熬過這一段時間,已經出現第二個門檻,也就是要如何突破?其實一般的新創也會遇到。我想要瞭解的是,一開始在扶植新創,也就是專業效率很重要,接下來是加速器,但是我們看目前的加速器,社企流那邊有一個iLab之外,公部門還沒有要繼續承載在我們那邊開始茁壯的社企?
剛剛我們提的是,可能在前面就先死掉了,但還會有後進出來……
可以瞭解一下,我覺得現在正要起來、準備主流化。
在還沒有主流化的時候?
但我們遇到的都是那一些組織?
我們會發展發現像社創,也就是比特幣好了,真的是蓬勃發展,靠著大家的力量。
我想要確認一下,像我們剛剛在聊的都是做社會創新組織,當然乙太坊或者是比特幣會納入,但是因為在學術上的爭議很大,我們就會用比較嚴謹的,像在討論社企的時候,反而在看一些二手資料或者是跟著老師去訪談的時候……
所以社創如果按照您這樣介紹的話,他們其實會像這樣的學習,然後跟著新創去走募資這一塊。
他們會怎麼做?
我想問一下,像新創到後階段,還有前期比較是融資,也就是比較偏向於我們新創的圖……就比較是在天使輪中的這一塊,但是我們到後端其實新創就開始去募資,可是募資就變成私人機構?
那他們像您這樣子觀察下來,像我們看到推動社會創新行動方案,也就是有看到資金取得的事情,這一件事我非常同意在外部影響力是絕對完善於一般的。這真的回到根本,你沒有這樣做是做不下去。Buying Power這一件事我有研究,真的很棒,但是在融資這一個部分的話,除了有一些銀行……
這個是我接下來想要訪談的。但是我想要更好奇的是,他們開始想要加入這個生態系,但是不一定有受過商業的訓練,或者不一定有像您所說的,第一個我比較好奇的是,他們現在大宗的社創團隊。
我比較好奇的是,因為我有來過一次,然後有從之前資策會的教研所,其實社創都非常危險,他們都面臨了很多新創遇到的……尤其是文創在掙扎中?
我的研究模式會比較想要去以……因為我們的新創是成熟的,我想看起來以新創所走的路徑下,社企會不會學習或者是模仿這個路徑?您剛剛提到我們最後想要關注的是融資,因為您有提到最終我們的目標是想讓這整個生態系規模化,但是角度是如果個體都沒有辦法下來,也沒有辦法擴大影響力、觸及率,這個根本不用說跟這個生態規模化。
因為剛剛整個是比較著重在社企概念或外部影響性,我們這邊的話,我的問題是會很偏向商業化,像您剛剛有提到必須跟市場接軌。
瞭解。他們會去設計一些補助,或者是拿到公共政策上的限制嗎?
瞭解。我想回到剛剛所有講的,就是社會創新其實是有一個過程或者是大項,社企還在裡面,但是現在開始會出現像你們的調查報告是用社創企業,所以我們很好奇……
像新創有科技、非科技、文創,這一類型的比較大的。
我們想瞭解你們怎麼去區分這一些?因為社創很多元,你們有沒有特別區分他們?
因為我們想先瞭解一下目前的發展狀況,然後才會更深入來作學術的研究,所以我想先問一下第一階段的議題,我們想要瞭解一下
你好,我是清大的學生,目前的研究主題是臺灣社企的規模發展,因為其實臺灣社企,或者是唸社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