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介紹的是:徐國勇發言人、唐鳳政務委員、國防部李喜明副部長、教育部潘文忠部長、法務部邱太三部長、文化部鄭麗君部長、行政院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顧立雄主委、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陳海雄副局長。以上是所有的嘉賓。
容我向大家介紹一下所有的與會嘉賓,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的趙天麟委員,趙委員還沒有進場,我們等一下會繼續介紹。
我們邀請所有的在場貴賓,先給行政院長林全院長一個最熱烈的掌聲,謝謝林院長來到我們的會場!接下來歡迎到今天活動的主人,內政部葉俊榮部長!
105年12月19日行政院核每年的4月7日即鄭南榕殉道這天,訂定為臺灣的言論自由日,彰顯對言論自由的重視。今年是言論自由日的首年,因此內政部整理過去臺灣社會爭取言論人權的重要歷程、重要事件,一起舉辦今天的活動,為了是喚起大家對於人權、自由等等的重視;此外,今天的座談會,將會進一步探討面對當前臺灣社會言論自由的挑戰,我們如何進一步深化臺灣民主,如何讓臺灣的言論自由能夠更跨一大步,我們在座談會當中都會精彩討論。
81年5月公布修正《刑法》第100條、廢止《懲治叛亂條例》,當時國人在思想、學術與言論之自由獲得更進步的保障,臺灣的民主也有了突破性的發展,鄭南榕的精神影響至今,不曾間斷。
直至78年4月7日鄭南榕先生自焚殉道,震驚社會,他爭取言論自由的精神因此蔓延開來,獲得很多迴響及肯定,也自此開啟一連串的改革。
直到76年7月15日,當時總統宣布解嚴,開放黨禁、報禁,但當時真正的言論自由尚未實現,主要當時《刑法》第100條對於思想、言論的箝制仍然還在。
戒嚴時期的臺灣,實施全面性的管制,包括政治思想、政治主張、意見表達、著作講學、藝術發表等等,人民的言論自由受到相當大程度的箝制。
歡迎來到今天活動會場,來參加「臺灣言論自由之發展與挑戰」座談會,我們知道言論自由是臺灣民主發展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權利,也是我國民主化發展中非常重要的核心價值。
各位長官、各位貴賓、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午安,大家好!
謝謝大家,論壇就到這裡結束,我們希望大合照自拍。
您突破非常大一步,政府從來沒有認為的這一件事。
如何鏈結國家?
創業育成組的長官都在這邊,相信都有聽到(笑)。
謝謝部長,請簡總回答問題。
第一題是不是可以請部長來回答,針對法規及實際上制度的解釋?
請李執行長,因為您之前也有提出問卷。
簡總經理,您對於Google臺灣的創新產業及價值是什麼?
謝謝李部長。接下來唐政委您給自己的目標?
謝謝泛科學鄭總編輯,請部長回應,哪一些做法推動臺灣的產業加速轉型?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剛剛部長有提到制度有制度的好處,唐鳳政委有提到有時沒有制度也有沒有制度的好處,其實國家政策並不是0跟1的答案,需要更多人的參與跟平台,讓大家來協作幫彼此找出路。我們九點結束,現在剩下二十分鐘,因為機會難得可以邀請到重要的貴賓,有沒有人對於現場的貴賓有任何提問,我們有二十分鐘的Q&A時間?
掌聲謝謝我們的五位來賓。
部長您自己少數在產官學研待過,在IBM、經濟部長、台大教授跟研發法人待過資策會跟工研院,在更新那麼快的趨勢,像產官學研的平台要如何建立?如何扮演各自好的角色?
謝謝分享,不要說監管角色,政府相對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責任跟真的怕出很多事,就我看來政府是滿保守的;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直接到最後一個議題。
不知道政委您在作為橋梁跟跨部會的整合,臺灣接下來這塊的產業、技術及人才究竟要如何做,才有辦法讓臺灣突破現在的困境,從舊的模式走到新的模式?
其實簡總有提到人才的價值其實跟以前不一樣,其實我拜訪了很多新創業者也都提到為什麼臺灣那麼多的新創業者那麼難找出口?那麼不容易被併購?其實我們在評斷一間公司是用廠房、設備及產值去評斷,但是人的價值這一塊大部分都沒有看到。今天工業局的長官也在這邊,其實很大一塊,工業那一塊或者是既有的產業那一塊要如何重新認知新的企業或者是新的價值,那個其實是可以被重新思考的。
請回應。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第二點,我們目前要討論的是,我們要如何去銜接臺灣目前既有的技術與產業能量?不論是在簡總分享或者是一開始部長提到的,我們知道臺灣的優勢很強,並沒有被年輕一輩所看到。以簡總的觀察來看臺灣的基礎有這些,在產業界、新創業界或者是政府,我們如何讓這一些人彼此被看待跟做更好?產業內部有如何的合作方式?
謝謝部長。剛剛部長有提到需要更多大家的參與,因為現在的模式不同,參與的方式不同,其實政府以來一直都有在更新這樣的方式,但是我認為有越多的參與,讓政府知道現在跟過去的差別有多少,然後政府更聽到現在的趨勢是什麼,其實政府會慢慢因應。
謝謝IC跟Sega的分享,其實公司的認定都是基於既有過往的基礎,不管是勞基法或者是公司的設立等等,都是在既有的框架下,現在的趨勢這麼快,政府到底要如何回應,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有難度的,我加入政府六個月以來,政府要認清到趨勢及調整既有組織的運作模式,讓所有的人瞭解如何銜接未來可能會變什麼樣子,再到接下來的制度改革、實際的立法程序及落實,整個過程是非常非常長,對政府來說並沒有那麼容易。因此,究竟未來要如何做這一件事?從公司法的改革上提供什麼樣的想法?不知道部長對於這樣的這樣有什麼想法?要如何想像跟政府要如何因應?政府針對現在的公司法、勞基法針對未來的趨勢要如何因應?
接下來半個小時,要針對臺灣未來的優勢跟創新做法作panel discussion,其實我們準備了三個子題,第一個會回應到部長所提到目前的創新制度,今天有特別邀請到IC創業業者跟Sega,我想要請教的是,您們作為新創業者來說,公司法已經要修正了,目前制度或者是法規上作為創新業者最需要突破的一環,您的看法是?
接著我們要大合照,請大家到台上拍照,謝謝。
掌聲謝謝唐鳳政委,我們要說為什麼要跪著聽簡報(笑)。其實我們「Mix Taiwan」想要達到的目的就是這樣子,大家三方不一樣的觀點,彼此激蕩,大家會覺得很特別,聽完之後覺得獲益匪淺,這是「Mix Taiwan」希望可以達到的事情。我一開始收到簡報的時候,完全不知道要做什麼,謝謝政委精闢的演說,講完之後我有87%理解。
掌聲謝謝簡總經理對產業豐富的觀察。我自己其實就是解嚴後出生的那一代,我們很高興的是在軟體產業的Google,其實在討論的是臺灣的硬體其實優勢跟優秀,其實我有很多朋友是在國外工作,我們希望看臺灣優勢的聲音,不要讓臺灣對於未來那麼悲觀。接下來邀請唐政委來分享她的AI觀點,我們掌聲歡迎。
接下來用最熱烈的掌聲歡迎Google臺灣簡立峰總經理,分享的是世代合作與軟、硬合作。
謝謝李世光部長為我們分享。經濟部一直以來都在做很多事情,我也是進來以後才知道,不論是像部長剛剛提到的簡化SBIR、公司法修正,或者是法人改革,就像部長說的,我們都需要大家的聲音,讓部裡面做得越來越好。
接下來我們就用最熱烈的掌聲,歡迎我們的經濟部長李世光,他將為大家帶來創新、創業滿滿的「大.平.台」(笑),謝謝大家。
接下來在部長上臺之前,我們其實部裡面也設計了一個快問快答,讓大家更認識部長,讓大家知道部長跟創新、創業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活動開始之前先介紹今天創新創業跟中小企業發展的長期擔任推手的長官及嘉賓,首先是政府的代表,行政院唐鳳政務委員、經濟部李世光部長、中小企業處葉雲龍處長、工業局呂正華副局長;產業界代表Google簡立峰董事總經理、Fitmily創辦人詹益鑑先生、愛卡拉創辦人程世嘉執行長;工協界代表的中華民國工業協會張文龍秘書長;我們要特別感謝提供我們那麼漂亮場地的台北科技大學李達生產學長;另外我們要特別謝謝Livehouse.in,因為有他們才可以贊助全程直播,讓我們的知識可以無遠弗屆分享,以上是工商時間。
品牌的啟動論壇也是以「Mix Taiwan 創意 X 技術知識分享沙龍」的架構,第一部分由創業者,因此請部長來分享制度的創新;第二階段會請簡總經理分享世代合作與軟、硬整合;第三階段請唐鳳政委來分享AI的觀點。很榮幸邀請到三位貴賓。
這個是未來「Mix Taiwan」的場次表,直播的各位或者是在座的各位,不論實體的方式或者是網路的方式一同來參加。
知識分享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創造更多的可能,分享就創造了機會跟合作,也不一定要怕被剽竊,因為其實技術跟know-how是要滿足很多條件才可以執行,風險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高。
除此之外,除了實體空間,我們在網路也會同步直播,把所有的影音放在Youtube開放,簡報放在Slideshare,未來的文播會在兩天後把所有的文字放在Hackpad開放,大家可以一直看到我們累積下來的知識有哪一些,找資料也不會忘記。
所以這是分享跟合作的機會,我們每兩週一次、一次三個主題,創業、技術跟AI趨勢,每一個主題二十分鐘,每一季六場,我們希望可以一直持續下去。
我們希望把第一季帶到AI的技術觀點,讓這三個人彼此互動、分享及激動出新的火花,我們希望讓分享成為日常、讓知識成為臺灣的基礎建設,因此「Mix Taiwan」其實就是讓技術、創意對話,因為創意不能少了執行、技術需新的想像,讓大家看到彼此共享知識來減少我們的風險。
這是我們在構思「Mix Taiwan 創意 X 技術知識分享沙龍」的初衷,我們希望可以去反思臺灣的基礎,奠基過去,找出既有的優勢,讓當下正在執行的新創企業或者是技術業者有一個平台可以彼此理解,希望把我們的趨勢帶進來展望未來,我們在第一季的趨勢是AI的觀點,因此未來的「Mix Taiwan」是創業沙龍,讓創業業者來分享遇到的問題,來跟大家說他們的技術優勢、技術是什麼,這兩個平台很難對話到,因為創新者是比較年輕,但技術業者是比較年長的,溝通的平台本身是不一樣的。
但是我們回過頭來看,現在的趨勢跟現在的產業基礎非常相關,如果以我比較熟悉的Big Data為例,如果沒有統計學的發展、演算法的發展、data mining的發展,及沒有硬體技術的增長,讓我們的儲存成本越來越低,其實也不會有現在的Big Data,因此在看趨勢的時候,我們要回過頭來看我們有的基礎是什麼。
對於臺灣來說的話,下一個趨勢或者是世界趨勢到底是什麼?如果我們最近看新聞或者是看一些報章雜誌,可以發現趨勢多的不可勝數,不論是AR、VR、Cloud Computing、Big Data、FinTech、Software as a Service、Blockchain、Bit Coin、AI及IoT等等,趨勢的文字一直跑出來,但是時間跟蜜月期反而越來越短;間接代表大家對於未來的焦慮、不確定下一個趨勢到底是什麼。
如果我們看整個產業的脈絡,從一開始工業電腦的開始,再來是個人電腦PC,再來到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這些破壞式的創新不只是改善了我們的生活,產業鏈的發展也造福了許多國家與人民。
大家都知道「亞洲四小龍」,很久沒聽過,對不對?1960年代經濟起飛,臺灣、韓國、香港、新加坡有這一個稱號,如果我們去看一下這二十年的狀況,臺灣是最下面的那一條線,Y軸是我們的人均GDP。可以看到臺灣穩定的成長,但相較於其他的國家,南韓是藍色那一條線,從落後我們到現在超前3,000元,新加坡跟香港到現在已經超越了工業大國日本,其實以臺灣這樣子工業比較吃重的國家來說,我們要找到下一個趨勢或者是下一個產業,相對新加坡、香港而言其實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