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先到這裡,謝謝委員的幫忙。
但是我覺得太陽能的問題,比如躺在那收租金就好了,這個政策……
其實地那邊很難,就是說那邊地很大,探勘是另外一組人。
這樣最好。
不是說沒有,要重新來一遍,因為要知道水路是怎麼走的。
並不是什麼地方都可以做,一定要經過事先的研究,成功率才會高。
對,因為我們挑最難的地方做,東石是地層下陷淹水、缺水最嚴重的地方,如果能成功,其他類似問題的地方就更有機會解決了。
其實要找那一塊地只有一家太陽能業者,也已經簽約了,只是在等縣政府核下來。
我們有試過透過中間人找到太陽能業者,但是目前沒有得到什麼回應。
可以談一談,說不定可以合作。
這個我們要找到太陽能業者,接著是太陽能業者是否願意跟我們合作。
現在太陽能連過不過都是未知數,要批早就批下來,已經等很久了。
沒有辦法確認,太陽能看起來有自己的計畫。
之前有一批人在合作運作,但沒有什麼下文。目前我們請人來協調土地問題,做到現在卡在太陽能又跑出來,他們是用比較高的租金來承租,那當然地主就會傾向跟太陽能業者合作。
如果以醫院來比喻的話,試看看就會知道了。
對,以整體流域來看,除了缺水的問題,還會有淹水與污染的問題,如果水汙染沒處理好,水排到哪裡就是污染到哪裡。
當地最多的就是魚塭,所以我們必須從符合當地現狀來開始切入。
他們有自己一套的做法,他們的做法,因為當地比較是缺水,所以會想辦法解決所謂的缺水,因為養魚必須要有水,但是對於淹水跟水污染,就比較欠缺,另外我們是對整個流域做了整體的偏鄉發展規劃,
所以這個對我們來講不是不能做,他們養了十幾年是不是改變這個習慣,也很難,所以我們乾脆直接找塊地來做整體示範,這裡面也會有很多技術存在,以後或許也會成為另一種商業模式。
但是責任要如何釐清?
因為我們必須配合,是否願意改造或用指定的方式養殖,這個很困難,如果按照我們的方式做,有些問題發生很難釐清,例如魚死了怎麼辦?
看是解決什麼問題,我們是把偏鄉地區的經濟、環境,甚至教育都有考量進去,未來若能結合政府不同部會,把影響力發揮到最大都是好事,若能成為市場商業機制,相對也會減少政府資源支出,特別很多都是人民納稅的錢。
協會比較多元,它有它的難處,主要財務來源來自"多元化"的補助,政府有它要的績效,能發揮多少功能可以再深入了解看看,所以社會企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靠補助而且要自立自強,但未來不排除合作,發揮更大影響力。
我們提出的算是一個流域的概念,以商業模式做整體的國土規劃,我們只是起頭做個示範,示範做得好才有機會擴大,讓地層減緩下陷、低窪地區減少淹水、下陷區用廢土回填,使土地恢復生機,整個流域(地區)才有機會重新發展。
沒有。
對。
是。為何會有農地?因為挖出來會有廢土,就把低洼的地方填高,因此就要把地拿出來做所謂農業的用途。
沒有。我們一部分是要拿來養殖、一部分是要做農業用途,要這麼做的原因是,那個地方叫做「東石」,就是下陷區,我們的做法是讓第一個地方更低,水就會往低的地方跑,其他的淹水地方不會淹水。
有機會可以跟全世界分享台灣經驗,對臺灣是還不錯的未來幫助。因為要朝這方面去走,我們做的一件事是用賣魚的商業模式去解決水資源的問題。我們要做的事是成立剛剛所講的「示範區」,我們目前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土地取得。
我們先跟政委介紹一下我們在做什麼,我們是台灣好漁,我們的的夢想是希望可以解決水資源的三個主要問題:淹水、缺水及水汙染,同時也解決食物短缺的問題,這個是全球性的問題,如果在臺灣做得好或者是可以做示範的話,
為什麼想要知道?因為社會企業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我覺得也是大家需要的,也就是研發,我希望將來會有一個空間是可以提供大家作為研發使用,特別在座有很多食農團隊,我希望他們可以從一級產業進入到所謂的二級產業,但是如果在研發這方面有一些師資及其他的知識進來,甚至將來量產的時候,總不可能自己家裡面做,如果有一個工廠,現場就可以量產,如果有符合這一些法規,我覺得很好,不然像企業將來要量產這一些東西,甚至在研發的過程中,就會遇到很多瓶頸,所以如果可以幫大家一起做,我覺得很好,謝謝大家。
這個概念我覺得不管是從名字來看或者是從內容來看,我們可以看到有一個「實驗」,而第4頁有提到所謂的「試驗」,其實我覺得都很好,但是我想知道的是實體的內容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