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以這一棟社創中心來說的話,在定位上,不管是培力、培育這一些創新者,給他們資源、支持或者是匯集,在組織這邊或者是政委是用什麼樣的立場考量?您剛剛提到做太多,有一些事情就不過來做,您提供什麼樣的資源或者是如何支持?
所以大家在現場可能想到一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解方的思考著可以是更廣泛?
當然跟一些大學或者是教育部對話,但是我們很希望更知道是不是可以先去嘗試做的?反正我們不在正規的系統裡面,我們要做滿多的嘗試是比較快的,相對的限制沒有那麼多,所以我們也滿想聽聽看政委有沒有什麼建議或者是看到的方向上在培養老師的階段,我們可能可以去試試看或者想的面向?
如果回到課綱本身,因為下一波的課綱,其實整個教學的理念、我們對學生的期待是很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走在訓練老師這一端,想的是核心關鍵要幫忙準備的,或者是一個老師一樣,最重要要建立給他的那一個不管是mindset或者是核心的能力,會是什麼?因為我們知道現在其實有滿多在討論下一波師培的方向。
理解。
不一定是六年級的小孩,普遍來說,我覺得那個目標可以再看,可以是青少年或者是國小的學童,我的意思是如何把這樣的服務,像我們支持心理諮商的這一塊,但是我是以一個NGO或者是社企的形式去支持它,但是我要如何把這個東西模組化,又或者是把這個東西商品化,又或者是一開始發想這個東西的時候,讓別人第一個看見你剛剛所說的看見這個價值,一方面可以讓它永續,二方面又可以真實回應這一些孩子的需求,而造成所謂的影響力。
我們在想像的時候,很難把它跟社會創新或者是要組成一個model的東西來結合在一起。
但是我想的是如果是用社會創新型態去做的話,其實在教育領域好像很多,除了教材以外,很多時候是沒有所謂產品模式,就是這一套模式要如何跟所謂想要提供給孩子教育、服務或者是其他這一些支持去結合?我覺得這個也是我們離開教育現場想要多做一點嘗試時常常會遇到的一個瓶頸,這個是第一關。
因為自己對社企有一些認識,我之前是老師,所以我畢業之後也在想說的確在現場看到可以再做更多,比如像小孩的支持不應該只來自學校的老師,可能很需要課後輔導或者是社區型態的幫忙,才可以支撐小孩,比較可以順利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