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便性」的「最後一哩」要發展比方結合提供叫車服務,這個如何被民眾使用?如何在校園裡面做封閉場域的測試,也就是2018年在學校推動,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選擇智慧駕駛、用路安全及減少交通事故,這個是最終極的目標。這個圖表的內容是我們建議可以參考使用的。
(簡報第16頁)我們建議可以參考日本發展的自動駕駛,就像是千葉的九州大學,他們要解決的是安全性、一個是利便性、一個是社會的認同度,每一個課題都會有相對實驗的主軸,包含車輛安全,階段性在道路上逐步增加強度,而針對這一個車走在路上、針對行人包含道路的標誌、針對其他車輛安全。
接著是一般駕駛人在路上看到自動駕駛會有什麼反應,透過這一個實驗知道。接著才是基礎建設。
(簡報第15頁)像剛剛中小企業處報告,也就是法律的問題要先討論,比如資料蒐集,像日本在做的三個測試,最大的目的是在資料的蒐集,然後再做一些數據的分析,以瞭解這一些人如何用自動駕駛車。在責任的問題,包含責任規劃與保險model。
(簡報第14頁)我們可以參考日本自動駕駛的安全規劃,這個已經講了四個Level的標準,就是在Level 3是在2020年東京奧運可以達到,完全沒有人是在2025年的非封閉場域裡面,提供自動駕駛的服務。
第三階段是在比較多學生的主要區域,因此分三階段來做,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要測試安全性、利便性與社會受容性,因此三個維度的測試,我想是在這一個校區可以被做大的,因此主要的技術挑戰,剛剛ARTC也有提到,主要是路口偵測、號誌等辨識、行人偵測及標線偵測。
第二階段是在體育場的部分,也就是開始有一些人、車。
(簡報第13頁)這個是我實際參觀的實際案例,預計2018年下半年在九州大學,而這一個校園的腹地非常大,可以讓巴士、汽車、機車都可以進去,因此感覺上就是擬真。他們結合了九州大學、福岡市政府、NTT Docomo、DeNA共四個負責不同的角色,而推展三個階段智慧駕駛的服務,因此第一個階段是在這裡,這是非常小範圍的封閉場域,在上面做巴士站體,然後車子在這邊繞行,目前這個實驗已經結束了。
ZMP是一家打造自動駕駛車的公司,因此專長是用機器人,他們也整合了當地縣市政府,像千葉、秋田,在這一些不同的場域上實驗,日本未來是老人化社會,因此在醫院、廢棄鐵道上可以改裝成道路,並提供一些接駁,甚至是2020年的東京奧運,可以提供觀光客載客服務。
(簡報第12頁)自2016年先在日本的千葉縣,同年也在秋田縣做自動駕駛的服務,也是EasyMile的車。九州大學也是這一台車,這一家是做電子商務,提供後端雲跟service雲的營運服務。
(簡報第11頁)EasyMile在芬蘭的道路側試,很多人都有試乘過,最大的載客量,坐跟站大概是12人,芬蘭來講,就是提供「最後一哩」的接駁服務。時速大概是10多公里,感覺上還可以,20公里我還沒有坐過,20公里是雙倍的速度,這個車最高的速度可到40公里。芬蘭也想透過自動駕駛車去實驗新的產品,來填補交通的不足。
(簡報第10頁)nuTonomy在新加坡去年的實驗,最主要也想要實驗利用自動駕駛車提供自動叫車的服務,因此他們在新加坡跟政府單位、很多企業、學校合作共四方合作自動駕駛車的實驗。他們現在也跟一家東南亞,他們要在新加坡,也就是這一期的雜誌有講到新加坡的無人經濟,事實上自動駕駛車也是他們準備的項目之一。
(簡報第9頁)Uber的vision希望成為無人駕駛的叫車平台,因此這一些車廠都是替Uber打工的合作夥伴,因此Uber未來可以跟Volvo、福特、Toyota合作,這是他們想要做的事,這個在匹茲堡做的實驗。因為Uber在那裡創了新的中心,CMU裡面有四十幾位做機器人的教授,全部都被挖角到Uber了。
(簡報第8頁)這是ARTC的資料,這張資料主要是在講說資通訊廠商在自駕車裡面,EasyMile提供了它的心臟;Navya是一家法國的零組件公司,是自動車的廠商;IBM是美國的場域。他們都是提供一個開放的平台,然後發展出一個所謂提供短程接駁的自動駕駛車。他們各自在不同的城市。目前來看EasyMile在日本方面合作非常好。
我們想要以這25個案例來作區分,橫軸是場域的開放性,越往右越開放,綜軸是這一台車的速度,越往上、速度越高,這個是非常密集的。也就是說,現在大部分我們在全球自駕車的測試中,大部分都是開放型的場域,而且速度沒有那麼快,可能提供最後一哩接駁服務為主體。
後面我打算舉幾個例子:第一,Uber不做自駕車,但是他結合了做自駕車的車廠而提供叫車的服務。第二,波士頓的一家新創公司叫做「nuTonomy」在新加坡做自駕車的實驗之外,也在波士頓的港邊,也跟MIT、當地縣市政府去作自動駕駛的測試。
因為後面的案例太多了,所以沒有打算一個個介紹,ARTC有非常完整的資料,有附在附件給大家參考。
自2017年開始,我想從1月份的日本福岡的九州大學、NTT Docomo做的測試,從昨天的新聞是高雄市跟法國Easy Mile去簽,要在高雄市做這樣的測試。因此整個測試來說,當然美國最多,而亞洲國家的日本、新加坡、韓國都在做這一類的事。
從2009年開始,第一個Google自動車的測試,自2015年慢慢開始多,去年開始的量最大,因此從時間點來講,去年是自動駕駛場域測試最蓬勃的一年。
(簡報第3頁)謝謝ARTC的資料,這裡有一點修改,其實從今年1月,資策會跟廠商有一同到日本的九州大學,因此改成25個例子,日本有一個最新的例子,我們後面會再介紹。紅色的部分是Shuttle Bus,後面有一個簡單的分析。
因此自動駕駛其實從軟體的角度來看,其實是一個平台,可以去解決社會上交通的問題,也可以去作科技的創新,透過種種場域測試的手段,或者是透過軟、硬整合,或者是跨域,因為自動駕駛除了軟體的人之外,非常多人,像法規的人都要一起進來努力這一個問題,甚至自動駕駛可以產生新的商業模式。
從車聯網到自駕、到共享、到節能環保的電動車,這是一個趨勢,世界大部分的國家在談自動駕駛,都會從所謂自動駕駛的車體跟服務本身,也就是CASE,因此並不只聚焦於車本身,而是要談自駕車服務,也就是軟、硬整合來提供car sharing。
各位長官、各位先進大家好,我是資策會蒙以亨,這一個報告是由資策會跟ARTC一起合作,ARTC提供非常好的寶貴資料,我們整理成國際案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