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剛剛講跨界協作之外,我覺得其實臺灣現在的教育比較少,像剛剛也有提到把組織跨起來,針對SDGs一些mission或者是專案,大家發想怎麼樣創造出更好的商業模式,或者是更好的解決方案,我想系統思考在這一個部分絕對可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像歐洲牛津大學的經驗也是很好的。
其實永續的話題,過去沒有被關注,但是其實這個就是好的投資,也就是找到一個大家都沒有看到的地方,這個是其實好的,只要能夠導引到這一個方向都可以的,因為其實企業主也不是B2C,而是B2B,所以不見得有這一種事,結合學術、商業、青年創業。
一開始是掌握這麼多資源的時候是做這一些事情,也就是釋放資源來創造新的經濟體產生,如果可以找到商業模式的話,他不太可能可以。
所以如果有這方面的知識,其實更容易突破,所以臺灣的金融法規其實對VC,或者是像這一種是很爽的,所以不清楚這一塊,就跳過去那個地方,我是覺得這樣子永續是很貿易的,但是利用這個來做整個臺灣的產業價值鏈,把永續的這個一開始就放到NDH,不能單獨這樣子做,因為只做這樣的事情,就算是年輕人也好,肚子都還沒飽,這個應該是有錢人的想法,這樣的接觸是讓臺灣的qulity達到平衡。
對。就可以新的思考,不管是經濟部的大小,其實都應該是要有一個整體從B2C的概念,可能需要行銷人才,所以臺灣的教育才會公開,並不是全部都追求,像臺灣最大的是台積電,所有的高端人才被吸走了,因此我就變成培養如何被他吸引的對象,沒有辦法有新的產業出來,也許是喜歡行銷,我可能在這個地方會發揮,我喜歡金融,但是過去好像金融法規不太對,因為之前臺灣的是在金融產業,像國外的VC等等。
怎麼樣創造新的產業鏈?必須把企業界的,也就是突破基金會的思維,對他企業可以打造新的產業鏈,這樣才可以達到最好的。
但是臺灣坦白來講是2,000多萬人的購買力其實滿強的,還有可以創造的產品,所以從B到C的部分是沒有的,像剛剛講的是創業,也就是面對消費者,如果是面對一個企業,很簡單,你要做一個模組,就是需要一個模組,這個產業沒有的話,創業就沒有了。
突破創新本來是切出一塊,跟本業沒有關,但是可能會自我成長,所以那個是跟幾個大的保險金融機構來協助他們,一方面有基金會來資助他們,二方面是這一些學生也真正進入到這個企業來看所帶來的專案當中,確實有幫助。可能最後是希望這樣的平台架設,也就是如何跟現有的產業鏈來做突破性的思考,因為臺灣的產業鏈並不像美國,可以從頭做到尾,還有B2B的。
更重要的是,他也協助產業來做center,所以傳統有一些產業,也就是成立一個基金會想要做好事,但是這個基金會的預算是…
從商業模式在早期的時候,就之際可以去,所以很實務,也很原創性,主要是上完課之後,如果是認真去做,是可以實踐,當時主要的目的是把這個打開,不只是商學院,也就是整個牛津大學將近40個學員,各個科系都可以在那邊做創業。
所以有金融上的知識、軟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剛剛也有提到的是,可能有幾個team,也就是模擬創業的模型,個人來講的話,可能就是在做研發,像剛剛所講的。更重要的是,學校怎麼樣跟他互動,不管這個是傳統學校或者是新創的學院,必須要再找業界的資源,所以當這一些專案出來的時候,的確是去找到一些真正在金融的創投,或者是自己成立一個天使投資人。
謝謝。我覺得這樣的發願是非常好,有很多細節,過去在這個過程,從歐洲最年輕的商學院怎麼樣突破,應該是第一名的商學院,其實就是一個主題性的,所有課程的設計都是希望假想學院也是有他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