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發言的重點是,社企們專注在永續這一件事的時候,我們想要知道的是,政府可以給我們支持的是什麼,政府對台灣社會企業的願景是什麼,這是我比較期待的。以上先作第一次的發言,謝謝大家。
另外,我們很期待在政委的任期內,能夠看見我們的會議不是這樣的型態。我們公司立案地點在宜蘭,但我其實是從嘉義布袋上來的,依區域性本來應該要出席的宜蘭、南投基地夥伴有重要的會議要出席,所以由我代表。我們沒有實體的辦公室,透過每一個禮拜的線上會議連絡事項,正因為現在的網路非常發達,所以我們青年可以回鄉,大家在家裡或遴近的地點辦公,真正落實責任制,真正落實我的夥伴可以回家陪爸爸媽媽,因此我很希望未來我們的會議可以用視訊的會議。
我們都有這樣的熱情,那我想要知道:國家想要把社會企業的生態弄成什麼樣的系統,我們想要知道。
會投入社會企業的夥伴,一定都有很不一樣的思維,我們對於投注在永續的這一件事情上是有熱情的,永續是我們要的, 以我們餐桌為例:我們看到要讓農業永續,就是土地及營養的支持,但現階段看到大部份土壤出了一些狀況,或是可能有重金屬的問題,我們看見這個問題了,所以想著:如何用我們的力量讓它永續,因此我們發起了這一個計畫,將我們的熱情投注在這一份事業上。
我自己的感受是,臺灣是以中小企業為主,政策非常明確,可是在社會企業,我們看不見我們的行政部門團隊對於社會企業發展的未來想像是什麼,怎麼樣來創造社會企業的生態系統?還是用傳統的KPI嗎?還是用傳統中小企業的思維嗎?我想不是的。
其實,過去一年,我們很積極發展國外的業務,所以過去的跟社企相關的會議較少出席,這一次會選擇出席,是我們看到臺灣社會企業目前的發展,有一點擔憂,因為我們看不到,究竟臺灣政府,要讓社會企業成為什麼樣的狀態,我看不到,政府想要做什麼,對台灣社會的願景是什麼?
我們公司在2012年透過Fly.V募資平台,成立了「稻田裡的餐桌計畫」,在臺灣人民的共同支持下,發展了六級新興產業,發起的目標很簡單,希望青年回到農村,因為務農的人平均年齡是六十五歲,如果農村沒有人的話,二十年後,農村就沒有人營運了,所以當時是這樣的想法而建立——並不是我們支持農村,而是我們需要農村——所以我們透過這樣的發起,在隔年成立了公司。
在這一次的會議,我要先感謝經濟部,我們在兩年前進行轉型的時候,有很順利融資到信保基金,公司今年成立第五年,在第三年做這樣的轉型,我們是做計畫型的嘗試,要變成正規軍,評估每一年要做到營業額所必須要的週轉金,當時經濟部的資金就是即時雨,所以我要先代表公司感謝經濟部。
各位與會夥伴大家午安,我是來自宜蘭的稻田裡的餐桌計畫,我姓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