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要講幾個點,我覺得有很大的問題。
我跟著補一個案例,Obike前一陣子在網路上引發非常多討論的時候,有人提到好像沒有在臺灣聽到自行車業跟Obike維修的這件事,很多人擔心說如果今天騎Obike,如果摔車了怎麼辦?又或者本來要找這台Obike,但被移走了,找不到,這該怎麼辦?這也是大家可以好好思考的問題。
甚至進一步好好處理的是,請問平台的責任在哪裡?如果今天出事情,我們可以說就是那兩個人自己弄,把它處理掉就好了,就這樣嗎?這是我們要的共享經濟嗎?大家好好想一想,謝謝。
剛剛有提到容錯的範圍,我相信人身安全、乘車安全、住宿隱私,不應該容錯的範圍吧!我們有哪一些東西是不可以容忍犯錯的?有什麼東西是我們的底限?我覺得這個我們要好好釐清。
像Uber之前有發生撞車或是被帶去強暴,最近網路上也有人提到住Airbnb後,發現房東裝針孔,像這種問題我們該如何處理?
再來,我覺得還有一個點也是非常需要提醒的,也就是風險要評估。剛剛楊執行長提到很多共享經濟都是先發生,各個國家再檢討並弄監理。要問的是,如果這一段時間出事情,再提高監理門檻,這段時間發生的問題、風險是誰要負責?是政府或平台或業者負責?
剛剛楊執行長提到希望我們思考發展的策略是什麼,我個人其實非常同意鬆綁不合時宜的法規,但我個人會認為目前臺灣的政府並不太適合發展策略。其實我們看得到臺灣產業很多問題是來自於過往的策略出了問題,那些策略為什麼會出了問題?是不是政府諮詢的人不過多?可能只是小圈圈,或是政治人物在選舉時跟財團有什麼關係?這個我們都不知道。而這種種的關係,都使發展的策略歪掉,我們國家的錢投入在上面不就浪費掉了嗎?這個是大家要思考的問題,我個人認為至少目前臺灣的政府不太適合發展。
甚至要進一步拉高來看,請問共享經濟的業者與平台要進入臺灣的時候,該滿足的條件是什麼?政府是不是有一個彙整的地方直接告訴大家,讓那些業者直接到這個地方查閱就好?
看政府是不是有機會可以好好揭露?這一些共享經濟遇到的法規限制,為什麼會存在?這個法規限制存在的原因,可能是保障人民乘車的安全,至少要告訴我說為何會存在?如果這個東西要取消或替代的話,取消或替代的方案是什麼?
我自己有不少新創圈的朋友,其實也滿常在臉書上看到很多人抱怨說臺灣的法律限制多,都不能創業,尤其共享經濟出來以後,用非常多的人用Uber跟Airbnb當例子,認為臺灣法規的限制多。
大家好,我是民間司改會資訊專員、不當黨產委員會兼任委員雨蒼。
謝謝。
但更高層誤會,以為你要去建置這個第三方機制……
像之前在不實訊息的部分,你可能認知的是第三方的訊息跟FB……
這個傳染的過程,也要你在的時間夠久,對吧?
最後的最後,我想要知道的是,其實你剛進入公部門的時候,你回答記者五問題的時候,你說要做持守的安那其、公僕的公僕,你在這一個職位做到什麼樣的改變?你接下來會改變你的方式或者是會持續做?
瞭解。這個是你在這邊做類似像滴水穿石?
假設今天有一個公部門,好比已經有一群朋友,大家都想要使用這一套,但老闆不知道那是什麼,但是他們希望你可以告訴他們老闆。
你剛剛提到slack,日本當初被美國用黑船打開,如果沒有被逼著,就不知道。其實文化快要到位,缺臨門一腳的時候,你還是會堅持不用權力下命令嗎?或者是你覺得用權力下命令會有什麼缺點?
有沒有PDIS內部管理,或者是另外一方面到公務機關對公務人員的管理,因為你自己在外商工作過的經驗,你自己怎麼看?
收尾階段,想請你說說看,你到政委這一個位置這麼久,有沒有看到政府裡面有哪一些制度的缺點,可以改善也需要大家持續關心的?
會不會出現權力指揮上的混亂?會不會導致部會主管混亂?
剛剛也有提到數位國家分組,未來會成立諮詢小組來擴大參與,這個參與可以做到什麼地步?你們在這邊做的決議,所影響的層面會到哪一些?
你在「DIGI⁺」擔任的角色,是副總召集人及數位國家分組的共同召集人,這裡面你扮演的角色大概是什麼?
「DIGI⁺」跟「亞洲・矽谷」有什麼方向上的不一樣?大家一看會覺得是類似的東西。
我想問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現在有很多職業十年前不存在,「亞洲・矽谷」這一個專案有沒有機會去處理到也許過了一、兩年冒出新行業、產業,有沒有辦法?
理解。
我有注意到「建請解除追蹤」的部分。
其實把這一個過程拉到非常前面,並不是政府有了政策找他們來討論背書,而是政策背書就是由他們的討論中慢慢形成的。
接下來還有兩個滿大的業務,一個是「亞洲矽谷」,你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我的意思是,看到這邊,很多是公司,政府也許在執政容易接觸到的人群,有一些人不容易接觸到,也許是基層勞工或者是弱勢族群或者是上街頭的NGO。
青年事務,有一個青年諮詢委員會,有沒有辦法讓青年諮詢委員的產生更有包容性、找更多,甚至也許那邊人本身就是反對政府特定程序,或者是本來對政府有特別強烈意見的人。
在青年事務方面,目前也是你主責的業務,目前青年事務業務辦理為何?
因此網站揭露這一些社企,避免公司只是打著社企的名號?
比如看道路邊推攤車的老太太,但是也知道背後有NGO在協助他們自力更生?
讓大家認知到這一個企業賣這個東西,如何可以保護到社會?
我們往社會企業的部分,我們看到唐鳳其他另外幾個議題,包含社會企業,要不要談談看現在認知中的社會企業是什麼及臺灣社會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及挑戰是什麼?
之後的回應也會加入嗎?
這一件事有慢慢內化到公務體系。我們慢慢往下一個方向走,「Join」平台沒有提到,「Join」剛剛提到非常多的案例,這一年來,「Join」平台有沒有什麼地方你覺得運作還不錯,有沒有什麼地方你覺得還需要改善的部分?
有什麼別的小改善嗎?
像政府網站HTTPS進去之後會出現錯誤,像這一些小問題,你這一年來有沒有做哪一些改善?
也有做敏捷開發相應的發包案?
在這一方面,目前有一些改善嗎?包含Waterfall的案子導致產出的成果不符前過的預期,前期預期不乏分析而要求改善嗎?
其實政府的採購還有另外一個問題,也就是採購是Waterfall,一開始在撰寫RfP的時候,不一定有資訊背景,或者是可能直接找廠商寫得並沒有非常好,開出來的要求就可以外掉了,但廠商做出來又是Waterfall,而廠商跟政府溝通的機會變少了,所以只能驗收下來,驗收失敗或者是做規模變更,總統也會因為壓力而不敢好好處理。
按照採購法的進度,包含要求廠商一定時間輔導之後,要提供結構化資料、API,這一件事有沒有改變廠商跟公務員的認知?
很多時候其實我們知道各部會的系統,常常是不一樣的廠商做的。同樣的資料,不同的欄位名稱不一樣,有沒有方式讓它統一?
可是這邊的資訊系統,大家想到的是政府網站,但事實上政府還有包含內部的系統。你的意思是內部系統未來也必須要做?
像品質方面的改善,目前這一年來,有看到哪一些地方要推廣的?
接下來g0v朋友比較在乎的問題,也就是有關於開放資料政策。大家都知道雖然之前臺灣的資料開放非常多,今天也有人說已經到3萬筆了,很多開放資料品質參差不齊,有人說說開放XML,然後是一個網頁下載。
我希望他可以面對的問題,但他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個問題是他要面對的,所以也只能透過一次次的會議讓他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