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風險的方式是:依照特性去管理規範,或者是自主管理,又或者是階段性的進行條例限制,負責的單位是環保署、教育局或者是衛福部、經濟部。
這可能造成的風險有:明確禁用或者是限用時程,民眾不會配合或改變行為;教育資訊不明確,家庭教育背景會因不同的人而無法配合;像攤販形式無法改善,無法加強管理;即使知道問題,也是不想改變生活型態的人或店家。
像手搖杯的優惠提高。再來是利用一些大眾媒體,比如《看見臺灣》的電影融入社會。又或者改善用餐環境,像環境意識、觀念多加強深入人心,也就是形成榮譽感,政府會推廣作為一些節約節省行為,讓民眾感覺這一些行為,當下做這一種事是丟臉的,回收前清洗處理,並且做垃圾分類的加強教育。
我們就從三個面向開始,第一個是自主養成的行為改變,也就是自動自發的概念,從教育宣導、從小紮根、教育養成,不使用免洗餐具的習慣,像日本學校會落實生活的營養午餐、垃圾分類,並非環保課程無法融會貫通。
最後一個是可分解餐具,剛剛也有提到可分解餐具現在沒有進到循環當中應該做到的堆肥等等作用,因此現在免洗餐具有這一些問題存在,以永續發展的目標來看,這個是不可持續的項目。
在垃圾焚燒處理的過程中,很多的外部成本並沒有反應在價格上,因為我們現在是隨袋徵收的垃圾,我們付的垃圾費也沒去cover原本垃圾要處理所須的成本。
臺灣在免洗餐具回收率很低的問題,可能跟一次性餐具接觸食物過後,比較不願意拿去做資源回收分類,又或者是清洗這一塊的問題,因此造成一次性餐具是直接拿去作垃圾處理。
之前有做過調查,發現日本東京大學有一個報告,單次製造紙餐具的用水,會比我每一次去清洗一個塑膠環保餐具來得更高,如果一個塑膠環保餐具使用五十次,因為塑膠餐具製程的過程要用水,製造一個紙餐具的用水會比重複使用五十次的環保餐具更高。
我們從免洗餐具的角度,像現在的免洗餐具,剛剛那一位先生提到要清洗的水劑問題,就我所知,製紙的過程是很耗水的,製造塑造餐具也是要冷卻的過程,要耗水,你有真正做到全生命週期的評估是每一次洗餐具跟每一次造一個免洗餐具使用的用水量,哪一個比較高?
剛剛說到永續發展,我覺得今天講到地球上很多人,用資源的問題,我覺得免洗餐具要考慮接下來永續發展的問題。
大家好,我是志龍,現在類似有一個社會企業,叫做「青瓢」,希望提供一些活動可以用環保餐具配送的方式來替代免洗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