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府的「資訊安全」能力,是否能面對網軍跟特定機構干擾侵入?
開放政府有終極目標嗎?離這個目標的進程設計如何?
如何看待網路言論跟傳統大眾傳媒的差異?
如何看待「網路公民參與時代」與「傳統代議制」之間的關係?
從第九屆立法院開始,大小型會議都要求直播或錄影或上網,而且現在就連黨團協商,之前說所謂最後的堡壘也被這樣子處理了。但是民眾認為還是會認為私下到飯店、餐廳或招待所喬,然後喬完之後再上場演一場戲就可以了,您認為應該如何處理?
會不會有世代的問題,老人家(普遍五十歲以上)他們不會用科技(也不會想學),可是他們很常受到臉書、line上面奇怪的文章(未經查證、偏激)影響,怎麼辦?
政委號召募集熱血公務員,請問您的想法是什麼?
人人都能表達不同意見是民主社會最珍貴的價值,但是當前臺灣社會資訊混亂,每個人都搶著當柯南,都搶著當專家,任何政府與社會大眾應該如何能夠有效地過濾調偏激或不正確的資訊,讓每個人得以獲得正確資訊?兩年前的服貿是一例,近年來多元成家的激烈辯論(偏激與不正確也偏多)也是一例。
有沒有可能把這個平台跟i-voting結合?
謝謝精彩的演講,我覺得Crowdsourcing這方面的能力非常強,但是最後您有列出六個意見,這是誰來列的,最後大家凝聚的六個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
你好,感謝你這個報告。我一般看g0v都是資訊的平台,剛才了解到推動政策的過程。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我認為我們香港應該有自己的Wikileaks,事實上沒有,你們好象有一點像,但是又不太像,是因為用公開的資訊來做一些整理,你們有沒有這方面的計劃?第二個問題,臺灣常常看到的民意很多時候都是媒體主動,有些政策建議政府不一定會接納,你們跟媒體的關係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