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系統如果要填入申請人的身分證字號才能查詢申請單,應該要加入個人通訊錄及行程草稿的永久儲存性」。
「國家公園入園可申請的日期是上山日往前30天或者是下山日往前30天比較合理」,這個是因為規則的關係,我們不在今天做細部的討論,但是我們都會把這一些意見加入到「眾開講」平台,所以這一些都不會做遺漏。
另外兩個針對是關於規則,「不管是排雲抽籤,或者後台直接操作中籤的可能性,都市傳說是真有其事」。
其中有一個部分,有人說「是不是可以簡化申請流程,能夠儲存申請的資料,時間可以久一點,不然抽籤沒中又要花很多時間來填寫資料」,這個我們會收起來。
我再佔用大家一點時間,關心這個議題的朋友非常多,我們有線上的朋友有留言。
更進一步的討論是,不管是在Open API的部分,讓更多人一起讓這個系統可以更完善,還有crowdsourcing,每一個山友都可以收集路況,有上山跟回傳以後都有最新的訊息,大家花很多時間一起討論出來的解法,各種也有針對不同的分享或者是一些小細節來討論出一些實際上可以應對的方式,真的非常謝謝大家今天的參與,我們接下來要邀請唐鳳政委來為我們做一個總結。
像剛剛有提到很多具體的解法,包含可能對於現有介面的改善,例如像填寫資料,是不是必填或者是選填,像事前規劃是不是要補充更多的資訊,這個裡面分成即時跟非即時的部分,我們也有進一步探討,像無紙化跟使用者路線難度分級的部分,還有做除了用文字的方式、搜尋的方式、地圖的方式也可以進行搜尋。
而且我們在這邊也會做很多不管是分短、中、長期都有統一的部分。
我綜整一下這四組跟大家的討論,很謝謝大家花時間、心力、熱情來討論非常多的細節,我們剛剛有看到這四組都是大家期待相同的部分,像我們剛剛講到的規則統一,其實一開始的時候也有提到現在政院裡面非常重視這個話題,我所以我們在「眾開講」的平台上,也歡迎大家在那邊做一些不同的規則討論。
謝謝第四組還有架構,而且很詳細考慮分享。
謝謝第二組的分享。接著邀請第三組來作成果分享。
謝謝第一組的分享,我們邀請第二組的夥伴們。
謝謝第一組來為我們分享你們的成果,歡迎。
大家都準備好了嗎?還需要喝水、上廁所嗎?我們已經快要結束了,所以如果要休息的話,等到大家都完成分享以後再來好好放鬆休息好了。
我們其實到了最後的部分,我們想要邀請各組推派一位人選上來分享一下你們剛剛協作的成果。
謝謝大家今天熱烈的討論,在上半場貢獻了非常多的建議,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我看到四組討論非常踴躍,大家針對不同的身分提出不同的見解與看法,都非常謝謝大家的熱烈參與。
但是這個都會牽扯到剛剛吳小姐所講的個資保護的部分,是不是可以完成個資保護的問題?這個不管是在現場的討論,或者是我們事前的訪談所得到的一些資訊,我剛剛也有提到我們接下來下一個步驟會再針對系統一站式服務裡面來做更詳細的一步步討論,現在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休息時間到4點20分,謝謝營建署有給我們這麼好的場地,外面備有場地,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然後休息一下,謝謝大家。
其實我們在做系統整合的時候,當然整合系統是可以到這樣的資訊,也有人提到電信資料也可以幫助我們在大數據的蒐集上可以有更好、完整的數據蒐集。
再來,也有人提到的是系統交由民間做好的動機就會很高,還有調整會很高,這個是事前訪談會蒐集到的,像登山大數據也有剛剛提到的,如果做好一站式系統整合的話,我們也會得到非常多的,像入山的人數、分析山友的樣態,可以進一步蒐集意外事件的地點跟趨勢來幫我們來做蒐集的概況統計。
剛剛也有提到如果這個服務有服務數位準則的話,幫助服務品質的提升,其實針對國發會有數位服務準則可以讓大家參考,大家可以看一下現在目前的所謂數位服務準則怎麼樣,如果有怎麼樣,是不是有詳細去做,這個是可以討論的點。
還有很多系統可以統計各項數據,如果有Open API,讓民間更有彈性來做配合,這個在辦公室是非常著重API的部分。
我也想要再統合一下剛剛講到的,除了事前規劃、選擇山屋、入山、完成登山,其實這個跟剛剛的討論非常吻合,大家都有提到,我再過一遍,其實系統的部分,也有人提到介面操作,其實是很不直觀的,如果統一系統的話,可以考慮申請重複申請的稽核機制,這個都有考慮到,像系統的語言,這個是有帶國外旅客的人所分享的,可以考慮日韓,是因為有很多日跟韓國的,不只裡面規劃有英文的介面,是不是也有日本跟韓國的語系放進去。
針對這一整個從事前的規劃,到完成登山,我們都做了各個不同步驟的討論,在不同的步驟之下,也會有很多細則是需要我們再做進一步的討論,所以接下來我們在休息過後,會有一個小組討論的時間,然後會把所有的人分成四組,我們一起針對不同的步驟來做詳細的討論,然後來看看在不同的步驟之下,可以有什麼樣的明確解法。
你剛剛也有講到我沒有補到的一個很重要的點,我們現在在做這樣的時間,其實打卡是現在的人手機非常重要的習慣動作,不只是完成登山,如果在入山做行程的時候,可以定點做打卡的動作,比較可以知道即時的狀況。
瞭解,謝謝你的分享,也分享現行上如果要做整合的話,可能會有一些不一樣的資訊來做考慮。
現在對於留守制度來分享,現在也在陳核一站式的服務,麻煩給我們串接,知道現有的東西怎麼樣來運用、參考。
陳大哥是不是要補充?可能剛剛都已經有講到資料共享的部分,是不是也請吳小姐。
您剛剛講到的是抽籤系統不一致的部分,還有不友善充電的部分,其實一個月以前,你如果要去七天好了,這樣子的範圍就會非常廣,還有中央山脈大縱走,不知道要走多久,因此在系統設計上規劃要有這樣的彈性。
謝謝林大哥的補充。
瞭解,吳先生是不是想要補充?
其實你剛剛說票的部分,是像一個閘門嗎?
我一起盤完,像入山是怎麼樣方便提供稽核,是不是有一個簡易的通報,至少已經完成了這個行程,也不需要做其他的通報,所以我可以怎麼樣簡易通報,搞不好是在系統上有一個按鈕,甚至有一個APP,在這一個部分,入山跟完成山的方面,有沒有人想要針對我們剛剛聊到的這一些東西,甚至是個人的經驗來做現場的補充?
再來,也有人提到的是,留守人應該是設計完善的啟動救災的流程,入山有一個小步驟,也就是萬一發生山難的時候,這邊要做考慮,像剛剛陳大哥也有提到的是,現在現有的系統可能沒有辦法即時把完整的登山資訊準時上傳到第一線要救援的單位,但是如果可以跟救難單位資料共享,在這個系統內設計的時候,是不是可以第一時間掌握登山的資訊,畢竟救難最重要的是時間,我們1秒都不能等的話,可以在系統裡面如何設計機制來輔助救難單位來掌握相關的資訊。
我們回歸到系統面來講,要講到的是入山,入山怎麼樣方便提供資料給稽核,也就是在入園跟入山後來給相對應的單位來做審核的動作。
謝謝補充,我們剛剛也聽到,其實我們除了登山系統的討論之外,在針對規則整合也有另外一個討論線,所以我們剛剛所提到的,不管是抽籤的規則、山屋怎麼樣排序的規則,不管是短、中、長期的整合,所以這一個我們就留在討論規則的時候,再進行下一步的商討。
還有一個是像嘉明湖,也就是玉山相比是沒有這麼有彈性,在某一個時間之後就沒有辦法遞補,這個有沒有要分享或者是補充的?
謝謝玉管處的回應。針對剛剛錢大哥提到的是除了您的回應,另外一個聲音是不是在第二次的時候也可以進行抽籤,也不是用四連搶的部分,也可以請各單位來商討。
謝謝錢大哥的分享。
審核、抽籤、繳費的部分,還有沒有是需要補充的?
但是我覺得這個呼應回到系統設計上來看的話,如果有這樣一站式的整合服務,我們對於這一些數據的掌握或者是瞭解,也可以讓民眾知道,這一件事不會是一個壞事,因為其實是透明,讓大家更可以瞭解,不管是流程或者是承載的數量統計。
謝謝黃小姐的分享,不管是在第一線的實務狀況,然後還有剛剛講到一些實際上的數據,然後來說商業團體其實並沒有像大家想像比例這麼高。
國家公園這邊是已經決定了嗎?
系統使用的文字敘述很艱澀,大家其實都瞭解是用防禦性的文字填寫,大家知道有沒有通過或者是不通過,這個訊息是不是可以再明確,或者是可以再更友善一點,這個也是我們應該要思考的部分。
再來,也有民眾提到的是,像等待的審核時間很長,但是中間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通過了沒有、下一步要做什麼事,那個等待的事情,是不要讓我在那邊等,但是其實現在到審核哪一關了,我都不曉得,因為現在想要爬山的心都想要瞭解,尤其領隊都背負一整隊的情況,很明確在什麼時間點做什麼事,這樣是不是可以更友善?
但是其實抽籤的時間,我們在訪談的時候有聽到非常多的聲音,因為其實山屋很難得的資源,是不是可以好好來利用?如果抽籤的時間再延後的話,這樣有一個位置或者是十個位置再抽籤,這樣就不會有之前在訪談提到的是,明明山屋還有位置,但是不再進行抽籤,然後也沒有辦法再使用的狀況。
謝謝補充。國家公園這邊是不是也可以分享一個實務的狀況?在此同時,我先盤點一下剛剛講到的東西,其實剛剛有提到,像實際上民眾當然會有很多的問題,但是他們都會做詳細的說明之後都會非常清楚。
在這個部分,還有沒有什麼要補充的呢?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因為時間的關係,可能要進展到下一個步驟,也就是審核抽籤跟繳費的部分,其實審核、抽籤跟繳費的部分,其實可能有很多是不是先請第一線的審核人員來分享一下他們目前所面臨到的一些挑戰或者是困難,我不曉得國家公園林務局這邊有沒有各一名來分享一下現在的目前第一線狀況?
謝謝你的分享。
這個部分還沒有人要補充的話,我們要進行到下一個。
第二個部分提到的是,我們可以在介面上考慮圖像式設計,這個是很好的建議,閱讀太多的文字是負擔,我自己是設計師,如果有一個圖像的方式,這個是不是山友可以看到簡單的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