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想到的問題是,比方像比利時的一個牌子立頓,我看比利時的飲茶人口才千分之四,而比利時的人口也才一千一百多萬,他們做的是國際貿易,,本國人不喝也沒關係;所以我覺得我們臺灣……
但是很多人會說在某某地方人家賣我八百元,為何你要賣我一千兩百元???而我很多這些朋友是家裡第N代接班,他們也很困擾這種情況。而我說這是因為沒有一個全國的制度,所以身在其中的人,只能發發牢騷,跟他的朋友們抱怨,但是也不敢做什麼。我覺得這就像是囚犯困境一樣,大家都知道不好,但是沒有人敢踏出第一步,因為什麼改變都不做也就這樣,而做出改變可能會死得更慘。
像我有一個茶農的朋友覺得很棒的茶,他的兄弟是比賽的冠軍,他們說一斤的小葉紅產地價,才賣你一千兩百元,只有算烘焙師的錢跟採茶工的錢,還沒有算土地取得成本分年攤提跟茶園管理成本的費用,賣你一千兩百元,你卻嫌我貴,這一些加起來的人事費,就已經差不多八百元了,只不過加了四百元,這樣有很過分嗎?一千兩百分之四百,商場很多東西是用三分法來做估算的。
對,是一小部分的人自我感覺良好,這樣子不好啊!不可能把市場變成產業,產業是要有SOP,要有一定的方法從生產到銷售。
可是我在這個茶產業,我常常會到處跑,我就有喝過很難喝的冠軍茶,我個人覺得因為我們的茶比賽評審是藝術家,是用藝術的觀點在評比,但是法國、歐洲、美國、南美的葡萄酒評審是以市場為導向,任何的東西我們終究還是要回歸市場,藝術家是曲高和寡、自我感覺良好。
您很幽默。再來另外一個是,我想朋友點什麼、您就喝什麼,但是應該很少覺得喝到的,我們儘量用客觀的名辭,也就是客觀上您應該很少覺得有很難喝的酒。
我們的問題是,大多數的人都OK,並沒有要特許,但一個是政府端不敢強制介入,另外一個是消費者端,因為大家覺得還有進口茶的問題,像上面寫阿里山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阿里山茶,因為常聽人說大多是越南來的混裝茶。
我認為這個酒是外國人的制度,然後進來我們台灣這邊,我們就一定得照著做,不然就不能跟人家做生意了。
但是臺灣茶就很各自為政,有幾個鄉農會有辦比賽,然後有建議幾等獎賣多少錢,問題是賣的人不一定要遵守,沒有強制性的規範,所以就算同一個等級的茶葉,比如阿里山茶或者是東方美人茶,台北逛下來,同樣等級有可能一斤六千元或者是一萬兩千元,我個人花好幾年的時間在研究這個產業,如果從政府端來講,茶改場也不敢強勢介入,似乎就沒有辦法建立一個有公信力的機制。
比方像您剛剛所提到的酒,以這樣子一瓶750 mililiter 的酒,在臺灣不管是去大賣場或者是超市、超商,又或者是去酒的專門店買,那個價差不會太大,可能一、兩成,這個是合理的差異,因為進貨的成本不一樣。
我只是想要問的是,因為我已經在做了,所以我想要請教您認為是否可行,您覺得臺灣的茶市場有無可能建立像歐美的葡萄酒產業,就是系統化的產業?
感謝委員,有一些問題想要請教您怎麼覺得,我有稍微看一下您被採訪的文章,您說除了在家工作以外,您也會去外面找共同的團體、共同的空間,您覺得跟他們一起工作就有在一起的感覺,有時還有朋友,比方也會從加州直接叫葡萄酒過來喝,看起來您也涉獵品味。